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紅梔子芽枯病病原菌的生物學及其毒力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25℃條件下,紅梔子芽枯病病原菌生長較好;經病原菌室內毒力測定試驗,70%甲基托布津可溫性粉劑、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對其的相對抑制率分別為92.55%和91.62%,且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在800倍液、1200倍液濃度下時紅梔子芽枯病菌的相對抑制率均達90%以上。
關鍵詞:紅梔子;芽枯病病原菌;生物學特性;毒力測定
中圖分類號:S435.6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09)02-0343-02
紅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ills)是茜草科(Rubiaceae)梔子屬的常綠小喬木,其葉、花、根、果均可供藥用,也是較好的天然食用色素原材料,因此,紅梔子需求量逐年增加,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紅梔子在湖北省栽培較晚,人們對其栽培管理方面的經驗還不足,特別是隨著栽培面積的擴大,病蟲危害日漸突出,嚴重影響了紅梔子的正常生長。筆者通過多年來對紅梔子苗期病害的研究,探明了紅梔子苗期芽枯病的主要病原菌的生物學特性、病害的發生規律,并對該病菌進行了室內毒力測定,現將其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病菌
來源于孝感市孝南區麗華紅梔子園紅梔子芽枯病病株。
1.2 供試藥劑
4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江蘇泰興市東風農藥化工廠),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江蘇利民化工有限公司),40%菌克星可濕性粉劑(山西省臨汾有機化工廠),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西安海浪化工有限公司),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日本曹達株式會社)。
1.3 培養基
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PDA):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瓊脂20g、水1000mL,按常規方法配制。
含毒介質培養基:在PDA培養基液中,取高溫高壓滅菌后的PDA培養基液49mL注入三角瓶中,用無菌移液管分別吸取三環唑、代森錳鋅、菌克星、甲霜靈錳鋅和甲基托布津5種農藥的800、1200、1600和2000倍液4個濃度梯度的藥液各1mL,注入未凝固的裝有培養基的三角瓶迅速搖勻,此時供試濃度是母液濃度的2%,標記藥劑名稱和濃度,以在培養基中加入1mL無菌水作為對照。

1.4 試驗方法
1.4.1 病原菌的分離培養與鑒定 取新鮮紅梔子病芽材料,用無菌水清洗后置于干凈的培養皿中,在超凈工作臺上進行病原菌的組織分離,得到紅梔子芽枯病病原菌。將已分離到的病原菌接種到健康的紅梔子芽上,在無菌條件下培養觀察紅梔子芽發病癥狀,確定紅梔子芽枯病致病菌。
1.4.2 生物學特性觀察 將已分離出的紅梔子芽枯病病原菌在pH值7.0條件下,在20℃、25℃和30℃3種不同的溫度下進行培養,每種溫度3次重復,定期觀察病原菌的生長情況。
1.4.3 室內毒力測定 在25℃條件下,用三環唑、代森錳鋅、菌克星、甲霜靈錳鋅和甲基托布津5種農藥的1200倍液對紅梔子芽枯病病原菌進行處理,培養皿直徑為10.0cm,在無菌條件下操作,用接種環挑取培養好的菌落邊緣的菌絲移植于含毒培養基的培養皿中央,每個處理3次重復,觀察其菌落菌絲生長情況,計算相對抑制百分率。對抑菌效果好的殺菌劑按800、1200、1600和2000倍液濃度梯度對病原菌進行處理,定期觀察其生長情況,并計算抑制率。
1.4.4 病害發生情況觀察 2004~2007年,在孝感市孝南區麗華紅梔子園紅梔子芽枯病發生區連續3年定點、定期進行跟蹤觀察,對苗圃發病癥狀、發病規律及病害危害特性進行系統調查。
2 結果與分析
2.1 病害癥狀及發生規律
據觀察,紅梔子芽枯病主要危害幼嫩芽葉,先從葉尖或邊緣出現黃褐色小斑,以后逐漸擴展為褐色或黑褐色不規則的大斑,被害芽葉常扭曲或向下卷曲呈枯焦狀,葉梢生長受阻,葉片萎縮卷曲死亡。在氣溫15~20℃,空氣濕度較大時,病菌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大量侵染,發病嚴重苗圃成火燒狀。

2.2 病原菌的鑒定
將從紅梔子芽枯病病芽中分離得到的病原菌,接種到健康的紅梔子芽上,經25d后觀察,發現紅梔子芽均有不同程度的感病,其感病癥狀與分離的紅梔子芽枯病癥狀相同,由此可知這種病原菌是紅梔子芽枯病的致病菌。
2.3 病原菌生物學特性
經鑒定,紅梔子芽枯病的病原菌(PhyllOstictagermmzphliae Chen et Hu),是一種葉點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斑正面的黑色小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初生于表皮下,孢子成熟時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有孔口,大小為90~245μm,孢子器壁薄、膜質,孢子器內生有很多無色單胞圓形或橢圓形分生孢子。紅梔子芽枯病病菌菌絲初期黃白色,后期暗灰色,10d后在菌絲四周長出黑色孢子,病菌生長的適溫為20~27℃。
2.4 不同培養時間和溫度對病原菌生長的影響
對已培養出的紅梔子芽枯病病原菌分別在20、25、30℃3個溫度條件下進行培養,于接種后5d、7d、10d測量菌落生長情況,結果如表1。表1表明,在適宜的溫度(25℃)下紅梔子芽枯病病原菌菌絲生長旺盛。將3種處理下的菌落生長情況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差異性達極顯著水平(P<0.01)。
2.5 不同殺菌劑室內毒力測定結果
用含毒介質培養法對紅梔子芽枯病病原菌進行室內毒力測定,結果如表2。從表2可以看出,甲基托布津和甲霜靈錳鋅兩種藥劑1200倍液對紅梔子芽枯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相對抑制率分別為92.55%和91.62%。代森錳鋅和三環唑1200倍液的抑制效果較差。因此,甲基托布津可作為防治紅梔子芽枯病的推薦殺菌劑使用。
2.6 殺菌劑不同濃度對紅梔子芽枯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用甲基托布津按不同濃度梯度在無菌條件下對紅梔子芽枯病病原菌進行接種試驗,結果如表3。從表3可以看出,當芽枯病病原菌在溫度為25'12時培養7d,甲基托布津在800~1200倍液對紅梔子芽枯病菌的抑制率均達90%以上。

3 討論
對紅梔子芽枯病病原菌的分離培養試驗結果表明,在適宜的培養時間和培養溫度條件下,病原菌菌絲生長旺盛,發病重。從本試驗結果來看,不同的殺菌劑對紅梔子芽枯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不同,而且室內毒力測定結果只能作為大田防治藥劑篩選的參考,在實際應用中還要作好藥劑比較試驗。
(責任編輯 萬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