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其直接誘因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過度使用,危機后衍生金融工具及其會計計量問題成為人們反思的焦點。我國實施不久的新會計準則將衍生金融工具納入表內核算并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基礎,這對準確地計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有著積極的意義。但它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問題。對此,應通過分別計量、明確標注、增加明細、完善制度等辦法進行改善。
關鍵詞:金融危機;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計量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09)06—0033—02
一、金融危機后需要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反思
2008年秋季以來,一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肆虐全球。這次金融危機的直接誘因是衍生金融產品及其過度杠桿化,而制造和炒作這些金融衍生產品的證券公司則被認為是罪魁禍首。“貝爾斯登”和“萊曼兄弟”這些如雷貫耳、呼風喚雨華爾街多年的世界超級投資銀行在自己一手制造的危機中玩火自焚,率先倒下;參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機構無一幸免,損失慘重,大量倒閉。衍生金融工具何以導致了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留給世人不盡的反思。
衍生金融工具是從傳統金融工具中派生出來的一種金融交易工具。國際互換衍生協會對其是這樣描述的:“衍生性金融工具是有關交易者轉移風險而互換現金流量的雙邊合約。合約到期時,交易者應付對方的金額由商品、證券指數的價格來決定。互換交易、遠期交易、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都由雙方協議確定。期貨和認股權證則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標準衍生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有以下特征:(1)波動性,其價值隨著標的價值的變動而變動;(2)杠桿性,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交納合同所載的全部金額,只需交納少量保證金等費用即可進行交易。由此可知,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風險,尤其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創新的金融工具越來越復雜,使用者的目的越來越偏離避險保值功能而過度追求投機獲利。這使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越來越高。衍生金融工具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越來越大,對金融市場正常運行的威脅也越來越大。
正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復雜性和杠桿性,再加上全球金融市場監管的松懈,導致了金融市場的過度泡沫化,在美國次貸危機的誘發下,脆弱的全球金融體系終于癱瘓,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當前,重要的不僅在于危機的拯救,而且在于危機后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全面反思。基于此,本文著重從會計學角度,結合我國實施不久的會計準則,對衍生金融工具如何進行行之有效的會計計量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
二、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處理的現狀
以前我國對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處理僅在表外披露,并未納入表內核算。2006年2月財政部在頒布的新會計準則第22號、23號、24號和37號中明確規定了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具體處理,將其納入了表內核算。
根據現行會計準則的規定,衍生金融工具可劃分為三類進行核算,即交易性金融資產或負債、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的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負債和套期工具。交易性金融資產或負債為除以下之外的衍生金融工具:(1)被指定為有效套期工具的;(2)屬于財務擔保合同的;(3)在活躍市場沒有報價且其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工具投資,掛鉤并須通過交付該權益工具結算的衍生工具。
前兩類在取得時以公允價值作為取得成本,第三類即屬于套期保值的衍生金融工具滿足條件的運用準則規定的套期會計方法進行處理。企業應該按照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進行后續計量,且不扣除將來處置該金融資產時可能的交易費用。但是,下列情況除外:(1)持有至到期的投資以及貸款和應收款項,應當采用實際利率法,按其攤余成本計量;(2)在活躍市場沒有報價其公允價值不可能可靠計量的權益工具投資,以及與該權益工具掛鉤的并需通過交付該權益工具結算的衍生金融資產,應當按成本計量。在后續計量中,套期工具形成的利得或損失屬于有效套期的部分直接確認所有者權益,其中在處置境外經營時形成的,計入當期損益;屬于無效套期的部分計入當期損益。當合同的權益或義務終止或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規定時進行終止確認。
三、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處理方法的利弊分析
現階段我國在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處理上實現了重大改革。首先,突破了傳統的會計要素定義,將衍生金融工具納入表內核算;其次,發展了會計的計量基礎,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基礎;而且,還創造性地提出了再次確認的會計確認方法。這對更準確地計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有著積極的意義。首先,隨著經濟的發展,衍生金融工具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對企業的經營成果也有極大的影響,因此,將其納入表內核算是一種必然趨勢。其次,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與市場密切相關,極具波動性,采用歷史成本計量不能真實計量其價值,而用公允價值計量更符合實際。再次,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來某一時期進行交易,合約標的在合約簽定后交易發生之前所發生的價格變化對于企業財務狀況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確認也是保證財務報表公允性和客觀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這些方面的突破,使我國會計核算方法與國際慣例接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經濟全球化的要求。
然而,衍生金融工具的處理方法好似一把“雙刃劍”,雖然現有方法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但它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問題,其在實施過程中面臨不少困難。具體有如下幾方面:
1,公允價值的確認方面。公允價值是在公開活躍市場上買賣雙方在自愿平等的原則上的交易價格,但是我國市場經濟還處于初級階段,金融市場還不夠健全,有很大一部分金融工具的價值都不能從活躍市場上取得。會計準則又規定對不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工具企業應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然而我國獨立的評價機構尚不健全,該類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操縱利潤的空間。而且,即使是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工具,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的監管不力,再加上信息的非對稱性和道德風險等因素,其價值也不一定公允。
2,混合計量基礎的矛盾。將衍生金融工具納入報表核算后,表內核算項目既有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的數據,又有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數據。這造成計量口徑不一致,其經濟意義也不一樣,納入同一報表內勢必會影響財務報告的可比性,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
3,確認時點的選擇。具體包括初始確認時點的選擇和再次確認時點的選擇。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來時點發生的交易事項,在簽定合約時不需要或僅需要少量凈投資,但又能對企業財務狀況產生較大影響。如果在簽訂合約時予以確認,衍生金融工具在未來是否交易具有很大的不確定,但它又對未來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合同到期再次確認不能反映企業存在的風險及收益,不利于報表使用者做決策。再者,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波動頻繁而且劇烈,何時進行再確認才能反映其真實情況也較難確定。
四、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處理的改進建議
針對衍生金融工具在會計處理上存在的問題,我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1,分別計量。即對具有活躍市場的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價值計量,不具活躍市場的衍生金融工具按歷史成本計量,并于每年末進行減值測試復核其賬面價值。這樣更符合我國現階段金融市場尚不健全的特點,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企業操縱利益,同時也增強了企業間的可比性。
2,明確標注。將衍生金融工具納入核算時應該按公允價值計量和歷史成本計量分別統計,清楚標注出來,這樣會計信息使用者就可以對報表有更好的理解。
3,增加明細。對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應在考慮成本效益的原則下,盡量縮短再確認的時間間隔,使之更好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實情況。最好適當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明細表,詳細列示企業所持有的金融工具在一段時間內不同時點的價值,這樣就能動態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
4,完善制度。從長遠看來,應該汲取金融危機的教訓,加強我國金融市場體制建設,完善市場監管制度,增加會計人員的金融知識。只有將我國的市場機制完善了,才能更好地使用與衍生金融工具更具相關性的公允價值計量方法。才能更好地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在進行會計核算過程中,會計人員只有具備了豐厚的金融知識,才能洞悉每項衍生金融工具的實質,才能更好地進行職業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