官產學三類被調查者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安徽省城市創業環境相對較好的因素是有形基礎設施、文化與社會規范;創業環境相對較差的方面是金融支持、教育培訓和研發轉移。
自從2005年安徽省提出“全民創業行動”以來,3年間,“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創業熱潮在江淮大地上涌動。那么,安徽城市的創業環境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況呢?

“全球創業觀察框架”是分析創業環境的一個成熟模型。此模型將創業環境條件視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環境條件,主張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和政治氛圍下,創業條件影響創業機會和創業能力,從而影響一個地區的經濟活躍程度。本文采用“全球創業觀察”問卷,覆蓋創業環境條件的9個方面: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項目、教育與培訓、研究與開發轉移、商業環境、市場開放程度、有形基礎設施、文化與社會規范。專家們可以根據自己對每個問項的認同程度賦予1~5的分值,肯定程度越高,選項的得分值越高。
專家問卷的調查對象共包括六大類人士:各地市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副科級以上領導;成立時間不足42個月的小企業副總經理以上的管理人員;近期擬選擇自行或合伙創辦企業的潛在創業者;各金融機構或創業投資公司的部門主管人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副教授或副研究員以上的教研人員;為小企業創建提供中介服務的從業人員。他們均具有與創業活動相關領域的經歷,能夠對創業環境形成客觀評價。
調查組深入到安徽省17個地級市,先后選擇878位符合條件的被調查者逐一進行面對面訪談約半小時,再請被訪談者完成標準問卷。共發放問卷878份,回收790份,剔除無效問卷54份,得到有效問卷736份,平均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別為89.98%和83.83%。
蕪湖市獲得3個“狀元”
在影響創業的9大因素中,“金融支持”反映的是新企業或成長型小企業在金融資源上的可獲得性。分析結果表明,金融支持得分較高的城市依次是蕪湖(23.30)、巢湖(21.12)、宣城(19.95),說明這三個城市在獲得充足的權益資金和債務資金方面與省內其他城市相比具有優勢。
與此相對應,金融支持得分較低的城市是安慶(14.29)、滁州(13.86)、亳州(13.83),這些地區私人權益資本不充足等因素很不利于創業,另外城市的金融機構對創業型企業的支持力度不足,作為創業活動主體的民營企業,難以公平地與大型企業一樣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
“商務環境”衡量的是與商業運作密切相關的服務行業發達程度,具體涉及創業企業能否獲得分包商、供應商、咨詢機構等資源,能否獲得金融服務和包括法律服務、會計服務在內的非金融服務,以及創業企業能否使用得起這些服務和資源。得分相對較高的城市是蕪湖(18.87)、巢湖(18.37)、銅陵(18.08),且明顯高于全省平均值。
尤其是蕪湖,在咨詢機構、法律和銀行服務方面優勢十分明顯。《福布斯》中文版發布2007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蕪湖市在總排名中居第35位,成為僅次于武漢市的中部“最佳商業城市”,蕪湖市的資本活力指數在100個最佳商業城市中排名第22位,領先于合肥市的77位。調查表明,安徽商務環境總體看好,大部分城市能夠為新成立的公司提供優質的專業性法律服務、會計服務和銀行服務。
“文化與社會規范”考察的是城市社會氛圍對個人創業的支持性態度,它將影響到個體創業繁榮和現有企業是否愿意積極采用新的經營模式。研究結果表明,蕪湖(21.05)、銅陵(19.85)和淮北(19.54)三個城市評分相對較高。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以“傻子瓜子”聞名于世的蕪湖市較早摒棄思想陋習,率先提出并實踐了“創新、包容、和諧”的城市理念,并成為蕪湖經濟發展全力提速的強勁動力。相比而言,亳州(15.90)和安慶(15.70)兩市的創業型文化氛圍差強人意,在鼓勵創業者創新和承擔風險方面尤為不足。
巢湖市在9大指標中有4項“折桂”
在調查結果中,巢湖市的表現格外引人矚目,在影響城市創業環境的9大指標中,巢湖市有4項指標排名第一,分別是政府項目、教育與培訓、研究開發轉移、市場開放程度。
“政府項目”主要是指各級政府對新創企業和成長型小企業可以提供的直接項目。它不但包括政府為創業提供服務、支持和幫助的組織,也考察政府項目的易獲取性和質量,政府人力資源的有效性和質量,以及他們管理特殊項目的能力和服務的效用。在獲取政府項目和政府組織幫助上具有明顯優勢的城市是:巢湖(22.21)、蕪湖(22.10)和蚌埠(21.76)。在這一要素上,得分較低的城市是宿州(16.58)、亳州(16.00)和滁州(15.88)。
“教育與培訓”考察的是不同層次(系統)的教育系統和培訓機構在創立或管理小型企業,新創企業和成長型企業業務等方面的貢獻程度。它既是開展創業活動的必要條件,也是將潛在的商業機會變為現實的基礎。結果表明,巢湖(20.84)、蕪湖(20.20)和蚌埠(19.59)在該項因素的得分較高。
其中,巢湖在商業和管理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與再教育體系方面優勢明顯,工作創新力度強。例如,巢湖市青聯、共青團組織2005年6月召開“閃亮青春,激情創業”青年創業與發展論壇;2006年9月組織全市首屆青年創業設計大賽;2007年突出創辦企業操作流程的培訓等,有效地激發起全市青年創業熱情。蕪湖和蚌埠兩地高校均設置了創業類課程,既能夠針對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業設計活動,又經常性地面向中小企業開展專門化培訓。相對而言,在創業教育與培訓方面處于劣勢的城市:安慶(15.88)、亳州(15.69)和宿州(15.43)。
“研究開發轉移”觀察的是一個城市的研發活動在多大程度上創造新的商業機會,研發技術是否為新創小企業或成長型企業所采用,研發成果能否順利實現商業化。在這方面具有一定優勢的城市依次是:巢湖(22.56)、蕪湖(21.00)和蚌埠(20.61)。巢湖市2006年6月出臺《科技創業行動實施辦法》,積極引進外來高技術人才在巢湖實施科技創業,為創業者提供良好創業環境。相反,滁州(15.48)、黃山(15.41)和亳州(14.00)三個市在促進研發成果轉化、給予新創企業同等機會等方面缺乏優勢。
無論專家問卷結果還是訪談過程,98.2%的專家對各地市的研究與開發轉移工作都沒有做出十分肯定的回答,這表明安徽省研究開發基礎偏弱,創業型企業的研發成果市場化尚存在著較多障礙。
“市場開放程度”測度的是小型創業企業在進入市場時存在行業準入壁壘的程度,本質上反映的是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巢湖(22.96)、阜陽(22.50)和蕪湖(22.17)三地市的得分均高于安徽省均值水平。巢湖豐富的特產資源和較為開放的市場環境為“魚米之鄉”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生機。然而,淮南(18.87)、馬鞍山(17.74)和安慶(17.32)等城市與安徽省其他城市相比,行業準入壁壘與門檻相對較高。
17城市創業環境總體評價
創業環境優與劣,政府的政策環境尤為值得關注。“政府政策”是指對創業行為能夠起重要激勵作用的政策。安徽省絕大多數地級市的受訪專家和創業者均認為,各地針對新辦企業和成長型小企業的政策,總體上越來越有利于創業環境的改善。
在這個指標上。得分最高的三個城市依次是蚌埠(28.00)、巢湖( 27.38 )和阜陽(27.04),相比而言,蚌埠市在制定包括初創企業稅務等要素在內的政府政策時,能夠充分考慮到新成立的小企業和成長型公司的特點,對促進和扶持創業起到了積極作用。得分最低的三個城市依次是宿州(20.43)、滁州(19.82)和安慶(19.04)。這些地區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尚需不斷深化,要在引導民間投資、加強投資軟環境治理、改革行政審批制度、高新技術企業貼息等方面下功夫。
此外,“有形基礎設施”是指創業企業必需的硬件,是成功創業活動的載體,有形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和獲得服務的成本高低會直接影響創業效率。結果表明,阜陽(22.15)、蕪湖(22.11)和銅陵(21.70)三個城市具備明顯優勢,可以為新成立和成長型公司提供良好的道路、通訊、以及水、電、氣等基礎服務。安慶(15.70)和巢湖(15.53)無論在基礎設施的支持,還是在能夠獲取的服務方面均存在相對不足,需要采取措施改進。
根據上述創業環境9項指標的綜合評分結果,安徽省地級市的創業環境分為三類地區,創業環境較好的城市是:蕪湖、巢湖、銅陵、阜陽;創業環境中等的城市:池州、宣城、蚌埠、淮北、合肥、六安、馬鞍山、黃山、宿州;創業環境相對落后的城市是:淮南、滁州、亳州、安慶。
為了研究各個城市在不同創業環境要素上是否存在著明顯差異性,調查組進一步采用方差分析法,結果顯示:在創業環境9個維度中,區分度最大的環境因素依次是金融支持、有形基礎設施和政府政策;區分度最小的依次是教育與培訓以及商務環境。
值得關注的是,省會合肥在9大因素中,都沒有非常突出的表現,總體中等。
三種不同視角下的創業環境評價
在訪談與調查過程中發現:政府部門官員傾向于對本地創業環境給予正面評價,而企業家尤其是潛在創業者,對地方創業環境評價較為謹慎。而且,政府官員、企業家和學術界研究人員三類人,對創業環境的關注焦點也各不相同。
如果以綜合得分在3.00左右為中等水平,官產學三類被調查者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安徽省城市創業環境相對較好的因素是有形基礎設施、文化社會規范;創業環境相對較差的方面是金融支持、教育培訓和研究發展轉移,其他要素則處于中等水平。這一結果和近三年《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的結論也基本吻合。中國多數城市大都已具備新創企業所需要的交通、公用設施、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而在金融服務、教育與培訓、研發成果商業化方面還難以對創業活動提供有效支撐。
但同時,官產學三類被調查者對安徽省17個城市創業環境評價也存在著分歧。
首先,政府官員在除教育與培訓、有形基礎設施之外的所有要素上,給出的得分平均值是三類人中最高的。代表性指標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和政府項目,反映出政府官員對于城市創業環境整體狀況的認知最為樂觀,尤其體現在涉及政府部門的激勵創業的政府政策和政府項目的樂觀評價上。
其次,企業家在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項目和有形基礎設施等4個創業環境要素給出的得分均值較低,表明這些創業環境要素尚難令初始創業者滿意。
再次,專家學者則對教育與培訓、研發轉移、商務環境、市場開放度、文化規范等5個創業環境要素評價相對較低,他們對此類環境要素顯得較為悲觀。
雖然對每一個地市的調研樣本數量有限,但本次調研的結果至少有以下三點啟示:第一,創業環境不等于整體經濟環境和投資環境,本次調研僅局限于成立不足42個月的小企業主和正打算創業的潛在企業家階層的主觀評價,沒有過多地考慮大公司對創業環境的評價態度;第二,各級地方政府在優化創業環境的扶持政策設計中,應當堅持系統優化和重點推進相結合的原則;第三,地方創業環境優化的政策設計,應當綜合考慮官產學三種人的不同意見,不能純粹地以自我立場來設計和評價創業政策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