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文化并不能簡單地與“創新”劃等號,也不能被視為“低俗文化”而一棍子打死。
從2003年開始出現山寨手機直到各種山寨產品,“山寨”一詞已經從經濟行為逐漸演變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這里的“山寨”,指的是涉嫌仿冒或偽造電子產品的行為。2008年二季度,廣州海印市場驚現山寨平板液晶,其中不少甚至已經打開了海外銷售的渠道。如今,山寨相機又開始大規模的登陸網上銷售平臺和賣場,更加見證了山寨文化的“進取”精神。山寨機“粉絲”團體正越來越龐大,“山寨機已成為DIY文化”的說法也正越傳越廣。有人說,山寨文化就是“低俗文化”;有人認為山寨文化也有其存在的特殊意義。(《央視新聞聯播》12月3日)
山寨文化當然是相對“主流文化”而言的。某種程度上,“山寨之于主流”就好比“邊緣之于中心”、“旁門之于正道”。
不過,盡管山寨文化多少有點邊緣化,甚至有點旁門左道的味道,但是,當“山寨”發起對“主流”的攻城略地時,卻往往令一向以主流自居的中心文化措手不及。
不可否認,山寨文化確實起步于對主流文化的模仿,畢竟,當主流已經樹立起它的商標,甚至形成市場的壟斷時,模仿并嵌入幾乎是唯一的途徑.然而,更應看到的是,山寨文化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模仿,而更有超越和創新。山寨產品的物美價廉,以及對主流壟斷市場的沖擊,不僅是“山寨”創新與超越的證明,更是驅使主流市場不斷進取的一條不可或缺的“鲇魚”。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山寨文化,我們不妨少些對其效仿主流的嘲笑和指責,而多些對其創新與超越精神的肯定與致敬。
山寨文化并不能簡單地與“創新”劃等號,也不能被視為“低俗文化”而一棍子打死。要將“山寨文化”在與“山寨產品”加以區別。山寨產品確實存在對于名牌產品的模仿甚至抄襲,這樣的行為確實涉嫌侵犯知識產權,因此從保護知識產權的角度出發,山寨產品當然必須鏟除。不過,山寨文化的創新意識也同樣不容否定。之所以山寨文化的粉絲團越來越大,甚至一些山寨自身也成了品牌,其實正說明山寨文化有著自己的創新精神和生命力。
基于上述視點,對于山寨文化這柄“雙刃劍”,我們不妨趨利避害,既規避其侵犯知識產權的“惡”的一面,又善待并發揚其“創新”精神這“善”的一面,才不失為務實明智的態度。
而對于以中心自居的主流文化而言,當山寨文化攻城略地之時,在憤而追究其侵權之際,恐怕更應反思自身的內功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