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障目,不見科學
今年的諾貝爾獎,除了美國總統奧巴馬“意外”獲得和平獎外,最令我們關心的,當然是物理學獎得主、被譽為“光纖之父”的華人科學家高錕。
只要有華人得到諾獎,都會在國人中掀起一波“諾貝爾獎熱”,比如去年錢永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時候。這很自然,雖然他們都不是中國籍,但依然值得所有炎黃子孫為之驕傲。
而他們的獲獎也總會引發這樣的熱議:我們“正版中國人”什么時候也能獲得諾貝爾獎?或者,我們中國為什么出不了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卻想在這兒做一個假設:如果得獎的不是華人,你還會關心諾貝爾獎嗎?
我想,許多人關注和議論諾貝爾獎的熱情會蕩然無存,至少是大打折扣。不信?試問有多少人知道與高錕分享今年物理學獎的另兩位科學家是誰以及為什么獲獎?又是誰獲得了化學、生理醫學等其他獎項以及為什么獲獎?可能很多人連高錕憑著什么成就而獲此殊榮也不甚清楚吧!
來看看諾貝爾獎委員會對高錕的成果的評價吧:“光流動在細小如線的玻璃絲中,它攜帶著各種信息傳遞向每一個方向,文本、音樂、圖片和視頻因此能在瞬間傳遍全球。”這是多么神奇而美妙!而另兩位物理學獎獲得者發明的“電荷耦合器”(CCD)讓我們告別了膠卷,進入了“人人都是攝影家”的數碼相機時代。沒有他們的科學成果,就沒有我們在今天可以通過互聯網享受到的種種便利與精彩。
撥開諾貝爾獎這片“小葉子”,我們將看到科學這座“泰山”。如果有一天,懂得欣賞這座“山”的風景、愿意去感受“登山”樂趣的人多了,而僅僅盯著諾貝爾獎、糾結于“中國人為什么不得獎”的人少了,那么在為人類進步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巨星當中,就會出現更多中國人的身影。
“好心”障目,不見人格
最近,幾位杭州的語文老師對媒體指出,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多篇文章涉嫌“造假”。比如著名的《愛迪生救媽媽》、《陳毅探母》、《地震中的父與子》等文章中所講的故事都是“純屬虛構”的。
“啊?原來是假的!”好多人驚呆了。但也有不少人不以為然地說,只要有教育意義,虛構一下又有什么關系呢?
可能某些小學教材的選編者也是這么想的。比如那篇《地震中的父與子》,原文開頭說的是1989年美國洛杉磯發生了大地震,然而事實上這一年洛杉磯根本沒有地震;教材再版時,這個時間改成了1994年,當年洛杉磯的確發生了大地震,但時間是凌晨4點多,根本不可能出現文中提到的孩子被壓在教室里的情況;后來,時間就變成了“有一年”……可見選編的人也發現了問題,但也許他們認為這篇文章太感人了,太有教育意義了,所以真假并不重要。
如果是這樣,那么可以為了震懾小偷,把他綁在街頭毆打示眾嗎?可以因為某人的不道德言行,就把他的個人隱私公布在網上并羞辱、謾罵之嗎?可以為了提醒大家“勿忘國恥”,而編造一段某國人瞧不起中國人的“真實故事”并廣為散播嗎?可以因為某個同學違反紀律,為了維護班風而去悄悄地向老師“告密”嗎?總之,只要出于“好心”、目的“正當”,我們就可以“不擇手段”嗎?
希望同學們記住,我們不能用違法的手段來打擊違法,不能用不道德的方式來維護道德。不要因為一片“好心”,就遮蔽了我們寶貴的人格。
“起跑線”障目,不見人生
對“奧數”這個詞,想必你不會陌生。可能正在讀這篇文章的同學中也有不少人參加過“奧數”的培訓或競賽,當然有些是自愿的,有些是“被迫”的。
這些年,全國各地的“奧數大軍”浩浩蕩蕩,除了想“訓練思維”外,更重要的是因為相關的獎項和證書能在升學的時候起到“加分”的作用。但前不久,成都、北京等地的教育部門紛紛向“奧數”下達了“封殺令”:必須與升學脫鉤!
為什么呢?因為“奧數”題有三大特點:難、偏、怪。很多學生在學了“奧數”以后被數學嚇怕了,甚至那些本來對數學蠻有興趣的同學也在太多的挫敗后“倒了胃口”。“奧數”原本就是為了發現和選拔那些天賦異稟的“數學神童”而設的,而“神童”畢竟只是極少數呀。
我知道很多家長其實并沒有指望孩子真能得什么獎,他們讓孩子參加這個那個培訓班,只是“別人都參加了,咱也不能落后”。正如一句時髦的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能很多同學自己也認同這個觀點。
是的,起跑很重要。假如是百米短跑,當然要一開始就鉚足了勁往前沖,但要是用這種方式來參加長跑,你說效果會怎么樣?“起跑線”這片樹葉后面,是“人生”這條好長好長的賽道。
我不是一味反對課外培訓,我們完全可以從自己的興趣和優勢出發進行“提優”,或根據自己的弱項有針對性地“補差”。只是不要被一時的得失或面子,打亂了我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步伐。
運動員也是要有文化的運動員。
——最近,帶領美國女排奪得北京奧運會亞軍的郎平在談到陷入低谷的中國女排時介紹說,美國許多中學生、大學生是邊上學邊打球。她認為中國也應該多培養一些有文化的運動員。
用財富衡量科學家的價值,太低級,太庸俗。
——某評估機構發表報告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價”約為1000億元人民幣。對此,袁隆平自己如此評論。
伽利略將望遠鏡指向了天空,改變了世界,現在該你們了。
——在美國白宮舉辦的“天文學之夜”活動中,美國總統奧巴馬陪在場的100多位中學生一起看星星,并這樣鼓勵學生們。他表示:“我們需要你們永不停息的好奇心,你們需要的是對科學的熱情。”
小紙條
不久前,上海舉行了一次中學生口才比賽。在決賽中,評委向一位參賽的女生拋出一道“刁鉆”的情景題:面對班里一位男生突如其來的表白,你會怎么拒絕?正當大家期待精彩的回答時,這位女生卻“義正詞嚴”地開始“說教”。而拒絕的理由呢?是我們學生應當“好好學習,報效祖國”,是“為國家、社會作貢獻”……據評委介紹,這次比賽中同學們的“大人腔”、“套話”不少,“簡直比老師還老師”!
在這樣的口才比賽和演講大賽中,年紀不大的中學生滿嘴套話、大人話的現象可以說司空見慣。其實無論對話還是演講都是一種溝通,溝通的前提是要對方愿意聽、聽得懂、聽得進去。那些連你自己都不愛聽的話,就別講給別人聽了吧。
這是巴勒斯坦加沙地區的一群小學生在和當地動物園里的斑馬玩耍。斑馬?再仔細看看——它們只是刷了顏色的毛驢!
由于戰爭和軍事封鎖,這家動物園原有的兩匹斑馬都餓死了,而買新的斑馬要花很多錢,他們買不起。但這里的小朋友都特別喜歡斑馬,“為了給他們帶來歡樂和幸福”,園方想出了這個主意。
這兩匹假斑馬是不是很搞笑呢?可是我看著圍在它們身邊的這些開心的、暫時忘記了戰火與貧窮的孩子們,心里卻是酸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