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賺錢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財富增加了,幸福感就增加了呢?人的幸福感究竟從何而來呢?……
賺錢是為了什么?
有人問一個念MBA的學生:你為什么要拿MBA學位?他說:我想換個工作能夠多賺點錢。那人問:你為什么要多賺點錢?他說:能夠多賺點錢可以有更大的權。那人說:你為什么想要更大的權呢?他說:有了更大的權可以賺更多的錢。
這個念MBA的學生腦子轉不出這個怪圈,問題是,很多人腦子都轉不出這個怪圈。但仔細想想,發展經濟、賺錢,不管個人也好還是國家也好,都是一個手段,并不是一個目的。人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其實就是提高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幸福感不光是指吃喝玩樂,也包括精神,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幸福。
既然我們的終極目的不是追求財富而是追求幸福,那么為什么大家還要追求財富呢?究竟增加了財富是不是真的能增加幸福呢?
用今天的美元來計算,美國的人均GDP在過去50年中,差不多增加了3倍。今天的美國人擁有很多20世紀50年代不可思議的東西。現在每家都有一輛到兩輛汽車,冰箱、洗衣機等更不在話下,大多數人都有寬敞的房子。在積累這些財富的時候,美國動用了很多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甚至還要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其中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增加國民的幸福。但是,研究表明,在這50年中,美國人的平均幸福程度毫無增加。
那么,人的幸福感究竟從何而來呢?在幸福學中有兩個很重要的規律,其實這兩個規律是一對矛盾的兩方面,一個叫做反差效應,一個叫做適應效應。當人處在上述效應中時,幸福感才會油然而生。
一個名叫Brickman的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初,跟蹤了美國一批買彩票中了大獎的人,研究他們的幸福程度;他同時還跟蹤了一批遭遇車禍并且終身殘廢的人。
人們往往會認為,中大獎的人會一生幸福,殘廢的人會一生痛苦。但事實上,事后不久,得大獎的人的幸福程度已經和一般人的幸福程度幾乎一樣。而那些殘廢的人,確實幸福程度要比一般人低些,但是差距比絕大部分人包括他們自己預測的要小得多。
研究說明,即使是那些非常極端的事情,比如中六合彩和終身殘廢,人都會適應。
既然人都能適應,那還追求什么東西?為什么我們還要拼命賺錢?
問題在于,人也不是對所有的東西都會產生適應。相對來講,人對以下這三個東西是不太適應的:第一個是比較極端的東西,影響一個人生存的東西就不容易適應,比如說,人對饑餓是不容易適應的。第二個是人對很多絕對的東西是適應的,但是在比較中會產生刺激。第三,人往往對恒定的東西比較容易適應,但是對變化無常的東西不容易適應。
以房子為例。現在很多人都要買房子,有小房子的就要大的房子,有大房子的就要更大的。如果三口之家住的房子太小,只有20平方米,上海人叫“鴿子籠”,這是不容易適應的,住在“鴿子籠”里的人要比住100平方米的人不開心,總是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容易吵架、煩惱、壓抑、緊張等等。但住房到了一定程度,比如三口之家住100平方米的房子,其實跟住120平方米的房子沒有太大的差別。
如果能在上海市中心有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很多人是蠻開心的,其實并不完全因為在上海市中心,或因為150平方米給你帶來開心,而是因為絕大部分人還無法在上海市中心買下150平方米的房子,這是比較而產生的。如果人人都在上海有一棟別墅的話,你覺得在上海有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就特別不舒服、不幸福。
再就是變化,變化會產生開心和不開心,這點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說你現在三口之家住100平方米的房子,你的開心程度如果是5(5為權數,共有1到10),你突然搬到了120平方米的房子,你會不會開心?會。變化會開心,就像你突然中了獎以后會開心。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往往這段時間是少于一年的,你又回到住100平方米時的開心程度。
按適應性尋求幸福
經濟學家萊亞德舉了一個例子:在一個看臺上觀看足球,首先大家是坐著,坐著的時候看得還可以,但是為了看得更清楚,有一個人站了起來。由于他站了起來,大家都站起來了。當大家都站著時,看清楚的程度與大家都坐著時是一樣的。人們對物質的追求就很有這種味道,它在很大程度上,從幸福的角度講是一個零和游戲。
不管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很多城市里的白領都會作這樣的選擇:要么在離上班近一點的市中心地方買一套小房子,要么在遠郊的地方買一套大房子。很多人現在房子買得越來越遠、越來越大,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選擇。房子看起來大,但到了一定程度,房子的大小對幸福程度的影響不是很大。事實上,如果你住得很遠,每天上下班會給人帶來很大的生活壓力。如果每天花在路上有3個小時,這3個小時拿走的往往是真正能夠產生幸福的時間。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把幾乎所有的事物歸為以下四類:容易適應的好事,不容易適應的好事,容易適應的壞事和不容易適應的壞事。容易適應的好事往往是穩定的,與物質相關的享受,比如住大房子、開豪華汽車等;不容易適應的好事,往往是不斷變化的、可帶來驚喜的享受,比如旅游、社交、藝術創作等;容易適應的壞事是指穩定的、往往是物質上的匱乏,比如住較小的房子或較低的收入;不容易適應的壞事往往是不穩定或不可控制的、不斷帶來焦慮的痛苦,比如受老板的氣或從事危險的工作。
這樣,我們在追求好事的時候,應盡量要追求不容易適應的好事,而在避免壞事時,也應盡量避免不容易適應的壞事。
發展經濟本身不是終極目的,怎么把發展得來的物質的東西轉換成真正的幸福,這才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摘自《全球化時代》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