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到神舟飛船遨游太空,背后有一大批科學家默默無聞地做著杰出的貢獻。黃吉虎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這位古稀之年的火箭動力專家、中國科技大學教授,講起自己的少年時代來,仍是那么投入而動情。
從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到神舟飛船遨游太空,背后有一大批科學家默默無聞地做著杰出的貢獻。黃吉虎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這位古稀之年的火箭動力專家、中國科技大學教授,講起自己的少年時代來,仍是那么投入而動情。
中國,不一樣了
我出生的那一年,正是日本人橫行中國的1938年,他們的飛機肆無忌憚地轟炸,燒毀了我們的房屋、街道。等我到了上學的年齡,父親不愿意讓我進日本人開辦的學校,將我送進私塾開始啟蒙學習。
在私塾讀書的日子過得很快,1945年8月,日本人投降,所有人都歡呼慶祝。1946年秋,我與弟弟一起進了“洋學堂”,從一年級開始念起。就在這一年內戰爆發。
1949年4月,解放軍來了,我們躲在門后面偷偷地看,步兵、騎兵看上去威風凜凜的,而且秋毫無犯,與國民黨官兵的強取豪奪形成鮮明對比。新中國成立后,我終于進入正式的學校讀書,并且以第二名的成績考進了湖州雙林中學。
上世紀50年代,我們中學生已經算有文化的人了。每到周末,學校就組織宣傳隊到大大小小的茶館里去。浙江的茶館經常表演越劇清唱,我們也唱,只是劇情換成了新婚姻法、土地改革等內容。我們從象牙塔走出來,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有了國家主人翁的感受,也深深地感覺到,中國真的不一樣了。
少年強國夢
那時共和國剛建立,全國還處在恢復時期,家里的一切當年被日本人燒光了,我和不少同學面臨因貧困而輟學的危機。幸運的是,政府提供的助學金幫助我度過了那段困難的歲月,至今我對政府仍充滿感激之情。初中畢業后,我以第二名的成績考進了湖州中學。
1956年,中央提出“向科學進軍”。當時全國都在關注科技發展,我們的老師也隨時留意著最新的科技資訊。1957年10月4日,蘇聯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太空。教我們物理的陳振華老師是一位物理學家,他把這件轟動世界的大事講給我們聽。同學們激動得不得了,第一次打開了看世界的窗戶,感覺像是做夢一般。
上數學課時,老師講到蘇聯的多級彈道火箭洲際導彈能夠發射到預定的太平洋區域,而我們只要知道軌跡和落點,就可以找到發射點,這是中學數學就能解決的問題。這種時事與知識相結合的上課方式,激發了大家濃厚的學習興趣,再枯燥的數學、物理都學得津津有味。
我們曾經親眼看到國家落后國人被日本人欺負的場景,所以期盼祖國強大起來的心情格外急切。當時中國正在向蘇聯學習,大家都說“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有蘇聯作榜樣,中國也能發射自己的衛星。我們對知識極度渴望,課間休息時一起討論當時的科技發展,“科技”成了大家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通過高考,我如愿成為中國科技大學的第一屆學生,有幸得到錢學森、華羅庚、吳仲華、嚴濟慈、吳有訓等多位名師的指點。畢業后我留校教書,為國家培養科技人才,同時也參與了從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到“神舟一號”飛船發射等多項重大工程的研究工作。每次看到火箭升空,我心中總是感慨萬千,中國終于崛起了。
“落后就要挨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些現在在不少人聽來未免“空洞”的口號,對那時的少年來說卻是銘刻于心、澎湃于胸。因為他們真切地看到了希望,不再挨打的希望,崛起的希望。
而將希望在自己手中變成現實,你,能理解這樣的一種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