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36年出生在湖南一小山村,一身鄉土氣。5歲那年,父親用籮筐挑著我翻山過河送到當地“龍泉書院”上小學,盡管后來也受過高等教育,并且長期生活在大城市,還是脫不掉鄉下人的形跡。比如說,結婚不送鉆戒,不照婚紗照,不穿西服,不打領帶,更不用說趕時尚玩手機、玩電腦了,家里裝一部固定電話已心滿意足了,這是退休以前的情況。
過60歲生日,孩子們特意為我買了一套灰色條花的西服,并配購了兩條花領帶。當時我高興又責怪,心想,馬上就要退休了,還窮講究個啥呀,沒想到這套西服后來還真的派上了用場。
退休后的第二年,我接到一位高中老同學從北京打來的電話,邀請我和老伴到她創辦的民辦大學獻余熱。我倆搖身成為她的中層干部,我被聘為“信息開發培訓部主任”。校長與我第一次交談就要我注意個人形象,并要求我外出開會、聯系工作時,必須西裝革履。為了方便內外聯系,IT培訓中心還派給我一部手機,后來為節約話費,我又自費添加了一部小靈通,把自己打扮成“雙機老人”。說實話,開始連怎么打電話、接電話都不會,更不要說發短信、使用其他功能了,只好躲在家里“啃”說明。
2003年春節,小兒子自駕車送我們老兩口到港澳旅游,感受到現代通訊聯絡十分方便。在去深圳的路上,我特意讓兒子繞道107國道,去湖南老家看了看面貌一新的“龍泉書院”。短短幾十年的變化真大啊,我這個坐籮筐上學的鄉里娃,如今乘上兒子的轎車旅游了。這一切都歸功于改革開放啊!
過了70歲生日后,我第二次退休回到武昌蛇山腳下,立志變“名譽股民”為“職業操盤手”。我從北京帶回一本《電腦綜合應用培訓教程》,從開機關機學起,在校讀研的孫女成了我的家庭教師。
現在,我實現了快捷的網上交易、轉賬,還能將拍攝下來的照片、錄像存放到電腦文件夾中,不過,中文輸入法還有不少困難,五筆字型輸入法記不住字根,全拼輸入法我們老一輩又沒有學過漢語拼音,平時我只能采用速度較慢的智能ABC輸入法,錄入一篇千字文也很費時費勁,不如手寫來得快些,所以我的電子郵箱和QQ使用率很低。
為了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我30年如一日堅持晨練。70歲后我開始學打羽毛球。2009年3月我還報名參加省老年大學學跳國際標準舞,不少熟識的朋友們常夸我是時髦老人。
其實,“老來俏”所追求的是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欲求晚霞多燦爛,追趕“時髦”大有益。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