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發600畝“寶地”
村民意見不一
申偉是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下元一村村民,為了圓自己的茶園夢想,他對村里復耕出來的600多畝土地眼饞了很久。
出日照市區沿204國道往西南方向行駛10多公里,便是濤雒鎮,其轄區內的財山東向大海,背靠磴山,當地人稱這是日照的寶地。下元一村就坐落在財山腳下。2007年,下元一村從對面的半山坡上搬遷下來,村民對占地1400多畝的舊址進行復耕,首期整理出600多畝土地。
如何使用這600多畝土地,村民們意見不一。
申偉希望用來開發茶園:“日照綠茶現在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我們村以前也幾乎家家都有茶園,只是沒形成規模。我想利用這次的承包機會辦一個茶園,將來條件成熟了再開一個茶廠,這樣對自己和村里人致富都會是一個很好的帶動。”
村民孫先文想用來種植黃金桃:“這兩年我一直跟附近租土地種植黃金桃的江蘇商人接觸,感覺比較有前途,跟他們捆綁在一起也不用擔心銷路,正常情況下每畝應該有8000元以上的收入。”
在種茶還是種桃這兩種主要意見之間,村民們各有看法,僵持不下。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村民們再次想到了“明白紙”。
一張“明白紙” 滿意解分歧
“所謂‘明白紙’,就是一份征求意見書,是村民根據它的特點起了這個土名字。在這張紙上,會寫清楚要辦的事情,需要的資金,什么時間完成等內容,這些內容是村兩委根據工作需要和群眾提議制訂的。”下元一村村支書兼村主任黃慶林說。
“有大事需要公決時,就由村兩委出面搜集各方面的意見,然后制出一份‘明白紙’,分發給村民,村民可以當場填寫完畢上交,也可以帶回家商議后再作決定。村兩委將收回的村民意見書公開唱票,如果某個提議通過率超過了80%,那就實施,否則就緩辦或者不辦。”村委委員徐延峰介紹。
在種茶還是種桃的選擇中,黃慶林從管理的成本等方面出發,傾向于種茶。因此村兩委首先制訂了一份《發展茶園征求村民意見書》。
2008年12月17日,下元一村召開村民會議,每戶拿到一張“明白紙”。“里邊的內容一是同意不同意上茶園,二是你想承包多少畝,三是承包多少年。”黃慶林說。
領到“明白紙”后,申偉立即填上了60畝,“但心里一直打鼓,因為根據規則,承包畝數少者給予優先安排,比如村里計劃發展200畝茶園,如果有20戶都承包10畝,我的60畝就沒有了機會”。
在村民代表的監督下,村委會對意見書進行了匯總,結果以100%的通過率同意建設200多畝茶園。
由于還剩400畝土地,因此孫先文仍然有機會。“關于黃金桃種植的公決將在元宵節后舉行,”黃慶林說,“如果種桃村民不能占完另外400畝,剩下的土地將按人頭平均分配到各家各戶。”
40年的村莊搬遷夢
下元一村用“明白紙”解決問題的想法,起源于修路。
“2001年底,我剛剛擔任村主任,為了改變村里的交通狀況,村委會決定把道路修整一遍,絕大部分村民對此表示贊成,但也有個別‘釘子戶’進行阻撓。”黃慶林說。
黃慶林所說的“釘子戶”家門口有幾棵大樹,幾次做工作之后,“釘子戶”仍拒絕伐樹。見此情形,黃慶林帶領村里的小組長,拿著工具來到他家門口,親自動手伐起樹來。
“但事后我意識到,即使是好事,也不能再用這樣的辦法處理,暴力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黃慶林說,于是,2002年平均分配耕地的時候,村委會便想到了區里正在推行的村務公決制度。
讓黃慶林感觸最深的,當屬下元一村人等待了40多年才實現的村莊搬遷夢。
下元一村的舊址在對面的半山坡上,在2007年9月搬遷之前,當地有句話:寧進巴牛汪(牛圈),不進下元莊。“我大半輩子就住在那個半山坡上,不光路不好走,吃水更是個大難題。”67歲的村民秦玉彥老人說。
上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下元一村兩次醞釀搬遷,但都因村民財力不夠而最終放棄。
黃慶林擔任村主任后,再次將搬遷提上議事日程。而整體搬遷不僅需要很多錢,還要一家一戶地去解決問題。
不搬出窮山坳就沒有出路。黃慶林借助“明白紙”解決了他所碰到的大小難題。
“搬還是不搬,建樓房還是平房,戶型如何設計,面積多大合適,村民要出多少錢,買不起房的村民怎么辦等等,每次遇到難解的問題,我們就向村民發放‘明白紙’。”黃慶林說。
從2003年起,經歷幾十次的公決,村民最后終于達成如下共識:樓房每戶196平方米,平房每戶80平方米,選擇樓房者每戶繳納6萬元,平房每戶3萬元,經濟困難者主要由村里負擔。
回過頭來想想,下元一村人不得不感慨,沒有“明白紙”,他們的搬遷夢想或許還將延遲。
“明白紙”的威力
“明白紙”不是下元一村人的發明,它最早發源于濤雒鎮上元村。
1997年夏天,上元村因變壓器常年失修,電壓不穩,村民時常遭遇電視沒影、電扇不轉的尷尬,整修電路勢在必行。經電業部門匡算,全部維修約需要資金12萬元。
上元村考慮到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先整修低壓線路,但這樣也至少需要6.5萬元,而村委會手頭只有1.5萬元,其余需向村民每人集資70元。
“在那個‘三提五統’(指村級的三項提留和鄉級的五項統籌款)的年代,向村民集資很可能會遭到強烈反對,甚至出現上訪事件。”上元村村支書許傳海說。
當時,村里多數人都到外地打工或經商,召開村民會議非常困難。“村委會與鎮黨委、鎮政府研究后決定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向每戶發放‘明白紙’,說明改電的原因、工程造價及全村人均負擔的資金。”
沒想到,這一做法的效果大大出乎預期。全村248戶中只有6戶不同意,經過做工作這6戶也最終同意,資金很快籌集上來,改電工程得以順利完成。
巧合的是,下元一村第一次分配耕地用了15天時間,最近一次分地只用了1.5天,發展茶園的決議則在1.5小時內就確定了下來。這充分體現了“明白紙”的威力。
“從村委會直選的10年歷程來看,村務公決制度對其是一種有益的補充,不但有助于遏止家族操縱、黑社會操縱等現象,還有利于民主形式往縱深發展。”國家行政學院公共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說。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2009年第6期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