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的科學內涵
首先,應對企業財務風險有一個基本認識。從狹義上看,財務風險是由于企業負債經營而給資本收益帶來的不確定性,即企業為取得財務杠桿利益而利用負債資金所面臨的風險。從廣義上看,財務風險是企業在財務活動中,由于內、外部環境及各種難以預料的因素作用,使企業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籌資、投資、資本回收及資本收益分配等非生產經營活動形成經濟損失的可能性。顯然,財務風險的產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突變都會經歷一個蘊藏、積聚、演化、顯現的過程,有一定的先兆性和可預測性。
為了防范和規避財務危機,企業就很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其運作原理是:通過對企業財務報表及其他相關經營信息的實時監控,及時發現企業財務及經營過程中存在的癥結,對可能發生的財務風險進行預測,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將可能產生的風險信號盡快向管理層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警示與反饋,以利于采取有針對性的動態應變防范策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財務危機所帶來的損害。財務風險預警系統集預測與警示、排警于一身,是企業預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企業改進經營決策、有效配置資源提供了可靠依據。
二、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在企業中的重要作用
1.參照性。企業能依據財務運行特點和相關規律從信息中篩選出能及時、準確反映財務狀況變化的指標,運用財務數量分析法測算出各個指標的重要性,使其成為判斷企業業績的參照指標。
2.預測性。預測的任務有兩個:一是過程監視,即對預測對象的活動過程進行全過程監視,對預測對象同企業其他活動環節(包括外部環境)的關系狀態進行監視;二是對大量的預測信息進行處理,建立信息檔案,進行歷史的和社會的比較。這樣,通過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可以跟蹤企業的經營過程,監控日常財務狀況,當危害企業的財務關鍵因素出現時,預先發現警訊,從中找出偏差及其原因,以便早日尋求解決對策。
3.靈敏性。企業各財務因素之間密切相關,一個因素的變動會在另一因素上敏銳地反映出來,從而提供相關預警信息。如可以通過企業應收款周轉率偏低的警示信息分析企業信用交易政策和客戶管理問題,而且可以進一步運用應收賬款的賬齡分析法分析債權安全性問題。
三、構建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幾點建議
1.健全財務風險預警組織機構
為使財務風險預警真正、充分的發揮作用,企業應建立健全預警組織機構。預警組織機構可以設立基礎數據采集層、風險分析層和領導層。基礎數據采集層是設置在企業各部門的最基層組織,主要負責收集預警需要的基礎數據。風險分析層一般設置在企業財務部或戰略管理部或企劃部,主要負責收集企業外部有關預警信息、對基層上報的基礎數據進行分析,然后根據分析結果確定預警對象的風險級別,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方案和預防措施,上報領導層。領導層應設置在公司董事會或企業類似決策機構的下屬組織,主要負責風險預警的重大決策工作,以及對各預警組織的工作績效進行考核。
2.建立科學的財務預警評價指標體系
預警指標主要是企業一定時期基礎的財務和經營性指標,這些指標的變動一般能從整體上說明企業財務風險出現的可能性。選取和構建評估指標系統時,要注意全面性、簡潔性、系統性、科學性相結合,以客觀、公正、科學地反映企業風險的本質和規律。
(1)償債能力預警指標。包括現金狀況預警指標,如基本現金置存標準、現金短缺率、凈利實現率等;流動比率預警指標,如流動比率、營運資金比率等;債務狀況預警指標,如資產負債率、短期負債比率、逾期負債率、已獲利息倍數等;信用狀況預警指標,如賒購比率、平均付款期、利息費用增長率。
(2)營運及盈利狀況預警的預警指標。包括經營狀況預警指標,如銷售增長率、成本費用增長率、市場占有變動率等;周轉狀況預警指標,如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等;投資狀況預警指標,如投資規模比率、投資增長率、年投資平均收益率等;成本費用狀況預警指標,如成本增長率、成本與盈利敏感系數等;盈利狀況預警指標,如銷售毛利率、總資產凈利率、權益回報率等。
3.積極探索和應用風險控制方法
控制風險才是財務預警系統的根本目標。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一旦發出風險預報,則立即根據預警信息類型、性質和風險度等選擇相應的風險管理對策。概括起來,風險控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回避風險法。回避風險法是指企業在進行風險決策時,盡可能選擇財務風險較小的投資方案,在方案實施過程中,發現不利情況則及時中止或調整方案。(2)降低風險法。降低風險法是指企業通過采取一定的可行措施來降低風險。(3)分散風險法。分散風險法是指企業通過橫向或縱向多樣化戰略來分散風險。(4)轉移風險法。轉移風險法是指企業通過購買保險、期貨交易或簽訂轉包合同辦法將風險轉移給他人。(5)自保風險法。自保風險,就是企業自身來承擔風險,即企業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預測分析,預先制定一套自保風險計劃,平時分期預先提取專項的風險補償金以補償將來可能出現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