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十年中,很多傷害研究是公共衛生方面的,已應用了由Gordon在1948年最早提出的傷害研究的流行病學模式,該模式包括宿主、傷害的作用物(能量轉移)、能量轉移的媒介者及環境(Robertson,1998年)。Haddon矩陣模型則是1972年美國原國家公路交通局負責人William Haddon提出的一個用于傷害預防和控制的另外一種模型,被流行病學家用來進行傷害事件分析和預防。該模型除了已在交通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各類傷害控制中有廣泛應用外,對于運動傷害這一新興傷害類型同樣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1.Haddon矩陣模型
Haddon通過將這些因素分為易于發生的傷害事件、傷害事件發生、導致身體損傷,從而將另外的影響因素加入到該模式中,Haddon還加入了事件發生后階段、周圍環境的交通、急救處理、康復,一旦能量轉移發生,則這些因素會影響作用對象的生存和最終結局。該模型用“3種因素,3個階段”的理論闡述傷害發生的原因,根據傷害發生的階段,Haddon將其分為傷害發生前、發生中和發生后3個階段,并分別進行針對性的預防。以車禍為例:在車禍發生前,當駕駛者飲酒、剎車失靈或環境能見度低等因素可能發生車禍;車禍發生時,如果沒有系好安全帶、車上的凸起、硬物或銳邊、環境易燃的建筑材料等造成傷害;車禍的后果取決于創傷嚴重度、機動車損毀情況和急救醫療的反應(表1)。此模型最初只針對交通傷害,目前已廣泛用于各類傷害的研究與控制。該矩陣為人們提供了更好地理解宿主與環境作用的理論模型和工具,并對傷害的預防與控制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2.運動傷害已經成為傷害的一種重要類型
傷害是一類疾病的總稱,隨著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紛繁復雜和醫學科學的分門別類,傷害所包含的內容不斷豐富。運動傷害,國內多稱為運動損傷或運動創傷,也有少數稱之為體育損傷、運動損害。運動損傷與一般的工傷或日常生活中的損傷有所不同,它的發生與運動項目、訓練安排、運動環境、運動者的自身條件以及技術動作等有密切的關系。近年來,隨著各項體育運動的普及,參加運動人數的增多,運動傷害發生率呈逐年增長趨勢。在1990~1997年間因傷害就醫的12403名患者中,運動傷害就醫的占2l%,但傷害死亡率卻高達16%。
盡管1986年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根據傷害的性質并參照傷害外因分類(E編碼)的方法將傷害分成的14類中并無運動傷害這一明確說法,但我國傷害流行病學奠基人之一的王聲湧教授在具體解釋傷害的分類時指出:“在傷害流行病學調查中,非故意傷害尚需包括非溺水性窒息、鈍器/銳器傷、碰撞/打擊傷、電擊傷、火器傷、職業(工業或農業等)傷害、運動/訓練傷、動物/昆蟲叮咬傷和光、氣壓、放射性傷害等;故意傷害還有兒童與老人的虐待/疏忽、家庭/社會暴力、強奸以及與毒品/酒精有關的傷害等。”其中明確提到“運動/訓練傷”隸屬于傷害范疇。此外,我國傷害流行病學重要研究基地之一的汕頭大學醫學院傷害預防中心主任李麗萍教授也專門撰文以體操為例分析了運動傷害流行病學研究的相關問題。這些學者的工作也進一步說明運動傷害已經成為傷害的一種重要類型。
3.Haddon矩陣模型在運動傷害防范中的運用
運動對于人們的健康非常重要,但由于體育活動中身體本身的負荷、與他人身體的接觸與碰撞、運動器材和場地的使用等原因,使得體育活動中產生許多危險并增加風險發生的可能。Haddon模型用現代流行病學多病因論的觀點來解釋傷害發生的原理,以及采用三級預防策略控制傷害的發生。已有研究顯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農村突發事件健康教育中采用Haddon模型,從多維角度來理解、探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那么運動傷害作為傷害范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則在理論上完全可以應用Haddon模型來探討運動傷害,以簡化和規范各類運動傷害的防范操作。
在當前學校體育傷害研究領域,主要局限于分析討論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影響因素和對于傷害事故發生后的責任追究和賠償處理問題。但僅是事故發生后的責任認定以及賠償是不足以解決學校體育傷害的根本問題的。所以,如何防止和控制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并降低體育傷害事故所造成的相關損失便應該成為當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領域研究的重要問題。因此,充分借鑒其他學科已有的技術和方法來防范學校體育傷害的發生,保證各項體育活動的安全應該成為學校體育傷害研究和實踐,乃至整個體育傷害領域的發展方向。Haddon模型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事實上,盡管在國內體育及學校教育圈子目前尚未發現運用Haddon模型進行運動傷害防范的研究和實踐的先例,但在國際上已有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Timpka T等認為Haddon模型完全可以運用到運動傷害防護領域,且根據Haddon模型的要素把運動傷害發生的可能原因分階段羅列(表2)。

從表2可以看出,運用Haddon模型進行的運動傷害防范工作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涉及體育、衛生、公安、交通、法律、教育、工程設計、宣傳、社保等政府部門,一個部門不可能獨立解決日益嚴重的傷害的發生。此外,針對表2中的具體各個不同層面的內容進行的干預也不僅僅停留在運動傷害的預防問題,而應該上升到另外一個更高級的水平——運動安全促進。不管是單純的運動傷害預防還是運動安全促進,其所涉及的也不僅僅是技術角度,而更多的是一個管理體系。從運動傷害的管理角度來說,預防運動傷害和促進運動安全是兩個既有聯系又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概念。采取什么樣的模式來進行運動安全防護既與體育運動本身及人體健康狀況有關,又與從事體育活動的人或集體所處社會的經濟、文化水平密切相關。因此,學術界應綜合運動傷害相關的各個學科,在廣泛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更切合實際的、更可行的預防模型、方案和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