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雙慧眼吧”,多年前有一首流行歌曲這樣唱遍大街小巷。人們想看得清清楚楚,想不被隨意欺騙,想了解真相。這個世界太紛繁復雜了,經歷了一些盡人皆知的公共事件和一些可想而知的私人事件之后,你聽到的那些話,即使它們聲稱來自權威部門,你依然選擇不再輕易相信。
1月29日,云南玉溪青年李喬明因涉嫌“盜伐林木”被刑拘,11天后因“重度顱腦損傷”傷重而死。公安機關稱,在放風期間,李喬明與同監室的獄友在看守所天井中玩“躲貓貓”,由于眼部被蒙,不慎撞到墻壁,受了重傷。由于網絡輿論討論熱烈,政府宣傳部門公告征集網友參與調查,但網友們被拒絕查看攝像頭和詢問事發當事人,他們感到“有些壁壘無力觸碰”。2月27日,云南省檢察機關發布了調查結論:李喬明系被“獄霸”毆打致死。“躲貓貓”,一度被評論描述成一個“侮辱公眾智商”的詞。一個年輕人的死再度喚醒了人們對真相的尋求。
那么,真相在哪里?假如真的“有些壁壘無力觸碰”,如果沒有權威機構的自我檢視和自我修正,每一個渴望尋求真相的普通人又該做些什么?其實,我們往往一面在尋求生活的真相,一面又在有意無意地自欺欺人。“躲貓貓”的故事講得太過離譜,一個花樣年華的年輕人死得太過蹊蹺,就像鄰家男孩的飛來橫禍,擊中了你隱秘而柔軟的良知。所以網絡輿論這一次特別的熱烈,也許勇敢地說出自己的初步判斷會讓聽到這離奇故事的人覺得心里輕松些。但是,更多資訊是曖昧難辨的,遠非“躲貓貓”故事那樣簡單和夸張。譬如,某權威媒體曾經宣稱“三鹿”奶粉出廠前經過了一千一百多道質檢程序;譬如,質疑飲用牛奶的安全性的言論曾經被聲色俱厲地指斥為“偽科學”……你并非專業人士,你不諳科技名詞,你能夠全部選擇不予采信嗎?那樣你還能夠在此時此地維持正常生存嗎?你不輕信,但你仍得對這些富于“專業性”的資訊表達予以接納,這看似有點自欺欺人,但也沒辦法。
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似乎是困難的。而且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尋求真相所依憑的往往只是樸素的人生經驗。而這些樸素的人生經驗也并非總是充足的和可靠的。看守所的天井與“躲貓貓”游戲很難扯上關系,這是經驗的直接運用;在太空是否能看清萬里長城,這樣的事你的經驗又怎么運用?地主劉文彩將貧苦農民投入陰森的水牢,這樣的事,若非青年史家笑蜀先生著書為之辯誣,年輕的你我哪里有相關的人生經驗去甄別?我們的知識來自于遠非完整、準確、客觀的教育,我們的經驗又被內部的知識圖式過濾、分類、整理定型;我們心目中的真相又來自我們簡陋又可疑的經驗。寫到這里我想,對于一個21世紀的年輕中國人來說,可能最好的品質就是謙遜和自省。通過經驗的反省回歸內部知識圖式,再通過知識的辨析回歸對教育的質疑,就像電影導演賈樟柯最近說的:“看了很多歷史書,顛覆了我很多原來的教育。我們的歷史教育充滿了這樣大量的錯位、遮蔽。”讀書,何嘗不是一種治療?
我們每個人都是局限性的存在。渴望尋求真相,是因為身心曾受過被欺騙的痛苦。真相給予人的是充分的自由感和安全感。我們有眼睛,但并不是“一雙慧眼”,佛家講慧眼能洞燭幽微,而我們帶著童年經驗的創傷向外看,所謂真相很多時候只是內心負面反應模式投射的影子。創痛的心給出兩種基本的負面反應模式來扭曲外界的信息:其一,依賴的模式,順服權威,因為不敢質疑的恐懼而錯過真相;其二,偏執的模式,懷疑美善,因為悲觀冷漠的經驗而拒絕真相。第二種模式更難被察覺,被蛇咬過的人怎能輕易相信那是井繩?2009年奧斯卡獲獎影片《虐童疑云》,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校長阿洛伊修斯修女那根深蒂固的冷漠的偏執。影片中,在布倫丹牧師和孤獨的黑人孩子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可怕的負面反應模式讓信仰蒙塵。阿洛伊修斯修女拒絕走出被欺騙的痛苦,結果她喪失了信任的能力,她的世界中沒有真相所給予的安全感,只能說這是她的選擇。
生活的真相撲朔迷離,再進一層,自我的真相更加讓人難以把握。內心的負面反應模式本身,就是多數人“無力觸碰”的“壁壘”。舉個例子,在家庭中母親特別溺愛孩子,她認為這是源自于她對孩子情不自禁而難以遏制的愛。真的是這樣嗎?假如這是一個單親家庭,或者雙親之間的情感出現障礙,而母親深感受到冷落和排斥,這時,她在創痛之中不自覺地選擇孩子來作為自己情感依賴的對象,孩子不恰當地成了母親情感平衡和獲得補償的工具。于是,無止境的溺愛就成了對這種扭曲的和不公平的親子關系的掩飾和彌補,母親怕孩子識破這種關系的本質,更無法面對內心的恐慌與不安。她更怕面對問題本身。自我的真相難以把握,是因為強烈的恐懼和自欺。于是創痛未愈的母親將扭曲的依賴關系認作母愛,就成了“躲貓貓”式的謊言在內部世界的翻版。
尋求真相的努力遇上“無力觸碰”的“壁壘”,然而渴望在真相中獲得安全感的人們注定會懷著堅強堅忍的心一路向前走。驅使他們上路的原動力是傷痛。尋求自我的真相,永遠是傷痛未愈的靈魂的自我療愈之旅,帶著傷痛逃避,又帶著傷痛尋求,豈不比貓追逐自己的尾巴更難?回歸真相意味著對自己全然的坦誠與負責。這一與生命相終始的旅程需要智慧和勇氣,更需要耐心與時間。
編輯 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