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五號”轟然起飛遨游太空,“神舟七號”載三位航天英雄漫步太空,奠定了我國在航天領域的強國地位。這一切,又讓我想起1958年春接受中央軍委命令,奔赴甘肅酒泉建設導彈基地的艱苦歲月。
我今年已經86歲了。1958年春,我任某炮兵團政委,奉中央軍委命令和時任團長的鄧慶祥率領部隊到甘肅祁連山下,擔負建設衛星發射基地的備料工程任務。經過兩天兩夜的行程后,我們在祁連山腳下安營扎寨。我師其他幾個團,加上軍委工程兵團也駐扎在附近,全部住的是帳篷,儼然像一座“帳篷鎮”,雖然氣溫很低,但大家心里都熱乎乎的。
修建發射基地工程之前,先要完成基地備料任務。吃過早飯,師首長帶著幾個團的領導和技術人員來到祁連山北邊,由南向北,師長潘永堤邊走邊指定各團施工地段,我們團被分到最北邊。由于歷史原因,靠近山邊石頭最多,越向北,石頭越少。施工地段分完后,緊接著運到工地數十部中、外生產的碎石機,給我團一臺大型美造燒油碎石機,每小時可碎石7立方米。當天,還下發了各種施工器材,如鐵錘、鐵锨、炸藥、導火索等等。
開工了,一線擺開幾千人,機器轟鳴聲、鐵錘砸石聲放炮聲和人們的歡呼聲熱鬧非凡。工地上,官兵們按要求用碎石機將特大石塊軋碎,變成鐵路用的碎石大小一般,還生產片石,小到百余斤、大到幾百斤的都有。在沙漠寒冷地帶施工難度很大,大家不分晝夜地干,有的同志被碎石磨破了手掌,鮮血直流;施工中大家渾身汗水,濕透了衣衫,經寒風一吹,貼到身上,冰涼冰涼難受極了,卻沒有一個叫苦喊累。
我團所在的施工地區環境極其惡劣,氣候變化無常,土地貧瘠,茫茫戈壁灘有的地方連駱駝都進不去。沙漠中缺少糧食和蔬菜,吃的大部分是青稞面,沒有菜就煮黃豆,后來將黃豆制成豆腐,就算改善生活了。喝的水都是祁連山上融化下來的冰雪水。我因胃腸功能不好,只能飲青稞面稀湯充饑,身體極度虛弱,昏倒過好多次,但我深感肩負的重任,硬是從病床上爬起來和團黨委一同帶領官兵日夜奮戰,終于圓滿完成了砂石生產任務。師領導召開全工地大會,對我團大加表揚,師長還親自授予我團一面錦旗,上級領導機關還請上海越劇團到我師工地進行了三天的慰問演出,對部隊鼓舞極大。
備料任務完成后,部隊開始了新的施工作業。總指揮部讓我們團以上干部接受任務到酒泉基地,對各項工序進行了詳細的要求,如灌注混凝土滑道,按各團分工,每團一條道,分塊進行灌注,每塊80平米,高低差要求特別嚴格,否則挖掉重灌。施工不久,有一個單位因為工程檢查不合格,被命令返工,他們用了5天時間重新灌注才獲得通過。這件事對部隊震動很大,以后再沒有發生類似事件。我團按要求在指定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不但全部驗收合格,還有多項被評為優秀。
50年來,廣袤的大西北酒泉導彈衛星發射基地取得了重大成就,從1960年起先后發射了7種導彈和核武器實驗,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號”也是從這里升空的。直到“神舟七號”宇航員出艙活動,五星紅旗在太空飄揚并安全載譽歸來,創造了我國航天史的又一奇跡。
我雖已到耄耋之年,但每每想起自己曾參加酒泉導彈基地的建設都備感自豪和光榮。
見航天事業屢創奇跡,歡欣鼓舞之情溢于言表,即興賦詩一首:
神舟飛船進太空,航天英雄建奇功。
飛天夢想今實現,莫忘飛雪酒泉城。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