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輝煌落幕,其取得的成就之完美,給世界留下的印象之深刻,以至于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要用“非常非常”來形容。但作為體育強國重要標志之一的群眾體育、學校體育的發展和我國競技體育的強盛存在著巨大的距離,尤其是奧運會取得的輝煌成績和我們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之間的巨大反差。奧運之后,我們學校體育應該做點什么,不由得引起了我們的思考。本文從宏觀到微觀,對“體教結合”、學校體育課余工作、體育教學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體教結合“為學校體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我們奧運會的金牌得益于舉國體制,有人曾經計算過,每培養一名金牌運動員,國家將耗資1500萬元。舉國體制確保了我們的傳統優勢項目,如舉重、射擊、體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等,這些項目在一定的時期內,還需要舉國體制的保護和鼓勵。否則,要不了多久,我們的優勢就可能喪失怠盡。但是,僅僅有舉國體制,還不足以全面推動中國體育的發展。對于一些職業化程度較高的項目,如籃球、排球、足球、網球等,需要借助市場的力量推動項目的發展。即便有了舉國體制,有了職業體育,也還遠遠不夠全面,我們還需要一條途徑,那就是——“體教結合”。
2000年,《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頒布,“體教結合”新的課余訓練體制得到確立。“體教結合”不僅是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確立互相協作的關系,更確立了無論是文化課學習還是課余運動訓練,均以教育部門為主的思想,即把課余訓練納入到教育體系。其目的是提高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素養,挖掘青少年運動員發展潛力,解決運動員生源和出路等一系列問題。這次奧運會我們也欣喜地看到胡凱、曹逸飛、趙穎慧、劉青、李翔宇等一批“學生運動員”的精彩表現,這些學生運動員雖還未成為奧運奪金的主力陣營,但卻使我國對體育教育事業的反思和未來走向進行深刻思考,這就是“體教結合”,一個體魄與人格并重的理念,一個強調個人德智體并重、全面發展的理念。
“體教結合”的推行,提升了學校課余體育的地位,學校不僅具備了培養體育骨干,促進專項運動普及和提高的作用,還具備了直接培養高水平運動人才的功能,這對學校體育的課余訓練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中小學體育教育的課內外結合
每周兩節體育課解決不了后備人才的培養問題,也解決不了全民健身問題,體育教育必須向課外進行拓展與延伸。體育課的教學應該保留體育教育教學特點,以傳授知識、技能、方法為內容,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體育課決不能上成訓練課,利用體育課進行訓練,就會忽略大多數學生,如果對全班學生進行訓練,又會陷入純生物觀的體育教育。體育課也決不能上成“放羊課”,這樣做會減少教育教學因素,把體育課等同體育活動課,這樣的錯誤做法將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受到限制。學生缺少系統的知識、技能、方法的學習,反而影響了體育活動課的質量。
體育課功能應轉移到養成學生體育鍛煉習慣上來,培養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是體育課重要的任務,學校體育改革要把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結合起來,精簡知識技能,更多的應當將學習的效果轉移到熱愛體育運動、了解體育運動的功能、進一步養成鍛煉習慣、掌握鍛煉的方法、自我制定鍛煉計劃、自我評價鍛煉效果,能把鍛煉習慣轉移到課外,真正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
中小學體育教育的課內外結合是對兩個部門目標的整合。國家體育總局提出了兩大目標:一是全民健身,目標是增強國民體質,二是奧運爭光,目標是培養后備人才;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體育新課標,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提出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奧運后,兩個部門的目標可以在學校體育教育上進行很好的整合。體育課重點發展教育部所提出的體育教育目標,課外活動課重點發展全民健身和后備人才發展工作。課外活動應積極成立各種體育俱樂部、社團以及高水平運動隊,這樣做既為學校群體體育提供了平臺,又為體育特長學生提供了訓練的平臺。同時高水平運動隊的出現,很容易使體育俱樂部形成,很容易將競技運動和群體體育結合起來。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后奧運學校體育課程結構將向更為合理、科學,向課內外的一體化、整體結構化方向發展。
三、中小學體育教學若干問題分析
1.體育課要怎么上
體育課要上成教學課。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它包括教師的教授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兩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構成教學。體育教學要設計明確的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精選適合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的教學內容,設計生動活潑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系統地掌握體育的知識、技能與方法,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逐步地將體育課功能轉移到課外。體育課功能和目標是一致的,要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在心理發展上不僅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還要注重學生的興趣培養,促進學生的鍛煉習慣養成;在技能發展上,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能的學習上,還要讓學生掌握鍛煉的方法、自我評價體育鍛煉的效果。課改前,我們的體育課“收”得太多,學生被動地接受式學習太多,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受到了抑制;課改后,有的體育課“放”得過了頭,形式主義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滿天飛,好像哪節課少了這些,就不是一堂好課。體育教學要正確處理好“收”與“放”的關系,不能走極端。
2.體育教學不能唯興趣論
興趣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并不一定適應。課改后,全國各地的高中逐步實行了選項教學,有的學校任由學生根據興趣進行選項,有的學生三年選學同一運動項目的大有人在。學生的興趣是得到滿足了,可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卻受到了限制。每個運動項目在教育功能上都是有局限性的,例如,瑜伽運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柔韌素質,乒乓球運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反應和靈敏素質,可是對學生的下肢爆發力和速度素質的培養卻是欠缺的。我們還是不能單純地從學生興趣出發,高中的體育選項課要本著教師選和學生選相結合的原則,在進行選項教材的構建時,要合理地搭配輔助教材,以克服單一教材的缺陷。
3.田徑類教材到底怎么教?
田徑運動作為必修教材出現在高中的課標上,田徑的跑、跳、投紛紛成為各校設計田徑內容的重點,這里面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
思考一:田徑運動可否改為基礎運動?把田徑設為必修項目,其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基礎發展。在日本,該類教材被稱為基礎運動,除了田徑還有體操,除了跑、跳、投,還有懸垂、支撐、攀登、爬躍,如果把田徑運動改為基礎運動,再增加一些基礎發展的運動內容的話,更能體現基礎發展。
思考二:爆發力和速度。爆發力和速度在課標解讀中并沒有被列入和學生健康關系很密切的體能,而是把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體成分和柔韌性作為體能發展的重點。問題是爆發力和速度在高中要不要教,作為老年人,爆發力和速度不太適合,可是學生將來畢業后,相當一部分將進人軍事、地質勘探、航海、運輸領域,很多工作都需要爆發力和速度。現在看來,從與未來生活結合角度出發,在學生時代還應保留爆發力和速度的練習,我們不能把學生的體質發展局限在重點上。
4.健康教育的新視野
健康教育是學校體育教育的一個重點,高中將健康教育列為必修,每個學生要學習18學時。健康教育內容如何去構建,成為我們關注的一個重點。健康教育要體現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三個方面。生理方面要教授有氧和無氧鍛煉的原理,力量鍛煉的負荷和效果也應列入教學之中;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內容,現行的人教版和華教版體育教材都選擇了比較多的內容,和過去相比,知識范圍有了很大的拓展,可是這方面內容要取得實際效果,除了知識講解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得到體驗,應當和體育實踐課的教學結合起來。
另外,健康理論課要針對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教學內容。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項要求:一是課程有計劃,二是教學有教案,三是課時有保障,四是任課教師有落實。否則,健康教育會流于形式,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健康教育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向課內外健康的鍛煉方式、生活方式轉變。
四、國外學校體育教育發展對我們的啟示
1.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程理念
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各國都有特色。以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課程的名稱來看,日本小學階段稱為“體育”,初中和高中稱為“保健體育”;新西蘭和中國的臺灣省稱為“體育與健康”;英國的體育課中,在體育內容的分類方面大量采用“運動”一詞,如基礎運動(Basic Movement)、運動訓練(Movement Training)、運動教育(Movement Education);而德國則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把“體育課”改稱為競技運動(Sports)課。課程的名稱不同,課程的內容、實施和評價也有區別。但是課程名稱和內容方法盡管有不同,但全球是朝著基本一致的方向發展著,這就是沿著“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的方向發展著,各國都批判了“學科中心論”,確立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程理念,這是一個世界同步發展的趨勢,也是全球和諧發展的趨勢。因此,我們學校體育教育還應繼續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程理念。
2.實施三級課程管理,要把握好約束力和靈活性問題
各個國家在體育課程改革的具體途徑方面也有區別,我國實行的是三級課程管理,國家出臺具有一定約束力的課程標準,地方出臺相關補充的政策,學校具體制定課程實施方案。我們總以為減少政府對體育課程的約束力,擴大學校和教師在實施課程中的靈活性是改革的方向,從全球視野來看,卻不一定都是如此。例如英國,1988年頒布了國家體育課程標準,在推行課程改革過程中加大了對體育課程的規范要求;又如,美國在1995年由美國運動和體育協會頒布了《走向未來——國家體育課程標準:內容和評價指南》,力圖使體育課程向科學化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中國和美國、英國相比較,體育課程改革的途徑有很大的不同,中國一步步地減少約束力擴大靈活性;而美、英一步步地加強宏觀調控,限制靈活性。但是,中、美、英邁進的是同一個方向,其實質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力求宏觀調控和微觀實踐相結合、力求約束力和靈活性相結合。這也是現階段我們學校體育教育、教學工作應引起重視的一條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