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使命在于面向所有學生,關注他們的全面發展,而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殘疾學生是學生群體中的一個弱勢群體,本應為廣大教育者所關注,然而,就全球范圍內殘疾學生的教育來說,都是一個“軟肋”,殘疾學生的體育教育則更是舉步維艱。相對于普通學生而言,殘疾學生的體育教育需要全社會提供更多的方法支持、人力支援和財物保障。
雖然我國對于殘障兒童建有專門的殘疾人學校,但在普通中小學,同樣也存在一些體育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對于體育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往往要么放任自流,要么監管失控,難以保障這些學生享受到與其他學生同等的體育與健康教育權利。
美國是世界教育最發達國家之一,其SPARK(The Sports,Play 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 Programs)課程根據殘疾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專門為殘疾學生的體育教育做出了一些積極的修改、規定和建議,或許我們可以從該課程保護和關注殘疾學生享受平等體育教育權利的案例中,獲取一些關注體育學習有困難學生的啟示。
一、案例介紹
案例一:對殘疾學生體育教育類型的劃分
(1)普通的體育教育:包括各種各樣的游戲、體育與健身活動。沒有因殘疾學生的參與而對這些活動作任何調整和修改。
(2)改編的體育教育:殘疾學生參與普通的體育教育計劃,但修改其中的一些活動,例如用拐杖替代一些游戲或身體碰撞活動。
(3)特別設計的體育教育:專為那些在一般體育課程中不能受益的學生提供特殊的體育教育。這是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應該為課程的教學配備專業的體育教師。
(4)殘障人體育教育咨詢:給殘疾學生的父母、一般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教師,以及那些需要對經過修改和專門設計的體育項目進行指導的普通體育教師提供援助。援助內容包括建議個體進行修改或調整活動方案,并建議補充或改裝設備和教具,以滿足殘疾學生個人技能發展的特殊需求。
(5)殘障人體育教育援助:通過體育選項,為幫助殘疾學生實現個性化的體育學習目標提供服務。這種服務主要通過不同的體育項目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或者通過設計不同的方案來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6)殘障人體育教育:通過運動技能成績和其他方面的特殊需求來判斷和評定哪些是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再由殘障人體育教育專家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直接的體育教育服務。
(資料來自美國SPARK教材《立法概述》單元)
從這一案例我們可以看出,SPARK課程強調:普通體育教育應該在活動內容、活動方式以及專業體育教師配備等方面對不同的殘疾人有不同的要求,并強調應對殘障學生的體育教育提供相關的教育咨詢、教育援助、教育協作等教育服務,尤其是對可能影響殘疾學生體育鍛煉效果的相關人員,如父母、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教師等,全方位地提供專業指導,多維地保障殘疾學生個性化體育學習的需求與效果,從根本上保障殘疾學生體育學習和運動鍛煉的效果等等。這方面應該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案例二:對殘疾學生體育鍛煉的人文關懷舉措
SPARK課程中列舉了多種殘疾分類以及影響殘疾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因素。為了方便殘疾學生進行體育鍛煉,SPARK課程在教學指導方式上設置了一些個性化的解讀標準,充分彰顯了體育鍛煉指導的人文關懷,其具體做法詳見圖1。

這一圖示不僅在行動理念方面強調了雙方或多方合作學習、友伴合作理念,滿足殘疾學生的社會交往需要;而且在指導方式的配合上注意游戲的運用和簡化規則要求,力求讓殘疾學生能夠在群體中獲得進步。為方便殘疾學生的體育鍛煉,該課程還提出了對器材進行改裝,降低體育活動的危險性,使得器材更利于殘疾學生在體育學習中使用和操作等等。其目的在于想方設法讓殘疾學生“走近”和“走進”普通學生活動領域,以有效調動殘疾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體育鍛煉中的心理障礙。對此,我們應該從中引發思考,對于我們的教學班級中那些體育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么呢?
案例三:對殘疾學生體育的教育智慧與教學藝術
從美國為支持殘疾學生進行體育學習的措施上我們可以知道,美國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高度融合。這種融合指的就是殘疾學生在正常教育環境接受教育。這是一種以人為本、不放棄任何學生的教育理念,殘疾學生可以和正常學生一起上課,殘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如太極拳、瑜伽、慢跑、健身,舉重等等,以免殘疾學生產生被人歧視和不公平待遇的想法,從而充分展示了SPARK課程對殘疾學生體育的教育智慧與教學藝術(詳見圖2)。

讓殘疾學生參加普通體育教育,其設計理念主要是視參與體育活動的對象(殘疾人)為健全的人。這種劃分從根本上保護了殘疾學生的健全心理,尊重學生的健康人格,有利于幫助殘疾學生認識到“我就是正常的運動者”、“我和其他人有著平等的權利”。為了能讓殘疾學生更好地和正常學生在一起接受教育,SPARK課程特別強調體育教師應組織全體學生參加助殘意識培訓。同時,讓身體健全的學生了解殘疾學生和關愛殘疾學生,這為他們的共同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帶給我們的啟示
(1)在國情比較中尋求殘疾學生體育教育的“立足點”
SPARK課程對殘疾學生的關注符合美國的國情和現實,借鑒SPARK課程理念與操作,只有在認真分析我國國情的前提下方可探索出對我國體育教育的有益啟示。
雖然我國殘疾學生的特殊教育起步晚,但發展速度較快,特殊教育學校的廣泛設立,滿足了盲聾啞、肢體缺陷或殘障孩子的學習,這種把殘疾學生和健全學生分開施教的方式,可以營造相對平等與和諧的環境,但在我國也并非所有殘疾學生都能接受特教學校的教育,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很多殘疾學生仍然與健全學生接受著普通的學校教育,這并不違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倡導的“減少教育系統內外的排斥”、“覆蓋所有適齡兒童”、“以常規體制負責教育所有兒童為信念”等的全納教育理念。當前,我國在殘疾學生體育學習方面的問題上,缺乏專業的特殊學校體育師資、教學管理規范和評價手段,另外在殘疾學生體育器械和相關資源的開發方面也比較滯后。對此,需要盡快建立相關的殘疾學生體育教育的政策法規和制度保障,以滿足殘疾學生的體育學習和鍛煉健身需求。
(2)讓體育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人性化安排
SPARK課程對殘疾學生體育教育的關注,不僅彰顯出一種人文關懷理念,而且也再現出一種可操作、可執行的、人性化的設置與安排,同時,它還是對殘疾學生體育學習預案的量質規定。雖然國內的普通學校體育課上很少見到殘疾學生,但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并非一講就懂、一教就會、一練就行,課上必然存在一些因先天因素導致的體育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此,體育老師在教學設計前可以模仿SAPRK課程的案例操作細則,做好教學前的充分預設,借鑒其中對殘疾學生體育學習有指導價值的條款,進行修正或改進,使之由原來服務于“殘疾學生”向服務于“體育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方向轉變。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注意合理利用學生間的體能與技能的資源,讓體育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活動分組、學習水平分層和練習機會等方面得到更有益的價值統合、功能互補和資源優化,并利用課堂教學的人性化安排,讓體育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享有平等的體育學習權利,得到更為到位的人文關照,感到被尊重,從而充滿快樂地進行體育學習。
(3)通過幫助殘疾學生的過程培養普通學生的互幫互助精神
在常態的體育課中,很多學生只顧自己運動,難以主動去幫助需要幫助的學生,從而難以體驗到殘疾學生行動中的困難、運動中的自卑。其實,讓學生主動幫助病殘學生,正是有機滲透集體主義和人文關懷教育的有利時機,體育老師應當在教學中倡導愛心助殘意識,彰顯體育課程的人文關懷。為避免殘疾、體弱、心理障礙的學生遭到其他學生的諷刺、嘲笑或歧視,體育老師可有意識地安排這些特殊學生一定的任務,如擔當裁判、負責記錄和承擔為他人服務等輕體力活動的角色,以體現這些學生的存在價值。在沒有殘疾學生存在的學習情境中,體育老師也可以營造出適當的活動情境,如讓健全學生完成獨腿(單足跳方式)籃球三人對抗賽、為殘疾人設計一套養身功、健全人參加殘疾項目競賽等,通過這些活動來幫助健全學生對殘疾學生的生存狀態有更深的理解與體驗。另外,還可以有意識地建立一對一的愛心幫扶或學習互助小群體,培養普通學生互相幫助和關愛他人的態度和行為。
(4)做好殘疾學生、體育學習有困難學生體育教育的專業指導
SPARK課程為殘疾學生的體育學習安排專門指導教師,為殘疾學生演示動作技能,全程幫助殘疾學生的動作學習、為學生的體育學習需要提供各類服務等等。從諸多方面可以看出,美國對于殘疾學生體育學習的研究已經進入到具體實施操作層面。近年來,隨著我國特教事業的迅猛發展,國內部分高等院校開設了特殊教育專業,有學者建議在高等體育院校開展殘疾人運動教育。孫飆等人對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開展殘疾人運動教育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殘疾人體育運動是中國殘疾人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高等體育院校開展殘疾人運動教育,在課程設置、專業設置和師資研究力量方面,有著其他院校無法比擬的優勢和特長。由此可見,在高等體育院校開設殘疾人運動課程是完全可行的,有條件的體育院校還可開設殘疾人運動專業,經過專業培訓的大學生可以被分配到各特殊學校進行教學,這將為殘疾學生進行體育學習提供更多可行性。
我國是世界上殘疾學生最多的國家,殘疾人教育問題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發展,面對殘疾學生的體育教育和科研水平落后的現實,迫切呼喚我們每一位體育教育工作者樹立“不拋棄”和“不放棄”的態度,尊重殘疾學生合理的體育學習和鍛煉需要,讓殘疾學生的生命更頑強、更燦爛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