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探尋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從而有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就顯得至關重要。在諸多的原因之中,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長的基礎,是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窗口,分析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認識這一犯罪,從而進行有效的控制和預防。
關鍵詞:未成年人;家庭;犯罪原因
未成年人在法律上是指尚未達到法定成年年齡的人。根據我國的規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實施的嚴重危害社會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近些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的數量逐年攀升,犯罪行為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其組織的嚴密性、手段的殘酷暴力性與智能化、作案動機的卑劣性、犯罪方法的日趨復雜與成熟性令人震驚,“未成年人犯罪”在世界范圍內已被列為在吸毒販毒、環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已經成為整個社會必須正視的一大難題。在2006年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常務理事會議上,熊選國副會長在介紹青少年犯罪情況時透露,2006年1—10月,全國法院判處的未成年犯罪總數比去年上升了0.05%。 據其統計資料顯示,未成年人犯罪總數已占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保護其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共治安秩序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探究青少年犯罪原因,做到對癥下藥,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首要前提。本文擬就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作一些分析探討。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從人一出生,首先接觸到的便是自己的父母,一個人的社會化進程始于家庭,社會規范的接受、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社會角色的培養認同,最初都是在家庭中開始的。父母的言行和教育方式會直接對青少年產生重要影響,乃至他們的一生。有的專家指出“如將青少年問題視為一種病態現象,其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顯現于學校,病情惡化于社會。” 家庭的教育培養,深刻影響著子女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這種家庭影響包括兩個方面,即對健全人格形成所產生的良性影響和對不良人格甚至是犯罪人格所產生的惡性影響。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家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長的基礎。但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千差萬別,并不都是按照社會要求的標準來進行的,較差的家庭狀況和不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潛伏著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危機。這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經濟狀況差,收入低,父母文化素質不高
這類家庭主要是指城市下崗職工和貧窮的農村家庭。在本文的寫作調查的近10名未成年犯中,自述家庭經濟困難的未成年犯站總數的34%,農村則高達39.6%。經濟狀況差是引發青少年犯罪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對于這些家庭來說,父母無穩定收入又無致富技能,謀生較為艱難,子女中途輟學的很多。輟學后基本上有兩條路可供選擇,一是外出打工,一是混跡于社會;對外出打工者來說,因為他們素質偏低、缺乏相當的就業和生存技能,難以找到工作或自己滿意的工作,形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和心理落差,導致慢慢滑向犯罪的深淵。因此,很多男性青年在歷經社會的磨難之后多會選擇以搶劫、行竊、詐騙營生,女性以出賣色相為主。而混跡于社會的青少年由于遠離家庭和學校的約束,極易受到社會毒害思想的誘惑或者犯罪集團的拉攏從而進行犯罪活動,群居搶劫、結伴盜竊等犯罪成為常態。即使沒有輟學,順利考上大學,但由于貧富差距的拉大和農村社會保障的不完善,經濟上的貧困和前景的迷茫使一些大學生失去平衡心理,消沉、自暴自棄乃至甘愿墮落,力圖以違法手段擺脫困境,不少女貧困大學生因貧困而甘做“三陪”或“二奶”已是社會事實。一小部分人也會在入學后因為強烈的物質生活狀態對比和他人的鄙視,從而產生仇視和極度壓抑的心理狀態,一旦爆發,后果極其嚴重。
二、家庭結構殘缺和異化
夫妻關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礎,當因為離婚、死亡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雙方時,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了破壞,家庭無法給予未成年人以應有的父愛或母愛,未成年人享受不到正常家庭所帶來的親情溫暖,這種家庭既給子女心理造成巨大傷害,又對子女的家庭教育帶來了嚴重缺陷。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每年夫妻離異超過百萬對。在父母離婚后,1/3的孩子在5年內感到壓抑,缺少目標和抱負。而父母因服刑留下孩子自己時,因教育的缺乏,孩子不當的認識和看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更容易使這些青少年產生極端的仇視社會和他人的思想。有調查指出,父母離異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很多因離婚而形成的單親家庭中,一方面撫養孩子的一方往往會向孩子灌輸一種對另一方極度仇視和反感的思想,從而使他們從小在心中就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另一方面相當多的孩子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失去家庭幸福,或在新家庭中成為多余的人,受到繼父母的冷落歧視,因此產生深刻的情緒障礙,悲觀失望、痛恨父母、不滿現實,形成反社會的心理。
三、粗暴野蠻或其它不合適的教育方式
不正當教育的典型表現是父母過分溺愛子女、父母以打罵和變相體罰等簡單粗暴方法對待子女和重智輕德這樣三種。對于溺愛型家庭來說,由于現在城市中絕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受親情短視化的影響,他們往往是對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應,“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對子女溺愛寵貫,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過分要求,導致其子女的性格具有任性、自私的特點,很少能去考慮他人的利益和需求,極易發展成自私自利、專橫霸道等不良品行。有這種性格的青少年,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他人的關愛,容易和他人發生沖突和碰撞,而后不顧社會公德,法律法規的約束去追求自己的目標從而發生違法犯罪行為。
對于粗暴野蠻型家庭來說,父母一般性情暴烈,當發現孩子犯了錯誤或有劣跡,不是說服教育,進行思想溝通,而是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打罵、不讓吃飯、罰跪、關禁閉,甚至趕出家門等,他們的信條就是“棍棒下面出孝子”,高壓的方式和環境容易造成孩子和父母的感情裂痕,形成情緒對立、互不信任的局面,造成子女心理畸形,形成反社會人格去報復社會,以發泄自己心中的怒氣和不滿。很多時候,家長們通常忽略與孩子們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普遍存在所謂的“代溝”現象。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但“育子成才”的能力又偏低,粗暴簡單的教育方式只能引起相反的結果。加拿大學者曾就體罰孩子對孩子將來身心健康產生的影響做了全球大規模的調查,結果發現,被體罰兒童患上反社會行為傾向的概率大大增加。這樣的家庭中走出來的子女性格的最大特點就是粗暴冷酷、易進攻,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時便會下意識的使用暴力方式來解決問題,很容易發生過激的行為,并由此導致違法犯罪。
還有一部分家庭,在對待子女方面的最大的要求是他們學習成績好,“唯學習成績論”,一味追求子女優秀的學習成績,不允許子女參加正常的社會交往,束縛子女的愛好和追求,把子女的活動范圍局限于一個非常小的圈子里,忽視子女其他方面的鍛煉和道德教育,成績好時做父母的往往笑臉相迎、有求必應,成績不好時家庭往往陰云密布、父母棍棒相加,長期以來,容易造成子女心理扭曲和對社會、父母的錯誤看法,結果往往事與愿違。百行德為先,德是每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礎所在,輕視或放棄對孩子的德育教育,必然要釀出苦果。
2007年6月13日廣州市越秀區警方抓獲了持刀殺死母親的16歲少年王某濤,令人驚訝的是,阿濤對自己犯下的罪行絲毫沒有悔過之意,而且對于殺自己的媽媽沒有絲毫的痛心感覺,聲稱蓄謀已久的謀殺是為了擺脫父母的束縛追求自己的夢想。
四、父母忙于其它,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出現“真空地帶”
在這一情況下,又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父母對子女期望很高,但是由于錯誤觀念的存在或者客觀上時間的緊迫,使得他們沒有對孩子盡到教育義務,二是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根本不想管,生活在世上只是為要滿足自己的生活欲望,缺乏責任心。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愛和正確的引導。當今社會,在很多家庭中子女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自己子女看得非常重。但是很多父母存在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對孩子的最大愛護和關心就是能讓他們過上一種舒適安逸的生活,而對這種生活方式最好的獲取方式就是努力賺錢,從而天天忙于工作、忙于做生意賺錢,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子女便會象無人照管的小樹苗一樣瘋長,卻得不到任何的修剪;子女缺乏了為人處世方面的教育和引導,便極易象樹苗長彎一樣走上邪路。
父母對孩子的義務應當包含兩個大的方面,一是撫養,一是教育,兩個方面互為一體,缺一不可。作為家長,必須以教育子女為天職,否則就是不稱職的家長。對于一部分家庭來說,父母不積極主動去履行法定的監護義務,不關心子女,任其發展,不聞不問,放任子女不良習慣和行為,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感情的依靠和交流,便會尋找其他途徑解決自己的問題,使他養成執拗、粗野、放縱等畸型性格,在很多研究中,我們能夠發現很多未成年犯在犯罪之前雖然是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需求、情感和生活狀況根本不了解,他們所作的只是對孩子義務的一個方面,缺乏教育和溝通。在這種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家庭中尋求不到父母的關心時,便會邁步于社會,尋找自己所謂的“哥們”“姐們”,容易被壞人所利用,當其不斷增長的需求欲望在家庭得不到滿足時,就很可能采取犯罪的手段,極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五、家庭中父母有不良習性
未成年人好奇心強,可塑性大,具有模仿的天性,父母的榜樣作用對他們影響極大,馬克思曾說過,“法官的行業是法律,傳教士的行業是宗教,家長的行業是教育子女。”父母對其子女的教育形式不僅是講道理,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平時的言談舉止、處世態度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等。每一個人一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從一出生最早和父母接觸,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他們的頭腦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當父母有賭博、酗酒、盜竊、賣淫嫖娼等不良惡習時,他們的種種行為都會給子女以影響,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子女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使其子女錯誤的認為這就是生活,并刺激他們模仿大人的不良行為行事,在其心靈中孕育違法犯罪的種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從“問題少年”身上看到的就是其父母的問題。
家庭是社會的基石,而青少年又是每個家庭的重心所在,在青少年的培養方面,家庭影響的重要性使其承擔的責任可以說是重之又重,家庭教育在培養青少年良好人格特征上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養方面意義重大。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強化家庭的預防違法犯罪功能,對癥下藥,從家庭教育方面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人犯罪。
參考文獻:
[1]張忠斌:《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 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未成年人數據手冊》 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3]葉松慶:《當代未成年人價值觀的演變與教育》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5]陸志謙 胡家福:《當代中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研究》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6]望月嵩:《家庭關系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版.
[7]張榮麗 劉春玲:《未成年人的保護及犯罪預防》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魏久明:《世界注意的重點:青少年犯罪問題》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