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主體,就要承擔“和諧社會”建設的應有社會責任。著重探討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以及這其中政府應負的責任和應發揮的作用。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原因;政府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過去的經濟增長方式卻在新時期面臨嚴峻的考驗,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續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企業既是經濟組織也是社會組織,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其作用不可忽視。然而,我國企業的社會責任缺失現象卻較為嚴重。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ty)的含義比較寬泛,企業與環境、企業與社會以及企業與政府的關系都被納入這一概念。王大超和張麗莉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不僅以最大限度地為股東們盈利或掙錢作為自己的存在目的,應當最大限度地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社會利益,其中包括:雇員利益、消費者利益、債權人利益、中小競爭者利益、當地社區利益、環境利益、社會弱者利益及整個社會公共利益等。
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對其自身經營行為的道德約束,它既是企業的宗旨和經營理念;又是企業用來約束其自身經營行為的一套管理標準和體系;是對傳統經營理念把賺取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突破。
二、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
(一)企業利益與社會責任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從短期來看,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成本的增加,站在經濟人的角度,企業只關注自身經濟利益的態度無可厚非。很多研究都表明,企業的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我國大量存在的中小企業大多缺乏長期目標,必然導致其不能用長遠的眼光來看企業的前景,大多數企業無法預見承擔社會責任所帶來的長遠效益,進而使得我國缺乏有能力承擔社會責任的大企業。由此形成的惡性循環并沒有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而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二)政府行為與社會責任
不僅是企業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存在著博弈關系,政府行為與企業社會責任也存在著類似的關系。一方面政府一方面在積極地引導企業培養社會責任;另一方面政府長期以來只看重經濟發展指標的做法,卻也在無形中促使企業變得惟利是圖。
(1)政府政績評估的指標單一,地方政府與企業間存在密切的利益關系。對地方政府的政績評價指標仍停留在經濟層面,造成了地方政府及地方官員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而不顧國家或地區的長期發展。我國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依賴與企業生產的增長,在我國目前的稅收分配體制下,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絕大部分來源于當地企業的納稅額。地方政府為了獲得更多的財政收入,總是要維護和推動企業生產增長。
(2)政府對企業監督力度不足。一般來看,企業很難放棄追求利潤而主動自覺的履行社會責任,特別是在履行社會責任需要犧牲企業一些利潤的時候,這就需要政府對其進行有力的監督,督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目前在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中,政府對企業的監督力度往往不夠,政府在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中應有的積極作用并沒有真正發揮出來,造成政府在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中的缺位現象。
三、政府在企業社會責任構建中的作用
企業社會責任一方面是由企業自身的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決定的,另一方面,它也是靠市民社會的基礎和各種社會運動的推動發展起來的。目前中國政府在領導市場經濟發展方面仍然發揮著主導的作用。在當前中國缺乏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社會基礎和各種社會力量的情況下,政府的引導和推進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目前全球化進程中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趨勢和以上原因分析,政府可從以下幾個層面推進企業社會責任:
(1)長遠地看問題,更多的關注非經濟指標。地方政府要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對企業守法行為的情況要充分了解,并作出定期評估。鼓勵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批評或懲罰那些嚴重違反勞動法、生產安全法和環境保護法的企業,從而引導企業轉變觀念,朝著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向發展。
(2)完善各項立法工作以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在公司法的總則中突出強調企業必須承擔的基本社會責任,使企業社會責任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管理體系中。還應加大執法力度,加強監管,打擊假冒偽劣、違法欺詐,嚴厲查處違反我國勞工、環保等方面的企業行為,建立良好健康的市場秩序。
(3)與國際接軌,建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在西方發達國家,對于企業的評價都是從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著手的。不必急于模仿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也不必對SA8000標準全盤接受,應該有選擇、有保留、有改進地接受它。在學習的同時,盡快制訂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本土化”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