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日至2月9日,全國影院票房收入達7.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1%。
農歷大年初六,榮寶齋價值3000多萬元的畫,短短3小時就賣個精光。
兩周前,沈陽的“劉老根大舞臺”演出現場火爆至極,150元的票價竟被“炒”到上千元。
金融寒冬中,這一組組令人咋舌的數字,給危機中的人們帶來一絲暖意和希望。剛剛結束的2009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普遍認為,我國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必須充分認識到文化產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是實現“擴內需、保增長”的有效途徑。
危機中文化市場全線飄紅
藝術品市場近日,中華老字號“榮寶齋對外公布,今年春節期間的銷售總收入突破500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00多萬元。其中,117件書畫藝術品類商品全部售罄;齊白石、張大千和傅抱石的作品銷售收入也創新高。
電影市場 “2008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為46億元,比2007年凈增13億元,增幅近40%;2009年情人節當日,全國電影票房收入高達5000多萬元,比去年增長66.7%。”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導演馮小剛說。
動漫市場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裁王亞非說,今年春節期間,不少數字動漫公司的員工都在加班加點制作動畫片,仍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音樂市場 “金融危機尚未對音樂演出市場造成明顯影響,我正在如期準備‘2D09北京國際音樂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愛樂樂團音樂總監余隆說。
曲藝市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劉蘭芳說:“趙本山的‘劉老根大舞臺’、郭德綱的‘德云社’等民間團體的演出,幾乎場場爆滿,并未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
文化產業何以“逆勢上揚”?
回答一 精神慰藉
“經濟越不景氣,觀眾就越希望看到美好的東西,從中感受溫暖和歡笑。”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說,前不久上映的《非誠勿擾》,道出了年輕人渴望真愛的心態,《葉問》反映了中國人在危機面前的民族氣概,都能給經濟震蕩中的人們一種精神慰藉與希望。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導演張藝謀認為,經濟蕭條時期,往往是文化產業得以發展和繁榮的機遇期,人們的物質消費會抑制,而精神消費會膨脹。“盡管身陷金融危機,2008年美國電影票房收入比上年猛增1豫,創歷史新高,美國人在黑暗中彼此找到了溫暖。”張藝謀說。
回答二 剛性需求
“文化產品的實質是基于購買者普遍價值認同的商品,升值空間大,值得投資。”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燕山書畫社副總經理王成喜說,特別是藝術品市場、古玩市場,只要貨真價實,“好貨不愁賣”。文化消費是剛性需求,沒有絕對的冬天。
回答三 內需轉型
“我國的文化需求以內需為主。然而,百姓的文化消費已經不再局限于買書、買唱片、看電視等方式,他們的需求內容新增了追求舒適和享受的劇場、影院文化,影劇院售票處前排長隊的景象隨處可見,客觀上推動了文化消費。”馮小剛委員說。
回答四 文化認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舞蹈家協會駐會副主席馮雙白認為,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具有強烈的認同感。“由于老百姓對本土文化普遍認同,傳統文化的受眾面很大,無論雅俗,消費基礎都比較雄厚,因此,這場危機對文化產業的沖擊相對較小。”
回答五 產業特點
代表、委員們普遍認為,文化產業靠的是智慧、是創意、是高科技,受原材料市場價格的影響小。歷史經驗表明,文化建設具有“反經濟周期”調節的規律性,這場危機很可能促使人才與資本等要素向文化產業轉移,全球文化市場面臨重新配置,這就為提升我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遇。
“反經濟周期”蘊含文化產業商機
“面對金融危機,中央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和十大產業的振興規劃相繼出臺,令人信心倍增。”馮小剛委員說,“然而,文化產業卻受到旁落。”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導演尹力舉例說,美國、英國、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均高于1砩,而我國還不到3%。“啟動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已是迫在眉睫。”
對此,張會軍委員建議,應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充分利用當前中國文化產業良好的回報率與投資環境。“比如,可以嘗試發放文化消費券,可進一步拉動文化市場需求。”
“在傳統產品出口減少的情況下,優質文化產品出口將成為新的對外貿易增長點。”王亞非代表建議,應借此機遇,將本國文化內容與國外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更多的機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出版集團總裁聶震寧建議,必須打造完整的文化產業鏈,特別是要搭建電視、網絡、出版發行、文化產業主題公園等文化衍生品的發展平臺。
張藝謀和馮小剛委員特別對電影產業提出建議,希望加強洛陽、石家莊等350座二級城市和縣鄉的影院、農村放映隊建設,在文化惠民的同時,有效拉動內需。
“美國人口數量大約是中國的1/4,但銀幕數卻是中國的5倍,中國不少二級城市和鄉鎮,幾乎沒有可供大片放映的電影院,無法滿足廣大觀眾的文化需求,這塊市場潛力巨大。”張藝謀說。
“全國的5萬個農村放映隊,完全有可能讓農民永遠免費看電影。”馮小剛分析說,“只要每部影片給片商10分鐘的貼片廣告,不僅滿足了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解決了農村放映隊建設資金的問題,而且能產生近100億元效益。”
“溫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文化發展可拓展消費領域,實際上肯定了文化產業對拉動內需的巨大作用。”馮小剛委員說,“必須抓住機遇,盡快推出文化產業振興計劃,讓文化產業‘笑’得更加燦爛。”馮小寧委員說。
鏈接
李牧代表:現在正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大好機會 韓 潔 裘立華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支持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李牧說,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符合我國現階段擴內需、保就業、調結構、促發展的經濟發展實際。
“盡管我國經濟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沖擊,但現在正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大好時機。”李牧說。
李牧說,文化產業具有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勞動力密集三大優勢,橫跨第二和第三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國人口眾多,人口素質不斷提高,文化消費占公民消費的比重逐步上升,人民不斷增強的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
他指出,文化產業具有低能耗、低污染、廣就業、機制靈活、投入產出比高的特點,符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大力發展文化產品一方面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公民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有利于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我們還可以通過貿易輸出中國文化和中國的價值觀,進一步樹立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大國的形象。”
李牧建議,應該把大力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放在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層面加以定位,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投資的扶持力度,使之能盡快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同時,他提出在大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農村文化站的建設要在加強文化站硬件建設的同時,加大農村基層文化工作者隊伍的培養,在農村建立一支固定的文化隊伍。
此外,在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向經營性文化企業轉制過程中,由于人員安置、債務剝離等問題單靠企業很難完成,也需要國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
陳建國委員:御“寒流”,文化產業可借鑒“韓流” 顧瑞珍 譚 浩
“金融危機之際,積極的文化娛樂可以給經濟震蕩中的人們一種精神的安頓、慰藉和希望。”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陳建國等全國政協委員在全國政協會議小組討論會上建議,應該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對眾多文化工作者來說,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繁榮”,在這個“冬日”顯得格外親切和溫暖。
“文化產業在危機中呈現了逆市上揚的走勢,真是令人鼓舞!”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何星亮委員說。
“從歷史經驗來看,經濟蕭條時文化活動的消費反而會逆市上揚。”陳建國對上個世紀末以來,在東亞乃至全球掀起了巨大影響的“韓流”還記憶猶新——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期問,韓國政府在1998年確定文化產業為其21世紀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將其文化經費提升到國家總預算的1%,韓國文化產業由此得到繁榮發展。
“當時,韓國除了諸如政府放松管制、加強產業扶植保護以及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等因素外,最值得關注的做法是:影視等文化產品的內容、資金來源以及市場消費的高度本土化。”陳建國說。
陳建國認為,金融危機面前。社會文化消費需求不僅不會萎縮,反而是急劇增加。人們在文化消費中尋求心靈的慰藉與快樂、生存的溫暖與希望,通過文化藝術對未來的描述增加希望、增強信心,這使得娛樂產業有了巨大的市場消費需求。
編輯 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