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越來越不好當是件好事
關鍵詞:政協委員參政議政能力
雷獻禾委員說,他是一個個體,沒有一個策劃班子,十年提一個提案就很不容易了,一年提一個簡直是過分要求。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黃因慧委員認為提案應該天天提、月月辦,如此才能對實際工作有所促進。相對來說,公眾更認同哪一種說法,不用我講,人人心里都會比較吧。
邏輯上看,雷委員是要“十年磨一劍”,重視質量,精益求精,然而這前提須是要保證自己能夠連任,否則五年一屆就算白混過去了。茍如此,其之“來”與劉翔之“不來”,乃五十步與百步之別。細品之下,卻發現雷委員還不是要“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作為電影導演,“要靠這個(職業)養家糊口、掙錢吃飯”,政協工作只是個“副業”。說白一點,就是他沒這個工夫,顧不上。
不過,連我這個非政協委員也知道,提案是政協委員履行職能的一種重要形式,這是對政協委員的基本要求,而決不是如他所說的“強求”。委員提案的多寡固然不能代表參政議政的質量,就像發表論文的多寡并不代表學術水平的高低一樣,不同的是,學術研究確需長年“寒窗”,坐冷板凳,而提案還不至于這么艱深,只要有熱情,只要不是視而不見,只要能做些許的思考,在我們這個處在轉型期的社會,就不難發現問題,就不難提一些相應的對策。其實根本不用說別的領域,雷委員所從業的電影界難道就真的沒什么可建言的了嗎?
政協委員看起來越來越不好當了。劉翔因為老是“請假”,大家就建議他干脆“請辭”,把位置騰出來讓給別人;把牡丹確定為國花、把人民幣改叫中華元之類,在這個議大政的舞臺上以一本正經的姿態出現,火家就要笑你“雷人”。因此,不要說委員不“出工”了,便是出工而不“出力”,或者出的力量不足、力度不夠,在兩會在國人心目中日益重要、在輿論監督作用日益顯著的今天,都難免會招來毫不客氣的批評。但是,顯而易見,政協委員越來越不好當,對國家、對社會、對百姓肯定是一件好事,一件幸事。筆者在省政協機關工作過若干年,前幾年還采訪過全國政協會議,耳聞目睹,不客氣地說,很有一些委員屬于南郭先生?!昂献唷钡臅r候還能充一充數,“獨奏”的時候就難免露餡。某個知名的全國政協委員在小組發言時甚至只是對自己連續當選多少屆說了一堆感激涕零的話,僅此而已。國家每年花那么多錢、公眾寄予厚望的盛會,豈能無所謂、哼哼哈哈、應付了事就“打發”過去?
讓提案具有高質量,必要投入一定的時間進行調研,這是不難理解的,但十年才能拿一個提案的話,多少還是有瀆職的嫌疑?!皶r間”問題不是根本,根本的是能力以及責任感。最根本的,就是種種狀況都在呼喚政協委員產生方式的變革。至少應當這樣變:有關部門在“授予”稱號的同時,必須考慮準委員們是否對得起國家的投入以及公眾的期待;而那些準委員在接受這個稱號之前,一定要自忖有沒有參改議政的能力,對一些比較杰出的人物來說還要考慮能不能在需要的時候,讓自己的時間為屬于公眾的時間無條件地讓路。
鏈接:2D09年全國兩會委員代表十大“雷人”提案
提案一:發行1000元鈔票;提案二:將“人民幣”改稱為“中華元”;提案三:全民發放消費券;提案四:封殺“山寨”現象;提案五:煙盒上印醒目爛肺爛牙等圖片;提案六:實行每周四天半工作制;提案七:用十年時問恢復使用繁體字;提案八:用住房公積金來買第一輛車;提案九:將子女3%工資存入父母養老保險賬戶;提案十:適當放開博彩業。(摘自人民網強國社區)
政協提案當防“作秀”
關鍵詞:提案“作秀”
隨著2009年全國“兩會”拉開序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建議提案越來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巨大困難,“保增長”自然成為代表委員們關心最多、計論最多的問題。有很多提案圍繞著“住房就業促消費”等的核心問題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他得肯定;也有一些提案完全脫離實際,一廂情愿,譬如推行“一刷工作四天半”、設立“農民退休制度”、“恢復使用繁體字”等等。不客氣地說,這些提案都是噱頭,可操作性低之又低。
為什么說可操作性低之又低呢?這些提案本身沒有什么問題,但從全局的角度上考慮,則可以明顯發現其割裂了國家“保增長、保穩定、保民生”之間的聯系,或忽略增長、或忽略穩定、或忽略民生。就拿以上幾個典型提案作為例子,進行分析。
首先我們得承認,“推行一周四天半工作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旅游和消費,拉動內需及促進就業,不過必須考慮這種制度的覆蓋人群,1億多農民工能夠享受到周末兩天半的休假嗎?即使有休假他們舍得去旅游嗎?其次,從企業的角度來說,一周工作四天半意味著生產能力的縮減和人工成本的升高,真正能享受到該制度好處的只有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等少數人群,可謂是弊遠人于利。
又比如“農民退休制度”,如果能真正深入農村一年半載,就會明白這在當前只是無源之水。農村的社保、醫保改革才剛剛上路,“農民退休制度”更是路漫漫其修遠兮。此外,還有一些委員們鼓吹“房價已不可再低”,提交的一些關于房地產業提案,更是只代表了少數人的利益,只考慮到擴大內需對自己的好處,而選擇性失明看不到很多老百姓買不起房子的現實,為保增長而放棄穩定、民生,何其之短視!很多網友認為“恢復繁體字”是開歷史倒車,不切實際,而對那么多迫切等待解決的民生問題卻不關注。
這些提案只能體現一部分群體的需求與利益,并非絕大多數人民的意志。因此,千萬不要片面地考慮問題,應當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多多思考;千萬不要閉門造車,要記住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要防止“作秀”。
議案提案應避免民粹化傾向
關鍵詞:民粹化科學可行性
每年到了“兩會”期間,無論是省市的“兩會”還是全國的“兩會”,總是有些代表、委員提出一些別出心裁的觀點或者提案,引發大眾轟動,博得民眾的好感。今年,也不例外。
據《成都商報》報道,全國政協常委劉漢元提出提案,建議向全民發放消費券以拉動內需,每人最多可發4000元。老實說,這樣由國家財政直接給公民發放消費券的提議,肯定能贏得大多數民眾的喜歡,也將給劉元委員增加不少印象分。然而提案議案卻不能簡單地以大眾是否喜歡來衡量,還必須考慮到可行性,能否起到實際的效果。以全民發放消費券為例,國家財政的錢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在財政沒有盈余的前提下,財政每多發一分錢,最終就要向民眾多征一分錢稅,如果說發放消費券可能拉動內需,那么,多收取稅收就可能抑制本來的市場需求。因此我認為,即使要發放消費券,電應作為一種救濟,而對中低收入階層,不宜全民發放。
如果說全民發放消費券的提案還值得商榷,民粹化不是特別明顯的話,那么,來自許家印委員的建議就明顯違背市場自由的原理,十足地帶有迎合民眾的意味。許家印委員的建議是:設立“低收入家庭扶助基金”,強制有利潤的企業每年捐贈一定比例的利潤注入基金,用于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難。這種強制的“慈善”,不僅會加重企業負擔,可能造成企業經營本身產生困難,無法運轉;也使得本身以自愿為形式的公箍慈善事業變味,最終會讓人產生厭惡,從而損害慈善事業本身。所以,許家印委員的建議看起來對低收入民眾有利,能贏得很多掌聲,卻是違背社會經濟規律,萬萬搞不得的。
類似的議案提案民粹化傾向的例子還很多,在此不一一枚舉。這些民粹化傾向的提案議案的一火特點足,提案不具啊科學性和可行性,甚至違反基本的經濟學原理與常識,唯一的用處是收獲民眾對其印象的加分,增強其所謂公眾形象,而其可能造成的禍害卻不可忽視。
代表、委員在“兩會”上可以無所不言,但是,無論從道義上講還是從政治責任承擔上講,代表、委員的提案都應當相當慎重。每位代表、委員都代表了民眾和某一群體的利益,肩負著民眾和所在群體的重托,因此就要有的放矢地拿出真正能讓民眾受惠的方案來,而不是動不動搞一些普天下“受惠”的提案;此外,代表、委員不要把自己當作無所不能,不要輕易涉及自己并不了解的行業;即使要涉及,也要多調查研究,借助外腦來讓自己的提案更科學、更具有可行性。這才是真正的有所擔當。
編輯 孫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