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日前公布的最新數字顯示,4月份新出口訂單指數達到49.1%,比上月上升1.6個百分點,逼近擴張的50%臨界點。
高盛、瑞銀、中金等公司依據一季度的經濟表現,也紛紛上調了中國2009年經濟增幅,一般預計在7%~9%之間的水平。數字預測背后仍需觸摸實體經濟的真實體溫。
新出口訂單指數好轉
中信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諸建芳告訴記者,從3月份的出口調查來看,傳統的家具、小五金、紡織服裝等行業部分好轉,主要是“該死掉的企業已經死掉了,活下來的企業都在穩定生產,但是接下來出口整體形勢仍不明朗。”他說。
湖北亞利服飾公司原本主要做出口,自去年第四季度后,開始轉向內銷。公司董事長陳明全告訴記者,目前經濟危機造成訂單減少的局面開始向內陸發展,國際上訂單看不出好的變化,“訂單仍在惡化”。
來自微觀企業的冷暖,使得宏觀數據的真實內涵需要進行結構性分析。4月份49.1%的新出口訂單指數,與三月環比上升1.6個百分點,這是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通過700多家公司的調查得出的。
除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外,投行里昂證券也調查了400多家公司,得出的4月份的出口訂單指數為48.8%,也接近擴張的臨界點。該指數上個月還是41.4%。目前,出口新訂單的好轉,主要集中在部分行業。比如20個行業中,出口新訂單指數在50%以上有9個行業,在60%以上的只有煙草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造紙印刷及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3個行業。
勞動密集型行業代表的服裝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絨制品業,食品加工及制造業,紡織業等11個行業出口新訂單指數均低于50%。鋼鐵行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為最低,不足30%。
小單轉大單仍需要等待
宏觀數據的變化,仍可從微觀結構的細小變化中尋找端倪。中信證券3月份調研時發現,目前出口形勢的好轉主要有兩個變化,一個是單子額度變小,時間縮短,這在珠三角比較明顯。“這說明大家對形勢仍不是很看好,比較注意防范風險。”諸建芳說,在長三角,另外一個有趣的變化是土豆效應明顯。即小產品,特別是與家用有關的產品出口受影響不是很大。這在當地的消費也反映出來。“這說明大家日常的消費還是需要的,如果經濟要大的好轉,還需要從小的單子轉向大的單子,從低附加值的產品轉向高附加值的產品。”他說,這兩個變化也從海關公布的數據中得到了印證。
根據中國海關的數字,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增長反而不如低附加值的傳統行業。1~3月份,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金額下降23.2%,其中,液晶顯示板出口額下降47.6%。但是,低附加值的行業產品下降幅度很小。比如,一季度箱包及其容器出口額為26.3億美元,僅僅下降1%。鞋類出口63.8億美元,反而增長0.8%。
國內規模最大的服裝輔料生產企業,寧波萌恒集團市場主管金華偉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單子變小的變化其實在國內也出現了。去年一個單子會是5萬,但是今年有可能只有3萬,但是客戶數也在增加,比如去年如果只有8個客戶,今年可能有10個客戶。這說明整體而言,市場形勢還是在好轉的,只是比較緩慢。他說,根據他了解的信息,不少浙江企業在已經結束的第105屆廣交會上仍有斬獲,只是可能單子沒有那么大而已。
諸建芳判斷,目前先要進行去企業的庫存,然后企業有可能會加快生產。但是,市場可能不一定有那么大的產品消化能力,所以整個工業生產和經濟增長,可能會有些波動。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制造業從業人員指數突破50%,這是自去年10月份以來首次突破臨界點。同時產成品庫存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在4月份繼續降低。
日前公布的4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也已連續5個月回升,達到53.5%。中國物流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陳秀芝表示,以煤、電、油及金屬、化工、建材等基礎原材料產業還未形成明顯回升,因此,市場回暖的基礎還不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