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盛宴里的明星和“文化大師”
資本的游戲其實需要很好的平衡術,平衡風險和收益、平衡當下的欲望滿足和延遲的欲望享受。悲觀一點說,大部分人也許原本就不適合玩這個
程西泠

10月30日,華誼兄弟在“中國納斯達克”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這只代碼為“300027”的股票開盤價63.66元,當日最高被爆炒至91.8元,當日收盤價止于70.81元。一天之內,多位娛樂圈大腕身價翻番,變身“億萬富翁”。創始人王氏兄弟自不必說,大導演馮小剛持288萬股,賬面財富飛升至2億元。還有張紀中,賬面財富升至1.5億。剛剛在《風聲》里有上佳表現的黃曉明,同樣晉身億萬富翁之列——1.27億元,李冰冰、張涵予等稍遜,但也有賬面財富2550萬元。
眼尖的人發現,在星光熠熠的持股名單里,沒有周迅。更有想象力豐富的人猜測,華誼簽約的眾多明星持股數不均暴露出明星的真正地位。華誼方面駁斥了這一說法,稱當初在公司內部認購的過程是公開與公正的,明星持股是個人的投資行為,并不能與他們的演藝事業劃上等號。隨后記者為我們發掘出,周迅零持股,確是因為投資偏好不一樣,她從不介入股票證券等理財行為。
中共十七大報告中宣布要采取措施,適當增加財產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例。眼下的一幕,可算是中央精神的最新體現了吧。時評家可以說,這表明我們社會的一部分已經進入了豐裕時代。對觀眾來說,眾多演員一朝擁有了足以退休的巨大財富,也是好事。我們也可以天真地認為,各位明星也許可以更加專注于表演技巧的提升,而不是緋聞的飄揚了吧。
相比之下,另一位接近于娛樂明星的余秋雨的運氣就沒有這么好了——他名下持有的徐家匯股票,新近也上市,賬面收益也已過億。但隨即有人發文,質疑他涉嫌侵吞國有資產。事情的原委是,2001年12月,徐家匯商城在改制中解散職工持股權,將其持有的股權轉讓。余秋雨作為外部投資人出資買下,與眾買家一起蟄伏8年,一直等到日前該公司上市,價值瞬間翻倍。
苦守8年,即使用巴菲特的標準看,余秋雨也是戰略型投資人了。這變戲法一般的資本收益,他其實有資格享受。但人們計較的是,余秋雨當初是怎么搞到這些股權的——是先知先覺,還是有內幕消息?
或許還有另外一個解釋。當初,許多嚴肅的政治社會話題沒法充分討論,因為言說尺度擺在那里。無奈之下,大家只好頂著庸俗化的道德譴責,關注、炒作些娛樂,總得給自己尋點開心。現在倒好,人們發現,這個娛樂圈文化圈也慢慢政治化了。余大師最初是如何參股的,說到底不就是個政治話題嗎?就像一些經濟學家早已揭示的那樣,90年代中期以來,一系列伴以“改制”、“明晰產權”、“國退民進”名號的改革,實質上就是給財產換了新的主人。整個過程太復雜,也太具爭議性,普通的老百姓可能根本就沒有機會徹底知曉。
“余大師”也許有必要說明,在這個過程中,他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非常有可能,像剛剛平息的“捐款風波”一樣,他的參股其實挑不出任何明顯的毛病,只是稍微有那么一些,不夠地道。因為當年,制度上的不規范和漏洞就是那樣嘛!“對歷史之同情,不能讓我們失去基本的價值判斷。”本著不那么娛樂的精神,我還想再多問一句,那些漏洞今天是已經堵上了,還是開得更大了?
其實我們能想開一些。當年,東歐國家搞轉型、民主化,政府把能分的國有資產全都打包證券化,人頭一份。連起點的公平都做到了。實際結果又如何呢?很多人根本不理解拿在手里的那張證券究竟是怎么回事,很快,就有專人下來批量低價收購。資本的游戲其實需要很好的平衡術,平衡風險和收益、平衡當下的欲望滿足和延遲的欲望享受。悲觀一點說,大部分人也許原本就不適合玩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