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求性金融危機的影響正逐步滲入我國實體經濟,其負面影響從沿海地區擴散到內地,從出口企業向其他企業擴散,使我國經濟受到較大影響。剛剛閉幕的2009年的政協會議上,政協委員們提出,就業不僅是保民生、保穩定的題中之意,更是保增長的關鍵環節。
金融危機沖擊我國就業形勢
2008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速逐季下降:一季度GDP增長10.6%,二季度增長10.1%,第三季度增速回落至9%。IHF、世行、亞行對我國2009年經濟增長預測均值為8.1%。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8年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是2001年末以來首次降為個位數。財政收入在連續幾年高速增長后,下滑趨勢明顯。這些數據充分說明,我國實體經濟已經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而且影響程度正逐漸加深。而經濟活動減弱勢必影響就業形勢和居民收入。
今年就業形勢面臨三大挑戰
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提出,在經濟增長率與失業率兩者的變化之間存在著一種穩定的關系,1個百分點的失業率下降與3個百分點的額外產出增長率相聯系。
在我國,由于失業率統計數據失真,GDP增速和失業率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線性關系。但我們仍可以推斷GOP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關系。從數據上看,2000年以來,GDP每增長1%大約能拉動城鎮新增就業80萬一100萬人。一旦6DP年增速低于8%,則將面臨嚴峻的失業和社會問題。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日前表示,2008年10月以來,由于外部經濟惡化,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出口導向型企業出現了較大面積的關閉、停產或半停產,造成部分人員失業。預計2009年一季度會出現更大困難。
去年四季度以來我國就業形勢出現了三個變化:一是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增速下降,2008年前9個月的平均增速是9%,10月份新增就業增速降至8%,是近年來增速首次降低;二是企業用工需求下滑,據對84個城市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信息調查,2008年三季度后用工需求下降5.5%,這也是多年來的第一次;三是企業現有崗位流失嚴重,三季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所監測的企業中,有一半存在崗位流失,并且新增崗位數低于流失崗位數,而在8月前,新增崗位數還大于流失崗位數。此外,一些職工雖然還未正式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但處在放長假等訂單的狀態,屬隱性失業。
目前各方普遍預計我國2009年GDP增長將顯著放緩,而2009年將有2400萬勞動力需要安排就業,就業形勢極為嚴峻。
就業形勢的惡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失業工人數量迅速增加,尤其是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盡管現在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但已有跡象顯示失業工人的隊伍在不斷擴大。廣東東莞的行業預測顯示,因電子產品、玩具和服裝需求受全球經濟危機減少,中國南部地區至少將有270萬工人失業。
其次,由于倒閉中小企業的工人大部分都是農民工,失業農民工返鄉人數不斷增多。我國農民工中有很大比例分布在建筑業和低端加工行業,如服裝、紡織、玩具制造廠等,金融危機對這些行業的沖擊最大。隨著樓盤滯銷,服裝、紡織、玩具廠倒閉,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不得不轉向其他行業甚至回鄉務農。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8年末,我國1.3億農民工中,已有8%左右走上返鄉之路。
第三,企業用人需求下降使得新畢業大學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而城市部分“白領”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失業,還有一批因金融危機失業的海外歸來人員回國尋找職位,國內白領、海歸和大學畢業生一起站在求職起跑線上使高級人才就業壓力大增。2009年我國大學畢業生為611萬,高于2D08年的559萬。但企業用人需求卻下降較多,據調查,在各高校和職業學校,前去招聘的企業比往年同期減少約20%。
居民收入增速或將放緩
就業形勢的惡化將使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放緩甚至降低。2008年前三季度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5%,遠低于2007年同期13.2%的增幅;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增長11.0%,2007年同期增幅為14.8%。
居民收入減少首先是工資性收入的減少,尤其是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減少。2007年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人均1596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8.6‰由于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增長主要是由外出務工收入增長推動的,農民工失業增加必然使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受到明顯影響。
其次是財產性收入的減少。盡管財產性收入在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比很低,僅2%左右,但過去幾年增長很快,2006年以來增幅都在20%以上。財產性收入的增減直接影響到居民對經濟的信心和對收入的預期,其負面影響不容低估。
財產性收入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股芹縮水、房價下降,近期又增加了利率連續下降的因素。受股市大跌影響,廣東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半年縮水13.9%。
此外,由于一些進行中的工程可能會因為資金鏈的斷裂無法繼續,已經完工的項目也可能因需求減少、價格下跌而無法實現收益,這些都會造成居民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減少。
居民收入減少的預期將會促使人們節衣縮食,使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傳導到消費領域。據新華社經濟分析師在長三角地區的調研,該地區商家2D08年末的大幅度促銷活動比往年大大提前。北京天意、萬通新世界、西單明珠等小商品市場與往年相比人氣不足且顧客購買重心下移,高檔消費品的需求量明顯減弱,居民“捂緊錢袋過日子”的現象已經出現。
促進就業成為2009年全國政協會議的焦點之一
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當前我國就業形勢面臨較大壓力。如何促進就業成為政協委員熱議的焦點之一。委員們認為,就業問題不僅是保民生、保穩定的題中之意,更是保增長的關鍵環節。
就業形勢嚴峻事關民生與穩定
政協會議開幕前夕,致公黨中央提交的《關于解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就業問題的提案》受到媒體廣泛關注。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實體經濟也受到一定沖擊,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部分企業特別是外向型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出現了關閉、停產或者半停產的情況,失業人員增加,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就業問題的矛盾顯得更加突出。
據教育部門統計,2009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將達611萬人,比2008年增加52萬人。此外,2007年和2008年還分別有100萬和150萬畢業生未找到工作。而許多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用人需求下降。高校畢業生在2009年面臨嚴重的就業挑戰。外部競爭激烈,人才高消費現象普遍,而大學生比較缺少實踐技能,如果擇業觀念又不切實際,就很難找到合適的崗位。據新華社記者調研,就業壓力使不少高校畢業生甚至在校生形成了“不想就業、不愿考研、不敢創業”的心態。一批“80后”的畢業生成為“啃老族”,這將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農民工就業問題也非常突出。民革中央在提案中指出,據國家統計局和農業部統計,2008年提前回流的農民工占到外出農民工總量的6%左右。預計今年我國農民工外出務工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全國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在持續多年穩定增長后極可能出現負增長。農民工就業形勢的惡化,不僅將對農民收入的增長產生負面影響,而且將給農民工的接收和輸出地帶來巨大壓力,影響社會穩定。
外部環境惡化是就業形勢嚴峻的客觀原因,同時,當前的就業問題也暴露出長期以來我國供求關系的結構性矛盾。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程天權說,精英教育、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都在向綜合性靠攏,而社會并不需要那么多理論型、研究型人才,“適銷不對路”。致公黨中央在提案中指出,許多地區和行業出現了技能勞動者短缺的現象,而廣大進城務工人員往往缺少專業技能。同時,一些高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等方面已很難滿足市場對人才梯形結構的需求,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與勞動力市場變化的需求,造成了供需的不協調。
保就業與保增長根本一致
就業問題不解決,不僅直接影響到生存,而且使談發展更加困難,同時,還會增加社會不安全因素。因此,促就業不僅是保民生的大事,更是保穩定的大事。同時,保增長和保就業從根本上也是一致的。只有就業才能增加收入,有了收入才能擴大內需,才能帶動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才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但事實上,經濟增長與就業并不是同步的。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說,按照經濟學的規律,經濟增長的周期和就業的周期并不重疊,因為每個單位經濟增長率上升的時候,都是先把內部勞動潛力用盡,才開始招收新的。國家4萬億元投資拉動經濟,但就業還要滯后一點。
同時,經濟高增長并不一定帶來高就業。據新華社經濟分析師測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速對就業的帶動能力不斷下降。實際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所帶來的就業人數增加量,從“九五”時期的94萬人,減少到“十五”時期的80萬人。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關,同時,也與近年的投資結構不無關系。政協大會發言人趙啟正介紹,委員們非常關注4萬億元投資的使用,要特別精確合理,避免重復建設,更有利于國計民生。
對于有輿論認為4萬億元投資計劃拉動就業能力有限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科研所所長賈康表示,保增長和保就業不是矛盾的,投資權衡的要點在于不能放棄結構優化的導向,考慮勞動結構升級的同時,盡可能支持勞動密集型企業,更好地發揮政策性融資功能支持中小企業。
促進就業需長短期多措并舉
對于如何促進就業,委員們認為,需要長短期多措并舉。
從長期看,一是在確定經濟增長目標、增長方式、增長速度,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充分考慮對就業的影響。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成貴認為,要把就業納入產業結構調整、國家政策措施的總盤中考慮。民革中央的提案建議,制定優惠政策,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進行梯度轉移,鼓勵和引導城鎮企業“下鄉”。九三學社中央的提案建議,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改革教育制度特別是高等教育制度等。
二是及時確立或細化與就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導向。致公黨中央的提案建議,適時細化勞動合同法,對中小企業執行勞動合同法給予一個更適合當前經濟形勢與我國基本國情的補充要求。進一步細化就業促進法中鼓勵、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規定,出臺一些與促進就業相關聯的貸款、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措施。
三是建立長效就業培訓機制。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管委會主席王俊峰認為,系統地建立勞動力總體培訓機制很重要,培訓應有長期性、針對性、計劃性。厲以寧也表示,失業問題增加是挑戰,但應利用這段時間加強職業培訓,提高技術水平,提高勞動素質,充實各方面人才的不足。
此外,委員們還提出了不少解決當前就業問題的辦法。如對創業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民盟中央的提案建議,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符合產業政策和規劃要求的,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及時妥善解決其生產所需用地等問題,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國有商業銀行及農村信用社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貸資金,專項支持自主創業。如拓寬就業渠道,引導大學生走向基層,服務西部等;如加強信息服務,設立專門的就業信息指導機構,搭建服務平臺,及時向農民工發布就業的區域流向和相關進城務工知識等。
編輯 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