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可能是大多數語文老師最感頭疼的一件事既沒有系統的教案可參,也沒有有效的方法可用,更沒有固定的流程可循,真的很難。然而一次偶然的嘗試卻給我的作文教學帶來了一線光明。——作文,不妨從仿寫開始。著名作家葉文玲的散文《我的“長生果”》中也有這樣的話:“作文練習,開始離不開借鑒和模仿。”
一。仿結構
初一的第二次作文,為配合學校讀書節的活動,我讓學生寫一篇命題作文《讀書,伴我成長》。寫作前我把一篇優秀作文當作范文讀給他們聽,然后我和學生一起分析了這篇范文的結構:第一部分,總寫閱讀過的各類書籍,點題;第二部分,分述讀書的經歷和閱讀的感受,分別寫了“7歲那年”、“11歲生日那天”、“13歲的一天”這三個時間段的讀書情況,著重寫13歲之后讀名家散文的感受和啟發。第三部分,總結讀書對“我”的生活和人生的意義。為落實到位,我要求每位學生一段一段地過關。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空前高漲,不厭其煩把自己的作文拿給我看,我也不厭其煩地幫學生修改。因為是分散批閱,每次修改的量都很少,而且又是一對一地進行,我就可以從結構到內容到語言等各方面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指導。不知不覺,一個星期過后,全班45個學生有37個完成本次作文,而且我幾乎都給他們打了“80”分以上(當然個別是為了鼓勵)。
這次作文給了我極大的啟發。①給學生可模仿的文章,比空洞的寫作指導不知強多少。②用范文來分析結構,使得寫作指導不再架空,學生也覺得有文章可以參照,習作的方向感就明確了。因此在以后的作文教學中,我都力求找到適合指導的范文。
二。仿內容
那次的習作還是命題作文《難忘的瞬間》,我希望學生能多角度地取材,表現生活中豐富多彩的瞬間。為達到訓練目的,我在課前精心選擇了三個作文片段,一個是“我”依偎在病重的爺爺身邊的瞬間,一個是劉翔在奧運會110米跨欄時奪冠的瞬間,還有一個是曇花開放的瞬間。我先讓學生看這三段例文,讓學生自己發現這三段例文的不同之處,學生很快發現這三段例文分別表現的是“親情”“民族自豪感”“自然界”的三個難忘瞬間。這樣一來,學生取材的眼界一下子豁然開朗了,“世界不是缺少難忘的瞬間,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學生自覺地把目光轉移到社會,尋找社會中的難忘瞬間。在動筆之前,我先讓學生們交流一下寫作內容,讓他們的思維進行碰撞,激發出更多靈感的火花,這樣就不愁無米下鍋了。果然,這次學生的寫作內容就豐富多了,有“爸爸給媽媽洗臉”,“老師向我道歉”,“申奧成功”,“陌生人給我的一把扶持”“打工者討不到錢的憤怒與無奈”等等,不一而足。
這次嘗試讓我覺得提供給學生一個可探究、可模仿的對象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三。仿語言
我們曾經做過一學期的美文薦讀,由師生共同給全班同學推薦自己喜歡的文章。在這種濃濃的閱讀氛圍中,學生們的閱讀量增加了,語言表達能力也逐漸增強了。一次,我在批閱一個女生的作文發現那些文句似曾相識,不過我也敢肯定這位女生絕對不屑于抄襲他^的文章。經過詢問才知道,原來這些文句的靈感來自于前幾天我剛剛在班上讀過的《百家作文指導》上的—篇文章,我把這位女生作為典型,“狠狠”地表揚了一番,隨即很多學生的書包里多了一本摘抄本,專門摘抄意境優美或是寓意深刻的句子,課后經常拿出來翻翻背背,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文句也受到摘抄內容的影響,或長短錯落、或厚積薄發、或以情動人、或樸素蘊藉。這些帶有個性化的作文語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學生大量的閱讀與積累。
當然,語言的模仿較于結構和內容的模仿難度更大一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觀愿望,他自覺地想要去模仿準的語言,不知不覺中就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北的作文語言。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老師引導、鼓勵、糾偏和扶持。
模仿僅僅是寫作的起始階段,真正的創作應該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寫作教學,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讓我們一起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