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華商集資收購的商業用地,被法院判為收歸國有,先期投入的心血和金錢可能將打水漂
土地收歸國有
最近塞爾維亞的華商有著不小的煩惱,他們集資收購的商業用地,被法院判為收歸國有。
最早,塞爾維亞大多數華商聚集在大運村附近的70號市場從事批發。隨著規模的擴大,一些華商到另外的地區租了新區。70號市場是一個簡易搭建成的兩層交易市場,內部和國內大多數小商品市場無異,主要賣一些服裝鞋帽等生活用品,在市場內也有餐廳、理發廳等服務設施。
隨著經營的發展,同時土地租金比較貴。為了改善商貿環境提升經營模式,不少華商聯合組成公司,決心自己購買土地,自我管理,建立現代化的商業市場。他們集資購買了一塊13.3萬平方米的土地。這次共計有300多家華商公司直接參與,涉及上千人。他們一次投入800萬歐元,購買土地花了760萬歐元,并繳納了21萬歐元的土地交易稅。當交易接近完成的時候,華商們遇到了預想不到的困難。土地證辦不下來。“因為有的部門認為這塊土地屬于國家的,不能交易。”
塞爾維亞華人華僑商會的常務副會長朱秋平說:“在土地私有化的過程中,上家買過來,通過報紙拍賣,法院確認過。”不過不久事情急轉直下。“國家檢察院說土地是國家的。在6月開庭的時候,同樣的法庭推翻了之前的判決。”
就這樣,華商先期投入的心血和金錢被一紙判決無形擱置了。
塞爾維亞當地人士分析說,“主要是貝爾格萊德有關實體想收購上家的上家,壓縮資本面,所以阻撓了收購。”預先支付的款項也無法收回。令參與華商陷入困境。
目前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華商聘請了當地的律師上訴,不過一直無果。
華商代表也和中國使館聯系,尋求幫助。政務參贊華亞芳向鳳凰衛視表示:“使館已經致函塞方有關部門,要求他們在審理案件的時候考慮到華商的利益,同時通過不同場合,做有關官員的工作,表達中方的關切。”
她同時也表示:“也希望相關的僑商和僑胞保持冷靜和克制的態度,通過法律的手段解決問題,避免有損中塞兩國關系的事情發生。
華商也想“上訪”,就是利用塞爾維亞的民主政治管道,表達自己的利益。“我們也可能設法找塞方高官投訴,比如副總理杰利奇,他就是很有魄力的人。”金東榮說。
至截稿前,事情并沒有什么實質性進展。

華商幾大難
華商到塞爾維亞的歷史不長。基本上是在塞爾維亞轉軌之后,來到這片土地。
1993年、1994年,最早一批華商到塞爾維亞開拓市場。但此后發生的變故影響了華商。
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北約空襲南聯盟。當地的市民不敢來上街買東西,華商的生意大受影響,回國了一批。
戰爭結束后到2003年之間,華商比較大規模地進入塞爾維亞,目前大約有6000人。在塞爾維亞的華商也表現了比較典型的地緣、親緣關系。其中60%-70%是浙江人,其中又有70%是青田人。華商在塞爾維亞主要從事貿易,也有人開餐館、開工廠。
除了土地案讓華商頭痛外,塞爾維亞的華商也有幾大難題。
由于這些華商幾乎沒有獲得所在國國籍以及永久居留權,在這里,其他國家的人是一年的居留,中國人只能拿半年的居留。這樣每半年去延續居留,無形中增加了手續的復雜度。當然也有例外,“那些和塞爾維亞人結婚的華商可以拿到一年的居留權。”朱秋平介紹說。
另一個難題就是關稅高。塞爾維亞當局給華商指定3個海關進行清關,這3個海關按照法規中規定的最高幅度收取關稅。此外還有一些社會治安的問題。比如有人搶劫,也有人偷東西。不過這樣的情形主要集中在貝爾格萊德。
在塞爾維亞和俄羅斯這樣的原先的社會主義國家,轉型之后,由于早先經濟結構不合理,對服裝等輕工產品的要求比較大,這些正是中國企業的強項。同時這些國家在轉軌的初期,自由化思想會比較重,制度的條條框框比較少,市場和人員的進入條件不像歐美國家那么嚴,這就給華商創造了機會。
但同時,機會與風險并存。制度不完善的雙刃劍,和人治歷史的積習,也容易對華商造成傷害。尤其在私有化的過程中,因為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使局面變得更為復雜,這樣就形成了今日的華商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