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科技的果園中擷取一些璀璨的果實,可以一葉知秋,管窺中國科技60年的巨大成就。
“神舟”邀游太空行
——載人航天
探索太空是人類長久的夢想,這個夢想在美國、俄羅斯完成之后,也由中國人完成了。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飛船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后順利返回地面。它成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先鋒官”。之后的幾年間,我國相繼發射了“神舟二號”、“神舟三號”、“神舟四號”飛船。
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2005年10月12日,我國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在太空中進行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飛行試驗,完成了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2008年9月25日,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3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27日,翟志剛在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眾星拱月參北斗
——人造衛星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至今,我國自行研制和發射了8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我國研制的14種“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基本上滿足了發射不同軌道、不同用途衛星的要求。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117次騰空,將我國自行研制的80多個空間飛行器送入預定軌道,成功發射了29顆外國制造的衛星。我國獨立研制成了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云”氣象衛星系列、“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海洋”衛星系列和“北斗”導航定位衛星系列。各類衛星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和國防建設等領域。
2007年10月24日18時5分,我國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將“嫦娥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它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生命天書揭秘密
——破譯基因圖譜
人類基因組計劃先后有美、英、日、德、法及中國等6個國家參加。1999年7月,我國在國際人類基因組注冊,承擔了國際人類基因組大規模測序任務的1%。2002年中國科學家又承擔了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10%的任務。
2007年10月11日,我國繪制的第一個完整的中國人基因組圖譜(又稱“炎黃一號”)宣布完成。這是用新一代測序技術獨立完成的100%中國人基因組圖譜,這意味著能把這一成果覆蓋到中國92%的漢族人口,讓擁有相同遺傳特點的同一族群的人在未來可享有藥物治療和保健的基礎。
修補生命不是夢
——干細胞和再生醫學研究
干細胞研究和再生醫學是生物醫學的前沿陣地之一,我國在這一領域有很多成果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我國研
究人員已經能體外克隆出人骨、血液、神經和皮膚等組織,并已經著手克隆血管、食道和膀胱等器官。這些成果意味著,不久以后,可以利用干細胞克隆生成的器官和組織治療癌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臟疾病、帕金森氏病、泌尿系統疾病、老年性癡呆等。
糧食生產創奇跡——超級稻
曾有人懷疑:誰來養活中國人?這個問題由一位叫袁隆平的中國科學家作出了回答:靠中國人。
中國是世界上首個成功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的國家。袁隆平的研究相繼獲得了“二九南1號”、“三系雜交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的成果。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再到“超級稻”,從畝產400千克到600千克再到900千克,我國農業創造了世界糧食生產的奇跡——以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目前,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東南亞、南亞、南美、非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研究或引種,種植面積達150萬公頃,增產效益十分顯著,被世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獲取資源新途徑
——動物克隆與轉基因技術
人類為了向動植物獲取更多的資源,發明了克隆和轉基因技術。中國人在這個領域也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1984年3月9日,我國青年學者旭日干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試管山羊”。1989年,“試管綿羊”被成功培育,同年,我國又成功培育出首胎“試管牛”。“試管綿羊”和“試管牛”的成功培育,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法國之后在世界上擁有此項技術的為數不多的國家之一。2002年,中國首批本土克隆牛誕生,創造了克隆胚胎移植受胎率、妊娠出生率、繁殖成活率和群體規模四項世界第一,成為中國生物工程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我國在轉基因動物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轉基因魚等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一種耗料低、肉質好、抗病力強的轉基因豬,我國也已培育成功,其基因導入總效率為2.1%,比國外高出一倍多,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全球前10有“曙光”
——超級計算機
從突破發達國家的技術限制與封鎖,到躋身世界高性能計算機平臺供應商,再到成功地轉型商用……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發展走過了17年的歷程。
2008年8月,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曙光信息產業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超級計算機“曙光5000”研制成功。“曙光5000”系統峰值運算速度達到每秒230萬億次浮點運算,是目前國內速度最快的商用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其運算速度全球排名前10。除了超強計算能力,它還擁有全自主、超高密度、超高性價比、超低功耗以及超廣泛應用等特點。這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能制造和應用超百萬億次商用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
不盡能源滾滾來
——“人造太陽”研制
“人造太陽”是指基于可控熱核聚變反應堆,使其像太陽那樣產生巨大的能量,安全可靠而又一勞永逸地解決人類能源之需。這一計劃的正式名稱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其意義不亞于國際空間站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與美、歐、俄、日、韓、印7方共同參與,并承擔10%的任務。
2006年9月,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建設的人造太陽——EST熱核聚變裝置首次成功放電,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成并真正運行的“實驗型先進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其工程建設和物理研究將為“人造太陽”的建設提供直接經驗和基礎。
(摘自《百科知識》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