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的新內閣人事安排,一定程度展現了臺灣未來的政治走向
對臺灣而言,這個牛年儼然是“水牛”年,水滿為患,不但沖散了臺灣南部的地形地貌,更沖亂了臺灣原本不動如山的權力布局。馬英九自上臺以來,終日席不暇暖,忙于救災:先是搶救經濟衰退之災,繼而搶救“八八水災”,就任至今,從未得片刻安寧。馬先生固然從未公開吐露領導人難為之慨,但對比就任之前意氣風發之神情,較諸近日馬不停蹄、疲于奔命之神態,臉上確有歲月催人老的刻痕。
日前,劉兆玄宣布內閣總辭,換上吳敦義組閣,臺灣動蕩的政局是否能有一新氣象?在野的民進黨,是否就此鳴金收兵?或者反而治絲益棼,揚湯止沸,更加了無寧日?

劉兆玄代馬英九擋箭
從馬英九行事風格觀察,他本應相當重視內閣的安定性,非不得已,絕不會任意更動內閣人事,更遑論遷調閣揆。馬英九此一領導特質,明顯與陳水扁時代大不相同,扁“執政”時期,8年間竟“消耗”了6位“行政院長”,名為讓綠營天王多所歷練,實則五日京兆,政出多門,一曝十寒。馬英九顯然意圖樹立內閣高度穩定性的典范,讓臺灣政治體制重新回到老國民黨執政時代尊重專業、珍惜人才、政局安定的軌道。
去歲以來,受世界性經濟不景氣拖累,臺灣經濟一度陷身谷底,處此危境,縱使島內在野勢力不斷叫囂,要求撤換閣揆,為經濟數據不理想、失業率攀高、薪水紋風不動,負起完全責任。但馬英九始終沉住氣,不受綠營撼動,不僅展現了他力求政局安定、人事持穩的基本態度,更說明馬英九對劉兆玄的信任,無以復加。于是,過去一年4個月以來,臺灣就在兩個湖南人的治理下(馬英九祖籍湖南衡山,劉兆玄祖籍湖南瀏陽),度過風雨歲月。
馬英九上臺之后,施政目標的頭號大方向,厥為大步調整李登輝晚期急趨惡化、陳水扁8年跡近冰封鎖島的兩岸政策。不可諱言,馬英九治臺一年4個月以來,對臺灣最大的貢獻,首推打通了兩岸關系的“任督二脈”。迄今為止,兩岸除了金融往來尚未臻完全自由開放外,其他不論是經貿、文化、旅游及民間往來,可說已是1949年以來最暢通的一個階段。就臺灣而言,正是在劉兆玄任“院長”期間到位的。
可以這么說,在綠營反對聲浪此起彼落的逆流之中,劉兆玄在島內實施了一場“寧靜革命”,既終結了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也終結了陳水扁時代的鎖島孤立,重新把臺灣回歸導正到大中華經濟圈的軌道上來。一如韓國傳媒所謂的CHIWAN——兩岸經貿緊密發展,形成China+Taiwan的新經濟體制。
可悲的是,與其說“莫拉克”重創臺灣南部,不如說“莫拉克”沖擊了臺北政壇。綠營中央及地方政治人物,巧妙運用災民流離失所的沸騰民怨,把臺風引發的滾滾洪流,及山洪引爆泥石流之政治責任,全部導引到遠在300公里外的臺北。劉兆玄不但成為災民與政客的“出氣筒”,更代替馬英九擋子彈,承擔了所謂“內閣政治”的全般責任。誠所謂我不殺伯仁,伯仁為我而死,馬英九對劉兆玄豈能無憾?
就事論事,硬以“莫拉克”救災不力的莫須有罪責,加諸劉兆玄,而不追究地方官僚粗制濫造防洪設施的法律與政治責任,不追究泥石流災區那些在山坡上濫墾濫建的奸商奸農的責任,這種和稀泥式的處置模式,無異公道淪喪。
檢視劉兆玄過去38年的工作資歷,這位擁有加拿大化學博士學位的化學家,曾做過臺灣清華大學教授、院長、校長,官場歷經“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交通部長”、“行政院副院長”等各種職位。假使光論究劉兆玄的學術歷練,他可能是臺灣歷任“行政院長”當中,科技背景資歷最豐富的一位。即使反劉反得最兇的民進黨陣營,也找不出一位具備如此豐富行政資歷和專業科技背景的人才。他的離開,理性思之,實在是臺灣的損失,更是官場欠缺是非公道的表征。
干才吳敦義
劉兆玄已是“過去式”,吳敦義則是“現在進行式”。把吳的資歷攤在眼前,會發現他和劉兆玄完全是兩種類型的人物。
吳敦義在國民黨黨內及地方單位的工作資歷,長達36年。曾經是1973年最年輕的臺北市市議員,時年25歲,是蔣經國時代“吹臺青”運動大力提攜的國民黨臺籍菁英。他歷任《中國時報》記者、市議員、南投縣長、國民黨臺北市黨部主委、高雄市官派市長、民選市長、救國團南投縣主委、“立法委員”、國民黨副主席等重要職務。歷練遍及傳媒、民意代表、黨務干部、團務干部、地方首長等多方面。
吾人是否可以如此觀察,如果馬英九當初任用劉兆玄,意在重啟兩岸開放之門,為兩岸三通作開路先鋒,今日任用吳敦義為“行政院長”,是要借重吳氏豐富的政治閱歷,為島內箭在弦上的縣市長大選、兩岸新一輪經濟合作談判,乃至未來的兩岸政治談判,預作準備。
民進黨“立法委員”稱吳敦義是國民黨的“鷹派”,但即使被綠營貼上“鷹派”卷標,與民進黨內精于算計的政治人物相較,這只“鷹”也成了一只“鴿”。1998年高雄市長選舉中,吳氏橫遭綠營人士刻意偽造“外遇錄音帶”,陰謀抹黑而落選。
可以理解的是,馬英九經過一年4個多月的治理,似乎得出一點斗爭經驗:光以科技專業官僚對付綠營人士,是斗不過贏不了的,還要用一點謀略防身自保。馬英九如果要平穩度過未來的2年8個月任期,輕騎過關,更贏得2012年大位,勢必要找一位懂得招架綠營算計,懂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人。如此,走出吳敦義這著棋,也未嘗不是一著好棋。
與劉兆玄相較,吳敦義更具備豐富的對敵斗爭經驗,更具備“立法院”、地方與中南部底層關系。未來臺灣當局的施政重點,是MOU——《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的簽訂,是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簽訂。要應付島內逢中必反的綠營人士,就需要一位談判技巧干練、政治身段柔軟的人,來擔負閣揆重任。
而落實這兩項談判事宜,48歲的新任副閣揆朱立倫(現任桃園縣長、國民黨副主席),具備了充分的專業背景。朱立倫畢業于臺大工商管理學系,是美國紐約大學財務金融學碩士、會計學博士。
可以這么看待,馬英九希望吳敦義達成一個重要政治任務:因應島內詭譎多變的政治氛圍,在綠營不斷進行技術干擾的混亂情境下,殺出一條血路,繼續推動政務,兌現馬英九的競選承諾。而賦予朱立倫的政治任務,則是專心致志,從專業面向輔佐吳敦義,做好MOU及ECFA兩項重點兩岸談判議題。
如果以這些重要政治任務作考量重心,馬英九現今的新內閣人事安排,確實一定程度展現了未來前瞻性,更展現了臺灣未來的政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