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全民健身工作的立法《全民健身條例》已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實施。依照這一條例,各級政府、相關體育主管部門以及各企事業單位和基層組織,都應為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條例》中與學校有直接相關的內容是:“第二十一條:學校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規定,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和體質狀況,組織實施體育課教學,開展廣播體操、眼保健操等體育活動,指導學生的體育鍛煉,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學校應當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每天參加1小時的體育活動,第二十二條;學校每學年至少舉辦一次全校性的運動會,有條件的,還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遠足、野營、體育夏(冬)令營等活動,第二十三條:基層文化體育組織、學校、家庭應當加強合作,支持和引導學生參加校外體育活動;第二十八條:學校應當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向學生開放體育設施。公辦學校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國家鼓勵民辦學校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縣級人民政府對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的學校給予支持,為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的學校辦理有關責任保險。學校可以根據維持設施運營的需要向使用體育設施的公眾收取必要的費用。”
從上面內容可以看到,《條例》在學校開展體育活動的內容、時間、設施三個主要方面都做了規定。可以說學校開展體育活動有了最基本的法規保障。但是學校要把《條例》的內容貫徹落實到實際工作中,絕非學校單方面所能實現。下面就從四個方面論述現階段我國學校在貫徹落實《條例》時存在的困難和政府部門應給予的支持。
一、政府部門應為學校提供場地設施保障
從學校場地設施方面看,由于近些年我國一些學校的不斷擴招,在造成在校生數增加的同時,學校體育場地面積和設施相對減少。根據《200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小學、普通初中和高中的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校數的比例分別為55,88%、69,30%、78,92%,而體育器械配備達標校數的比例分別為50,61%、66,90%、78,90%。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學校體育運動場(館)面積和器械配備達標比例距國家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另外,由于我國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帶來的農村和城鄉接合部以及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學校有場地,但設備陳舊,城市有設備但場地狹小的不平衡狀況依然存在,2007年6月4日的《中國教育報》曾指出“某省會城市中學生均面積與教育部規定相差1,5-4,55平方米,小學相差2,8-3,8平方米,甚至有8所學校的生均體育場地不足1平方米,另一省會城市2700多所中小學沒有一個操場達到國家標準。”不難想象,這樣的場地設備狀況必然會限制體育課和校內體育活動的開展,這種狀況既不利于學生運動興趣、運動愛好的形成,還會影響學生身體素質的均衡發展。而在有些學校無法改造現有場地面積的情況下,只能是采取靈活多樣的辦法,曾有專家指出“目前全國很多中小學校都在想方設法、因地制宜克服場地局限。比如上下午分撥做操,一小時標準達不到就布置‘家庭體育作業’,課外來補等等。這些只是治標之策,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該轉變一些觀念:一是建立大體育課程體系,即不光靠兩節體育課進行鍛煉,還可以有體育教學課、體育活動課、校園體育文化和生態體育課,這樣就把課內外、校內外、家庭、學校、社區都利用了起來,就會大大擴大學生的鍛煉空間”。
因此,學校要貫徹落實《條例》中的每個學生每天都要參加體育活動的規定,燃眉之急是解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空間和改善體育設施狀況。解決學校場地和設施設備等問題。不能只靠學校一方,需要學校所在地政府部門和社會、家庭的支持,即政府部門按照國家對學校的規劃要求為學校提供應有的場地面積,社會積極為學生提供體育活動場所,家庭應積極鼓勵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并為學生提供應有的保障條件。
二、借助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力量解決體育教師缺額問題
《條例》中規定“學校應當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每天參加1小時的體育活動”,雖然《條例》中沒有明確規定這1小時包括哪些內容,我們假設理解為包括體育課教學、廣播體操、眼保健操這些常規的活動,那么學校要在課余時間里為其他沒有上體育課的學生安排至少每天40分鐘左右的體育活動時間。而在這40分鐘時間里,學校除了提供必要的體育活動場地、設施設備以外,體育活動指導人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由體育教師負責體育活動指導,先不說體育教師在上完體育課后是否還有體力和精力繼續組織體育活動,就現階段我國體育教師嚴重缺編的情況下,從體育教師的人員數量方面也難以保證在集中的一段時間里組織大多數學生開展體育活動。現階段我國體育教師的配備情況是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城鄉各中小學仍然面臨著體育教師編制不足、工作量過大、教師業務水平參差不齊。而大部分鄉村學校的體育教師沒有體育教育背景,盡管他們都在努力工作,但受其知識水平所限,很難完成學校體育教學的基本目標。劉海元博士研究指出:“我國有中小學60萬所,但體育教師只有43萬人。目前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缺額29萬人,其中小學體育教師缺額最多,約24萬人。”在這樣情況下,解決體育教師缺額的問題是貫徹落實《條例》的又一項緊迫的任務。而靠師資培養來解決教師缺額的問題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非短期內能實現的。那么現階段學校只能借助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力量,來填補體育教師缺額的狀況。截止到2004年底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已經達到43萬人,預計2010年達到65萬人。關于社會體育指導員《條例》的第三十二條中也作了規定,但顧名思義,社會體育指導員主要是以為社會體育服務為目的,今后如何培養服務于學校體育活動的“學校體育指導員”,或者讓社會體育指導員具備指導學校體育活動的資質以填補現階段體育教師不足的問題,仍然是有關部門需要研究解決的課題。
三、學校引進保險制度解決體育活動中的安全問題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普法工作的開展,國民依照法律維護個人權益的意識逐步增強,加上我國在學校安全方面的立法工作還不完善,由此圍繞著學校體育課中出現的意外傷害事故而發生的法律糾紛案件也逐年增加,有些校長為了避免校內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要求體育教師只要在體育課中不出現意外傷害事故,隨便怎么上都可以。造成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本著“安全第一”的觀念,只要學生課上不出意外傷害事故,哪怕發生率非常低的項目都可以放棄,如800米跑、1000米跑時,如果有學生提出不想跑教師也就默認了,因為一旦出現問題責任就歸咎于教師,而跳箱、鞍馬等危險性高的教學內容基本就停上了。從發生在校內的學生意外傷害事故引起的訴訟案件結果看,基本上是以學校敗訴、支付賠償金為結案。有一所學校在體育教學中發生了學生意外損傷事故后,除了學校承擔一部分賠償金外,體育教師還承擔了一部分。這種現狀給學校、體育教師特別是低年級教師在指導體育活動中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體育教學工作如履薄冰。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07年發布的《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也指出:“所有學校都要建立校園意外傷害事件的應急管理機制。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傷害保險制度,推行由政府購買意外傷害校方責任險的辦法,具體實施細則由財政部、保監會、教育部研究制定。”我國有些地區已經采取了保險制度進學校的辦法。如遼寧省學校安全條例中第三十一條規定:“鼓勵學校參加學校責任保險,所需經費納入年度經費預算,由政府或民辦學校舉辦者予以保障,并以學校為單位支付。提倡學生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自愿為學生辦理意外傷害保險。學校可以為辦理保險提供方便條件,但不得從中收取任何費用。”
因此,要貫徹落實《條例》,保障學校體育活動的正常開展,國家要在立法方面對學校體育教學、訓練、活動中發生的意外傷害有明確的責任說明,并提高國民投保意識和索賠意識,保證學校和體育教師能夠按照《條例》的要求正常開展體育課及課外體育活動。
四、學校體育設施對公眾開放需要政府部門的協調
《條例》規定:“公辦學校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國家鼓勵民辦學校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雖然《條例》沒有用“必須”一詞而是用“積極”和“鼓勵”之詞來給學校以一定的選擇余地。但是學校體育設施對公眾開放應當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這是毫無疑問的。而學校體育設施對公眾開放,是公益性的還是商業性的,《條例》中沒有明確的說明。如果是公益性的,那么對學校來說,要解決場地開放期間誰來負責管理、開放帶來的場地設備損耗由誰來買單以及如何解決開放期間校內的安全問題等。如果是商業性的,那么要解決誰來經營,如何規定收費標準、利潤如何分配等問題。從國外的情況來看,日本學校室外體育場約80%,體育館約87%,游泳館約26%無償對居民開放,開放后帶來的電力消耗、器械等損耗費用全部由政府補貼。但是這種做法也給市民帶來了許多不便,如手續上的繁瑣、利用方法方面的情報不足、不能適應社區居民的需要等問題。為此,從2005年開始日本政府決定將“開放型”的學校體育設施向學校和社區“共同利用型”方面轉變。也就是說,日本的學校體育設施屬于學校和社區共同管理共同使用。我國學校如何在課余和節假日對公眾開放體育設施,開放后如何讓公眾有效利用學校的體育設施,沒有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協調和相關政策的支持,單靠學校一方也是難以實現的。
五、結束語
貫徹落實《條例》最關鍵的是學校,因為學校是青少年掌握運動技術和運動能力,培養終身體育觀形成的重要場所;貫徹落實《條例》最容易的是學校,因為學校有穩定的人群、有可支配的時間、有固定的設施設備、有專業的指導人員,這些都是其他單位和團體不具備的。而貫徹落實《條例》最難的也是學校,因為我國大部分學校依然存在體育場地不足,體育教師缺編、體育經費缺乏、體育課及課外體育活動在學校得不到校領導的重視、在家庭得不到家長的重視等現象。
國家有關部門目前正在制定《條例》的具體實施細則,實施細則作為《條例》的配套文件能否解決學校在貫徹落實《條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讓廣大學生享受到法律賦予的參加體育活動的權利,各學校能否制定出相應的貫徹落實《條例》的具體實施辦法,我們只能拭目以待。即使《條例》的具體實施細則公布了,那么從公布到學校的完全貫徹落實還要經過一個逐步完善和調整“過渡期”,而這個“過渡期”的長短一方面取決于學校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取決于全社會對學校的關心和支持。但是《條例》的公布無疑會使我國學校體育工作和學生體質健康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