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省長最近在一次會議上談到過緊日子時,感慨地說:“搞一場文藝晚會不得了呀,那些明星大腕一個晚上唱一首歌就要二三十萬元。晚會印個請柬、節目單,本來是一次性使用的東西,裝幀印刷卻很考究,光是這些就浪費不少錢。”
何止是這位一省之長,近年來,有很多人參加過這類“不得了”的晚會,晚會結束,也有一些人心里感嘆“不得了”,但是人微言輕,感嘆歸于感嘆,“不得了”的晚會還是照開不誤,而且越開越振振有詞。難道什么什么重大節日不應該隆重慶祝嗎?難道不應該重金聘請大腕歌星嗎?難道,難道,一切一切都理直氣壯地為“不得了”申辯,闖不過“難道”的高門檻,“不得了”就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而納稅人的血汗錢卻成了最不值得珍重的東西。
就在這樣的名正言順和天經地義下,盛典的規格越來越高,天王級歌星的出場費越來越“不得了”。某年春節,某地電視臺邀請一位天王級笑星助興演出,主辦方和經紀人再三談判,最后敲定,笑星不演節目,只在攝像機前拱手向觀眾說三個字“大家好”,出場費16萬元。
盛典演出太多,人們看得麻木了,天王級明星+天價出場費,換來的是一片起哄式的喧鬧,盛不“盛”、“典”不典,只是讓天王級明星們大賺了一筆。
而最最“不得了”的是,個別貧困地區也挪用百姓的活命錢操辦盛典。他們勒緊褲帶辦盛典目的何在?一個可能就是為了提高當地知名度。但眾所周知的是,唯有以經濟建設的成就和出色的產品才是提高知名度最成功的手段。盛典場面再紅火,也是一出人走茶涼的游戲,不會給地方帶來多少效益。另一個層面,貧困地區難以請到天王級人物,領導要親自接見天王級人物,只有給出天價出場費才是不可抗拒的誘惑。一方面是與天王級人物一起露臉的低俗心理,另一方面是走穴掙大錢的商業誘惑,雙方一拍即合,什么“不得了”的事都干出來了。
這些年,舉辦過無數次的盛典演出,大多數人都有“不得了”的感嘆。但愿從現在起開一個好頭,人人敢說“不得了”,人人敢碰“不得了”,“不得了”的現象也就不再不得了了。
(摘自《雜文月刊》2009年4月下本刊有刪節圖: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