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希望向世界傳遞這樣一個強有力的信息:在全球金融風暴肆虐、一些成員國受政治經濟問題纏身之際,東盟還在照常運行,還在繼續合作。世界應該繼續重視東盟并對其保持信心。
由于輪值主席國泰國內部政局動蕩。原定于去年12月舉行的第14屆東盟峰會幾經推遲。舉辦地點也一變再變。2月27日至3月1日,峰會第一階段,即第14屆東盟首腦會議終于在泰國中部海濱小城華欣和差安(兩個小城相距約20公里)舉行。而峰會第二階段。即東盟與對話國系列峰會目前暫定于4月舉行。這是東盟系列峰會首次分為兩個階段舉行。另外,第15屆東盟峰會也將于今年10月在泰國舉行。這也是東盟第一次于一年之內在同一個國家舉辦兩屆峰會。
本屆東盟峰會發表了《東盟共同體2009 2015年路線圖宣言》、《東盟政治安全共同體藍圖》、《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藍圖》、《東盟一體化第二階段行動計劃》等重要文件。為在2015年實現東盟經濟共同體,并落實政治安全、社會文化共同體的行動綱領制定出了明確的方向。
促進一體化多管齊下
本屆峰會是在《東盟憲章》正式生效、東盟一些國家政局不穩、經濟普遍衰退的大背景下召開的。主辦國泰國將會議的主題定為“東盟人民的東盟憲章”。如何落實《東盟憲章》。共同應對金融危機成為峰會的中心議題。
推動設置“東盟人權機構”。敦促緬甸加快民主化進程。去年通過《東盟憲章》時。成員國對大多數條款都持支持態度,但對設置人權機構的意見分歧較大。泰國、菲律賓等認為有必要設置這一機構,以致力于改進本區域的人權狀況。但越南、緬甸等國擔心東盟借此干涉本國事務,持保留態度。鑒于此,先前成立的高級研究小組已經把擬定的第一份有關人權機構權限的草稿提交給外交部長們。首腦們承諾將在今年10月舉行的下屆東盟峰會上成立人權機構。
東盟在會議結束時還發表了一個簡短的聲明。敦促緬甸釋放政治犯。繼續與聯合國合作。允許所有政黨參加定于2010年舉行的大選,使緬政治“路線圖”能按計劃繼續進行。
加強和平解決爭端機制。設立糾紛警報系統。長期以來,雖然東南亞沒有發生過重大沖突,但一些國家間的摩擦和對立一直存在。泰柬去年曾在邊境的柏威夏寺及其周圍地區劍拔弩張,資源豐富的南中國海也一直存在主權爭端,菲律賓和泰國南部的伊斯蘭武裝叛亂長期不息,最近東盟內部因為居住在緬甸和孟加拉國邊境的羅興亞人的難民身份問題又發生爭執。因此,東盟決定今后將定期發布地區安全形勢年度報告,嘗試在自愿的基礎上建立“內部政治與安全情況通報制”,強化東盟國防部長、防務高官會議,以及東盟地區論壇防務官員對話會與安全政策會議等。此外,東盟還決定共同對付海盜、恐怖分子和網絡犯罪等。
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東盟首腦呼吁世界各國以協調的方式應對當前的經濟危機。而不是各自關起門來采取保護主義;發達國家在采取應對經濟危機的對策時,應同發展中國家進行協調,以攜手恢復金融體制的穩定。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盡管目前亞洲的銀行基本上還比較穩固。但它們有一大筆資金是向歐洲國家銀行借的,現在這些銀行已經出現了問題。一旦它們選擇從亞洲抽離。亞洲經濟勢,必陷入動蕩。他認為東盟國家必須為這種情況做好準備。拋開上次金融危機時產生的宿怨,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
東盟秘書長素林則稱贊中國“在金融危機中沒有只顧自己,而是面向世界敞開合作平臺。”并稱,去年11月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傳遞出與東南亞國家共同應對危機的明確信號。東盟期待在4月的與東盟對話國會議及東亞峰會上,就應對金融危機問題與對話國進行積極磋商,共同制訂戰略,共同采取行動。素林還透露,東盟還準備研究構建一個“東盟全球對話平臺”,計劃邀請聯合國、世行、亞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機構的領導人,探討全球如何共同應對危機。東盟的這一計劃,是試圖再次成為大國或國際機構的重要橋梁。
創作“盟歌”,大力推廣“東盟人”概念。峰會上,東盟10國領導人手拉手登臺。象征著一個團結友愛的東盟共同體開始出現在世界面前。而去年經過多輪選拔確定的、莊嚴優美的“盟歌”《東盟方式》也首次在峰會上響起:“……我們敢于夢想,我們樂于分享,團結起來為東盟……”歌詞反映出對東盟一體化進程的良好祝愿。東盟首腦還共同會見了各成員國的青少年代表,這將成為以后各屆峰會的一部分。為加強本地區人民的東盟榮譽感、認同感,東盟決定將舉行一系列推廣宣傳活動,鼓勵各國民眾積極參加東盟一體化進程,并將從青少年做起。為增強青少年對東盟歷史和發展的興趣。本屆峰會還在官方網站上專門開辟青少年欄目,開展東盟知識網上問答,并制作一部動畫片介紹東盟知識。推廣“東盟人”概念。
通過本屆峰會的一系列舉措,東盟希望向世界傳遞這樣一個強有力的信息:在全球金融風暴肆虐、一些成員國受政治經濟問題纏身之際,東盟還在照常運行,還在繼續合作。世界應該繼續重視東盟并對其保持信心。
努力化解危機走出困境
東盟出臺一體化“路線圖”,再次提高發展速度,也是內外形勢所迫。冷戰結束以來,東盟努力主導地區事務,積極擴大東盟組織,推動內部及東亞地區合作,成為有影響的重要力量、各大國競相拉攏的對象。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使東盟受到沉重打擊,昔日的色彩黯淡下來。但東盟繼續推動創立了“10+1”(東盟分別與中、日、韓)、“10+3”(東盟與中日韓)合作機制,并擔任“駕駛員”角色,主導地區合作的方向。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日本在東亞合作中的影響擴大,東盟內心矛盾重重。東盟積極引進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進入東亞合作機制,以平衡中、日的影響力,卻反而進一步削弱了東盟的主導地位。澳提出建立“亞太共同體”;中日韓去年末在日本召開三國首次峰會,在東北亞合作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近年來東盟主要成員國陷于政治動蕩;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金融風暴后,東盟遲遲未拿出共同的應對之策等,這些都使東盟壓力增大。
目前,東盟多數成員國的經濟均受到金融危機的;中擊。東盟各國都是“出口型經濟體”。隨著美國的消費驟減,各國出口量急劇下降。GDP萎縮,失業率上升。去年第四季度,泰國出口下降26.5%,經濟增長為-4.3%,2008年經濟增長率僅達到2.6%。東盟中人均GDP最高的新加坡則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經濟增長速度也明顯放緩。
此外,東盟內部也問題頻出。泰國政局仍在動蕩。阿披實在華欣風光無限地主持東盟峰會,而在首都曼谷等待他的卻是大規模抗議示威的民眾,他們要求政府下臺、重新舉行大選。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將于3月交權。執政聯盟的核心政黨——巫統內部及朝野之間為爭奪議會席位正在鏖戰。菲律賓南部叛亂時時發生。政府軍正在與叛軍交戰。緬甸民主化進程緩慢,最近聯合國加大斡旋力度,卻收效甚微,西方指責聲更加激烈。泰柬邊界爭端至今仍未解決。居住在緬甸和孟加拉國難民營的、成千上萬的羅興亞難民在交給“蛇頭”大筆費用后,偷渡泰國卻被拒之門外、尸漂海上,致使泰、緬、馬等國相互指責。引起國際社會關注,也使東盟壓力增大。
落實“路線圖”面臨挑戰
由于以上問題的存在,輿論認為。東盟要像歐盟那樣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等方面全面實現一體化,剩余的六年時間(截至2015年)是遠遠不夠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東南亞問題專家布里吉特·韋爾什說,“東盟內部的主要問題在于缺乏領導,這使得該組織四分五裂,‘路線圖’的簽署可能淪為形式,而應對目前的寒流也力不從心。”東盟落實“一體化路線圖”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泰國政局前景不明,可能使一體化進程受影響。今年10月,泰國能否主辦好下屆東盟系列峰會尚存疑問。如果政局動蕩加劇,阿披實政府將會更加關注內部問題,有可能對峰會議程無暇顧及。再次匆匆上陣。二是人權問題仍存在較大分歧。東盟新老成員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分歧不是短期內能夠消除的。雖然緬甸最近釋放了大批的政治犯,但仍未使東盟和美國等滿意。三是新老成員國經濟差距較大、邊界爭端等難以解決。此外。輿論稱本屆峰會沒有中日韓領導人到場,使東盟失去與這些區域外的巨型市場交流并爭取援助的機會。分析人士認為,僅靠東盟10國之間的相互協調與合作,要走出目前的困境,是不現實的。
東盟要在未來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抵抗危機的能力,按照《東盟憲章》規定的那樣在2015年建成統一市場,實現歐盟式的一體化,就要下大力氣調整自身過分依賴出口的經濟格局。同時也要協調好內部復雜的政治形勢和微妙的國家關系,加大與東亞大國的合作力度,尤其是在抗擊地區經濟風險方面的合作。閱讀鏈接:
據泰國媒體稱,羅興亞人是緬甸西北部信奉伊斯蘭教的一支少數民族,多年來受緬甸政府嚴格管制,生存條件異常艱苦。長期以來,緬甸政府不愿承認他們的國籍。他們中的不少人逃往孟加拉國,并搭船偷渡到泰國、馬來西亞謀生。
30年:親歷與見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是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30年:30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國際地位大幅度提升。這一切,無不歸功于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歸功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歸功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廣大干部職工,尤其是眾多的專家學者,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刻苦鉆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建言獻策,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如今,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離退休。但是,離退休絲毫沒有削弱他們對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深厚感情,更沒有磨滅他們對伴隨著改革開放歷程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記憶。
縱觀全書,其最突出的特色是,深情地贊頌黨的領導,謳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抒發老驥伏柵、志在千里的情懷。
文集收錄的大多數文章或結合科研實踐,或通過對親身經歷的回顧,從不同角度探索和總結了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其中,田居儉《首倡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一大貢獻》、邢賁思《真理標準問題時論及其啟示》、程中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過程的歷史回顧》、徐崇溫《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汗海波《30年來經濟發展的偉大成就及其根本動力》等文,側重從理論上闡發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歷史性貢獻;陸學藝《農村第一步改革的回顧與思考》、周叔蓮《國有企業改革30年的回顧與思考》、田雪原《人口、資源與可持續發展》、何維《促進生態覺醒,建設生態文明》、陳啟能《史學理論與改革開放》等文,則對我國改革開放從農村起步、然后向城市特別是國企領域深入、進而全面推開的寶貴經驗,進行了科學分析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