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6日,中國天文學家在貴州省平塘縣正式啟動了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的建設。在世界上正在建造及計劃建造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FAST”的口徑最大(500米)、探測能力最強。
“70年翻不動一頁書”
與人們熟悉的望遠鏡不同,射電望遠鏡既沒有高高豎起的望遠鏡鏡筒,也沒有物鏡、目鏡,看上去更像是一口大鍋。這是因為它接受的不是可見光,而是天體射出的無線電波。千百年來,人類大多是通過可見光波段觀測宇宙。事實上,天體的輻射覆蓋整個電磁波段,而可見光只是其中人類眼睛可以感知的一部分。
射電望遠鏡正是將那些看不見的電磁波,通過天線收集起來,然后傳送給接收系統放大并轉變成儀器能夠記錄的信號,供天文學家分析。自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卡爾·央斯基1933年接收到來自銀河系的射電信號以來,近代天文學許多重大發現都基于射電望遠鏡的發展。
巨大的天線是射電望遠鏡最顯著的標志,它的種類很多,有拋物面天線、球面天線、螺旋天線等。最常用的是拋物面天線,也就是我們看見的“大鍋”。天線對射電望遠鏡來說,就好比眼睛,作用相當于光學望遠鏡中的物鏡,負責收集微弱的宇宙無線電信號。
但來自太空的無線電信號極其微弱,70多年來所有射電望遠鏡收集的能量加在一起還翻不動一頁書。因此,天文學家一直試圖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但由于自重和風載引起的形變,傳統的可轉動射電望遠鏡的天線最大口徑不能超過100米,否則收集到的信號就無法準確地聚焦到接受系統上。
30個足球場大的天然鍋架
于是,天文學家們把目光轉向了地球上固有的地形地貌——利用天然的洼地作為支架,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這就有了既不架在山頂,也不像“哈勃”那樣遨游太空,而是架在洼地中的“FAST”。
從1994年起,天文學家們就開始尋找適合建造“FAST”的臺址,最終在黔南平塘縣選中了大窩凼。
大窩凼距平塘縣城約85公里,是喀斯特地貌所特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周圍3座山峰呈三足鼎立之勢,每座距離都在500米左右,中間的洼地正好形成一個天然的鍋架,又大又圓,剛好可以穩穩當當地盛下“FAST”這口“大鍋”。
工程人員在洼坑內先用約10000根鋼索連成一張大網,然后在上面鋪設4600多塊三角形的反射板,最終形成一個巨型反射面,即“FAST”的天線。天線的接收面積達到20萬平方米,相當于30個足球場,猶如一只鑲嵌在地面的巨大“天眼”,性能將大大超過傳統的射電望遠鏡。
反射板由促動器控制,可以進行整個反射面的主動變形。此外,采用輕型索拖動機構和并聯機器人,實現望遠鏡接收機的高精度定位。也就是說,這個巨大的“天眼”還可以根據需要在洼地上轉動。
這項重大科學工程的投資為6.67億元人民幣,預計2014年建成。與號稱“地面最大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相比,“FAST”的靈敏度提高了約10倍(注:靈敏度是衡量射電望遠鏡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它是指射電望遠鏡“最低可測”的能量值)。
尋找地外文明
“FAST”建成后,天文學家能夠利用它具體做些什么呢?
作為一個多學科基礎研究平臺,它將在宇宙大尺度物理學、物質深層次結構和規律等眾多基礎研究領域提供發展和突破的機遇,也將推動中國高科技領域的發展。
“FAST”可以將視界延伸至宇宙邊緣,觀測暗物質和暗能量,尋找第一代天體;還可以用一年時間巡視約7000顆脈沖星,并有望發現奇異星和黑洞雙星等。
此外,對于長久以來困擾人類的地外文明疑問,“FAST”將搜尋識別可能的星際通訊信號,或許能幫助科學家揭開地外文明的“冰山一角”。天文學家認為,與地外文明通訊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尋找來自地外文明的信號,它比發射探測器去登門拜訪外星人要可行得多。
在這類觀測項目中,“鳳凰計劃”最為著名。它始于1994年,正使用射電望遠鏡對來自鄰近的大約1000顆類太陽星周圍的無線電信號進行系統的搜索和辨認。
“FAST”也許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機遇。即使沒有那份運氣,也可以像美國宇航局微波巡視計劃那樣,同時掃描上億個頻率,診斷微弱的空間窄帶訊號,其國家安全方面的價值不言自明。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09年第2期原標題為《世界第一“天眼”落戶貴州》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