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實行需要配套和完善
官員財產公開申報制度,起源于230年前的瑞典,有“陽光法案”、“終端反腐,之稱,1883年,英國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有關財產申報的法律。官員財產申報制度,在許多國家已被證實為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制度,也是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的反腐手段之一。“陽光法案”目前已在90多個國家實施,其最終目標是讓官員不想貪、不敢貪和不能貪。
1988年,我國全國人大便起草了《國家行政工作人員報告財產和收入的規定草案》。1994年,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將《財產收入申報法》列入立法規劃。199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收入申報的規定》,但申報內容“不向社會公布”。2001年中共中央紀委和中組部聯合制定《關于省部級現職領導干部報告家庭財產的規定(試行)》的黨規15條,增加了報告財產的內容,但未規定信息公開的辦法。2007年9月,國家預防腐敗局正式掛牌時,有關人士曾表示,“正在抓緊研究財產申報制度,在適當時候將建立財產申報制度?!?/p>
從1994年,全國人大將《財產收入申報法》列入立法項目至今,雖經十幾年的醞釀,但《官員財產申報法》的制定仍停留在論證和試點階段,足見其障礙重重。
而民眾對這一制度在全國正式出臺一直充滿期待。早在去年“兩會”期間,一項網上調查顯示,對于當前反腐倡廉工作,90.1%的人認為有必要實行領導干部財產公示制度。2008年5月,有媒體曾就“公眾最希望政府公開的信息是什么”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77.5%的人選擇了“官員財產情況”。從目前的社會公眾心理期待層面來看,通過完善包括財產申報立法等制度建設,整治滋生腐敗的“制度生態環境”,正成為社會公眾的共識。
在全國推行官員財產申報顯然已經有了雄厚的民意基礎,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會不會出臺已不是問題,關鍵是何時出臺,怎樣出臺。
在我國出臺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盡管民眾的呼聲很高,高層也頻繁表態,但短期內正式出臺全國性的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可能性并不大。這主要是因為這一制度的推行,在操作層面將會遇到不少現實難題。
中國人的財產關系不像西方那樣明確,財產申報雖然各地都在做,但還需要配套措施的積極跟進,需要技術手段創新和相應的理論準備,例如金融方面的儲蓄實名制真正實行、克服現金流通量大問題、完善不動產登記制度以及登記后的公開制度、對當事人虛報、謊報、漏報和拒不申報等行為的嚴格監督和懲處手段,在配套制度建設中,還需要媒體和社會的監督,僅憑政府的監督是遠遠不夠的。
官員財產申報說到底只是一個手段,公開是“為了發現問題”。
國外的經驗表明,單次的官員財產申報往往并不能發現什么,只有官員財產申報年復一年地持續,反腐部門和公眾才可以從官員財產的變動中,發現異常,找到腐敗案件的線索。
目前有些地方官員財產申報內容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在制度設計上還存在不足。例如,按照當地規定,除了工資、福利以及勞務性收入需要向社會公開外,其他如動產、不動產、股票、證券等大宗財產。只需進行秘密申報,無需公開。這就意味著,官員財產公之子眾的只是“可以公開”的一部分而已,官員財產的總體情況仍不明朗清晰,這容易讓人對其申報是否“動真格”產生懷疑。
秘密申報、內部掌控的原意是保護官員的隱私,但是,官員手握權力,其隱私權的界限不可等同于普通人。恩格斯說過:個人隱私應受到法律保護,但當個人隱私與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發生聯系時,個人隱私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私事,而是屬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再受隱私權的保護。犧牲官員的部分“一般人權利”,對于實現社會正義始終是必須的手段。
實行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是一條卓有成效的防腐反腐途徑,這已為國際經驗和我們的反腐實踐所證明。對于此項制度的全面實施,我們不應僅僅停留在“論證”、小范圍“試點”的層面上,應在整體推進反腐敗斗爭中取得實質性突破。
的確,被寄予厚望的“陽光法案”,固然要義無反顧地積極推動,更要智慧、周密和審慎,因為,如果法案由于設計上的疏漏、配套措施的不完善、保障手段的缺乏。匆忙出臺只能徒有形式而沒有實際威力。只要有空子可鉆,有,岔道“可變通,法律將會淪為,沒牙的老虎”,“陽光”變成“熒光”。
總之,官員財產申報,既要堅決推進,更要創造相應的配套措施和實施環境。如此的“陽光法案”,就不會重蹈一些“好經被念歪’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