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體系中,香港應定位于為中國金融發展戰略服務,做自己可做、能做而國家想做卻做不了的事情,才能真正鞏固和發展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在國家金融發展戰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0月23日,溫家寶總理在出席東盟領導人系列會議會見港澳記者時強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會改變,而中央推動金融開放及金融改革措施,都選擇香港做試點。然而,受近年來金融業迅猛發展及當前危機沖擊的影響,地區和全球金融格局正處于新一輪的調整期,洗牌態勢明顯,香港金融業也面臨不進則退的嚴峻考驗。香港應抓住當前國際金融調整和中國推動金融開放的機遇,發揮優勢,搶先布局,在服務中國金融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提高自身金融競爭力,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國際金融競爭與危機
暴露香港金融業的脆弱性
近年來,國際金融業發展迅猛,即使危機爆發也未停止你追我趕,競爭激烈程度前所未有。與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相比,香港金融業的競爭力尚存在較大差距。
與生產脫節,嚴重偏向貿易和股市。香港自身經濟規模狹小,金融業缺乏實體經濟支持,嚴重依賴銀行、保險和股市。銀行和保險業主要為貿易和地產服務,港股也偏向發展和推銷金融衍生品以為生財之本,如認股證等高風險、投機性強的金融買賣。而生產融資所需要的期貨、債券、風險投資等市場則發展緩慢,成交量有限。
海外金融資本占絕對優勢,本地金融機構缺乏競爭力,存在行業空洞化隱憂。銀行業中,外資銀行無論在數量、資本金、存貸款量等方面均占絕對優勢,而本地銀行多為中小銀行,所占市場份額不足20%。證券業也以高盛、摩根大通、瑞銀等海外券商為主體,其市場操作對港金融市場的運作影響很大,2009年3月英國匯豐控股股價暴跌震動香港就是一個例子。香港金融活動雖然活躍,但沒有一家有重大國際影響的金融機構將總部設在香港,多數只是出于獲利或避險目的而把香港視作金融資本一個易進易出、大進大出之地。將來一旦出現外資大規模撤離情況,香港金融業有空洞化隱憂。
市場高度開放但規模較小,外部風險極易放大。香港的股票、外匯、銀行存貨款、期貨衍生品等主要金融產品的市場規模,與全球性金融中心相比仍有較大距離。據全球證券交易所聯合會(WEE)統計,2008年香港股市成交量1.6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七位,但只占紐約總成交量的4.8%,倫敦的30%。在外匯市場上,香港占有率也僅為4.4%。市場規模小使香港易受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2008年9月金融危機爆發,風險迅即在香港放大,特區政府數據顯示香港金融業同年第四季即受重創,收益按年急挫58%,其中銀行業收益急挫45%。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全球金融危機均顯示,危機對香港所產生的沖擊要遠超周邊地區。
金融熱點事件頻發,顯示內部監管漏洞。金融危機以來,香港金融熱點事件頻頻發生,如累計期權事件、匯豐股價暴跌事件、雷曼迷你債事件、中信泰富事件、電訊盈科私有化風波等。這些事件顯示香港金融存在監管水平落后、對累計期權等復雜金融衍生品的風險認識不足、對大機構和大股東監管過寬、對小股東利益缺乏保護等問題。不能制亂即為亂制。產生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根源在于香港是在自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自律性監管體系,監管機構實行企業化運作,大投資者話語權過重。
聯系匯率制下港元地位不斷下降,金融根基出現不穩跡象。香港實行了26年的聯匯制旨在穩定港元幣值和降低市場交易費用,但近年來美元不斷貶值,匯率大幅波動,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明顯動搖,聯匯制下港元也跟著“搖蕩”走低,以前在港投資無匯率風險的優勢隨之大打折扣。今年以來受美元熱錢持續流入的影響,香港金融管理局為穩定聯匯制干預市場日益頻密,難度加大。港元穩定事關港金融根基,未來前途已是一個不可回避問題。
外部競爭新態勢
擠壓香港金融生存空間
金融危機促使各國調整金融發展策略,全球金融生態發生新變化。內地金融布局調整,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面臨不進則退的嚴峻考驗:
國家金融戰略調整帶來政策壓力。以金融危機為契機,國家調整金融發展戰略布局。2009年4月14日,國務院在《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 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文件中明確要求,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間接表明香港的金融地位不再“一枝獨秀”,這直接對香港構成政策層面的壓力。
東亞地區金融競爭加劇直接形成對港擠壓之勢。香港在東亞主要面臨東京與新加坡兩大競爭對手的挑戰。東京以日本的大國金融為支撐,股市市值遠超香港。新加坡在政府主導下構建金融中心,依托東南亞,離岸金融業務強,金融體系與人才更加符合西方文化。由于擔心香港的競爭,特別是擔憂中國通過香港排擠兩國在區域金融體系中的地位與話語權,日本與新加坡聯手排斥香港。兩國近來一直謀求統一資本市場的交易規則與產品,積極參與全球市場整合,力圖分化、弱化香港的競爭優勢。
全球金融趨勢和生態變動加快考驗香港金融的應變能力。金融危機的爆發,促使世界金融格局進一步變動。以投資銀行和復雜金融衍生品為主要業務的紐約和倫敦,雖然因被視為危機“策源地”而影響力有所下降,但未見大衰,且美英等國正將其主要精力從擺脫危機轉移到努力使自身金融更富有競爭力上面來。金融危機也使金融業務和運作方式發生改變,復雜金融衍生品被稱為“毒資產”正遭抨擊和拋棄,各金融機構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傳統業務上,并主要專注于發展股票、債券、基金等傳統金融產品和已經廣為人所接受的金融衍生品。盡管西方金融走回傳統的路子難言能走多遠,但已與香港仍熱衷衍生品交易形成對比。金融危機還促使全球金融監管趨嚴。2009年2~6月,英國、歐盟與美國紛紛提出自己新的監管舉措,并醞釀成立統一的監管機構,擴大政府監管的權力與范圍,對對沖基金和場外交易實行更嚴格的監管等。面對國際金融改革新趨勢,香港金融及監管體系正面臨堵漏、補漏與改革、創新的雙重壓力。
在服務中國金融開放的進程中提升香港金融競爭力
香港要鞏固和發展金融中心地位,關鍵在于要與內地金融改革開放進程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自身競爭力優勢,化被動為主動,增強金融競爭力。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找準定位發揮香港金融的獨特優勢。香港要提高金融競爭力,其戰略方向是要把自身的金融體系建設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框架內,從提升中國金融地位人手,尋求其在中國崛起過程中發揮作用,是香港金融的最根本定位,是其立于不敗之地的最根本保證。在全球金融體系中,香港應定位于為中國金融發展戰略服務,做自己可做、能做而國家想做卻做不了的事情,才能真正鞏固和發展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有鑒于此,香港提高金融競爭力,既要考慮國內金融改革開放的背景,又要跟蹤、研究整個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方向與做法。
特區政府應主動謀劃,發揮主導作用,確保香港在危機后的全球金融競爭中占有先機。特區政府要積極、主動制定金融發展的長遠規劃,提高管治能力,排除各種政治干擾,保持政局穩定,為金融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要注意加強內部金融監管,強化和協調金管局、證監會和港交所等監管機構的職能,在嚴格監管的基礎上維護香港金融體系的國際性和開放性。同時,還要加強與內地金融合作,共同保障金融安全。兩地監管部門應深化合作,當務之急是香港應協助國家建立人民幣跨境流通監測機制,對人民幣跨境流通進行監控,解除國家后顧之憂。此外,兩地金融決策部門應加強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協調,建立合作和應急機制,聯手應付突發事件,共同維護金融安全。
要充分調動和發揮香港金融業現有優勢。當前,在經濟衰退尚未結束、復蘇剛剛開始之際,許多國家金融行業已經著手制定復蘇后的經營戰略,力爭在全球經濟復蘇之后占據金融發展制高點。本地區內香港在區位、法治、人才、國際化、稅收等方面仍具有突出優勢。香港金融機構的運作模式國際化,會計、審計等均采用國際標準,具有國際業務強、聯系廣泛的優勢,能彌補內地企業開展國際業務的不足。香港金融業應充分發揮這些優勢,揚精鼓銳,外引內聯,既幫助內地企業走向世界,又可依托內地壯大自身金融實力。
要抓住當前提升競爭力的幾個突破點。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協調、配合下,香港應抓住機遇,實現多方突破。
突破點一:大力拓展人民幣業務,發展多功能人民幣離岸中心。2009年7月,國家啟動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工作,有意把香港建設成為人民幣通向亞洲各國的流通樞紐和集散中心。據香港金融管理局測算,中國出口中有20%~30%業務可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如果按照中國每年10000億美元的出口規模推算,人民幣貿易結算的規模可達到每年2000億至3000億美元,人民幣在區域貿易中作為貿易結算貨幣潛力巨大。香港應全力推動人民幣跨境結算,為下一步發展人民幣業務創造條件:如以貨幣互換協定為契機,積極倡導貿易伙伴用人民幣進行計價和結算,推動人民幣成為香港與東盟國家貿易中重要的結算貨幣;推進東亞地區的區域貨幣合作,協助人民幣成為區域內的主導貨幣;構建人民幣回流和投資機制,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為境外人民幣持有者開辟投資渠道。只有做好這些事,才能在香港推動人民幣從貿易結算貨幣向投資貨幣、儲備貨幣發展,使香港不但成為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而且成為人民幣離岸遠期匯率市場和以人民幣計價的離岸金融產品中心。
突破點二:建立大宗商品的期貨交易中心,提升香港在國際市場的定價能力。當前,中國對石油、礦石等大宗原材料和產品有大量的需求,但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定價能力。香港可以利用自由港的地位,以中國的需求為依托,建立為中國發展服務的區域性大宗商品的交易中心和定價中心。如可在香港建立原油期貨市場,吸引俄羅斯和中東、非洲、拉美等不甘受美歐控制的產油國,以及中國和東南亞等石油需求企業參與,形成亞太區原油定價中心。同時,在條件成熟時香港也可建立服務于中國與周邊地區需要的區域性乃至國際性的鐵礦、銅礦、糧食、大豆等大宗商品的期貨市場。這些區域性定價市場形成后,必然吸引國際資本參與,香港銀行業務隨之增加,金融衍生品也會相應推出,整個市場就會盤活,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就會得到提高。
突破點三:建立人民幣債券市場。當前,中央政府已出臺多項措施鼓勵香港發展人民幣債券市場,例如9月28日財政部首度在香港發行60億元人民幣國債,支持香港壯大人民幣債券市場。今后,香港還應出臺多項政策措施,鼓勵合資企業和內地企業來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從而開拓更廣闊的融資平臺,為香港提升金融競爭力注入更多“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