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朱文氏名璽與姓氏來歷 程訓義
璽是先秦時人們對印章的稱呼,并不限于帝王。朱文氏名璽是戰(zhàn)國古璽中數(shù)量最多的一類,主要流行于三晉地域的越、魏、韓三國。氏名璽相當于后世的私章。不稱姓名璽而稱氏名璽是因為戰(zhàn)國時在男士名前只稱氏而不稱姓。《左傳`隱公八年》中記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氏,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是?!币簿褪钦f人出生就有姓,而氏只有享有封地的貴族和有世功的官族等家族的成員才有的。氏是出身家族的符號,可以顯示出所有者的社會地位,他們的社會地位是高于普通百姓的,所以名前稱氏在當時是很重要的。

姓和氏在當時是不同的。姓是不變的,因為古禮有同姓不婚的嚴格規(guī)定,所以在女士名前必須稱姓,氏比較復雜,出生于同一宗族的嫡庶子孫的后代的氏也是不同的。

現(xiàn)將筆者收藏的一些氏名璽介紹給大家,說不定還有你的先祖呢。
一件殘器道出是 劉運海
明代嘉靖一朝(1522~1566)共45年,據(jù)史料記載世宗本人信仰道教,這一時期可謂是中國歷史上齋醮香火最旺的時代。嘉靖二十一年發(fā)生宮婢之變,世宗險被勒死,之后移居西苑永壽宮,便不過問國家大事,日夜奉行齋醮?;鹿俸蛧泪约捌潼h羽把持朝政,驕奢淫逸,加上自然災害的禍及,此時更是國庫空虛,民力耗竭。

在這種獨特的歷史條件下,景德鎮(zhèn)的制瓷風格與前期相比大不相同,正統(tǒng)的官窯制度逐步變?yōu)楣俅蠲駸木置?。瓷器紋飾與正德時期多具伊斯蘭風格相比,明顯多具道教色彩(八仙、仙鶴之類),造型也開始趨于多樣化,有大葫蘆瓶(取“福祿”的諧音)、四方、六方、八方、天圓地方形(大部分與道教有關),在明清兩代瓷器中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征。
筆者前些日在南京朝天宮地攤,便覓得這樣一件小杯的殘器(如圖),侈口,淺圈足,器內(nèi)青花料署正楷“茶”字,工整至極,圈足內(nèi)署“金膏大醮壇用”繁體六字兩行,外加青花雙圈,青花七字,發(fā)色濃重,淺淡處閃紫色,尤以“茶”字最甚。白釉中略帶青色,晶瑩滋潤。
翻閱資料見: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有:“金膏大醮壇用”款的器物系當時道教用器;又藍翔《聚寶民間》有:里面寫一“茶”字,底署“金膏大醮壇用”原來是一件明嘉靖皇帝專用的祭祀瓷具,該套瓷具共四件,有茶、姜湯、棗湯、酒字樣,其中以“茶”字質量最佳。結合嘉靖時期青花用回青料(有時加入石子青)色調濃重而泛紫,可知此小杯為嘉靖官窯器物無疑。
《唐六典》列舉道教之齋說:齋有七名,其一日金膏大齋,調和陰陽,消災伏害,為帝王延祚降福。洪武七年,朱元璋命禮部與道教擬定科儀格式頒行天下遵行,編成《大明玄教立成齋蘸儀》。在道教齋醮科儀書中,正式將齋醮并稱。至此,齋醮儀式合而為一。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篇》中記載世宗齋醮的費用,說每一舉醮,用赤金數(shù)千兩,還不及其他費用。醮場的門壇匾對都用金書,肖。金為泥,僅此一項,就耗金無數(shù)……

遙想當年,此類杯子放于供臺之上,盛以供奉神人用的茶,嘉靖皇帝跪于其下,頂禮膜拜,無不崇敬,幻想長命百歲、國泰民安的他,至今也不知道此非正道。而這種體輕胎薄、造型規(guī)整的小杯,正是因為融入古代勞動人民的勞動和智慧,才能流傳千百年,此正道也。
編輯:陳暢鳴
景德鎮(zhèn)青花與德化青花瓷的區(qū)別 元 號
假設有幾個人在看以上四只青花瓷盤,其中有一位指著說:“噢,這兩只是德化青花”,邊上的人一定會對他刮目相看。因為清代景德鎮(zhèn)育花與德化青花瓷之間僅憑對外觀的感覺,確實很難區(qū)別。能脫口而出是德化青花的這個人,一定具備很深的鑒賞功力。

我找了上面四只清代不同時期,但尺寸和紋飾相近的青花瓷盤,把其正面和底部都展示給讀者,并請讀者在看了以下對德化瓷特點的介紹后,做一個辨別,看看哪兩只是景德慎青花瓷,哪兩只是德化青花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