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旅游業發展中會有許多設施或環節具有公共產品和外部性的性質,正是由于這些部分或者環節的公共產品和外部性的性質容易誘發形成旅游業發展的瓶頸效應,而政府運用財政政策是幫助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 財政政策;旅游業;公共物品;外部性
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如香港、新家坡在發展本地旅游業時都積極運用財政政策,他們對旅游促銷、旅游公用基礎設施建設等具有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特點的旅游環節持明確的支持態度,且通過實際的財政政策的形式貫徹實施。在世界各著名旅游目的地都積極運用財政政策促進本地區旅游業發展的時候,就財政政策促進旅游業發展的理論依據進行詳細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關于財政政策
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對財政政策做過分析研究和界定認為: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或政府)以特定的財政理論為依據,運用各種財政工具以達到一定財政目標的經濟政策。主流經濟學認為:財政政策都需運用財政支出、稅收等政策工具,通過財政收支活動來得到實施。
本文研究的財政政策主要指促進旅游業的財政政策,主要從財政支出政策和財政收入政策兩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促進特定旅游業發展的財政支出政策主要包括2個方面:(1)直接參與旅游活動的支出政策,主要表現在財政投資 ,用于對旅游基礎設施、環境保護、人力資本等的投資,重在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2)調整旅游行業微觀經濟主體生產行為的支出政策,主要表現為財政補貼。
其次,促進旅游業發展的財政收入政策主要側重鼓勵旅游微觀經濟主體生產行為的稅收優惠,稅收優惠的實質是通過稅收體系進行的一種間接的財政支出,它主要包括稅收減免、優惠稅率、退稅等。
二、公共物品理論視角的分析
旅游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各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又是一個關聯度極高的行業,能直接或間接地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會面臨由于旅游產品在諸多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公共產品性質和外部性而造成的困境。旅游產品的公共物品及外部性特質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 (1)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宣傳和建設; (2)旅游產品相關鏈接領域的文化塑造;(3)旅游產品創新和市場開發培育;(4)旅游公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環保的支出。
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宣傳和建設及旅游公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環保的支出具有明顯的公共物品屬性。公共物品是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斥性的物品,如果通過市場機制自身來提供公共物品將會造成巨大的效率損失和資源的非合理配置。這是由于公共物品的消費具有非排斥性,多數人都希望由他人來承擔公共物品的成本,下頁圖1-1用無差異曲線表示了這一效率損失和非合理配置的情況。
AB為社會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它表明這個社會在現有的資源和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所有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組合,Ⅰ和Ⅱ是兩條表示不同社會福利水平的無差異曲線。E點是無差異曲線Ⅱ與生產可能性曲線AB的切點,該點所代表的產品組合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大化。但是由于存在著搭便車問題,消費者會將自己的收入全部或基本上用于私人產品的消費,因此市場機制無法引導資源配置逼近E點,公共產品的提供量非常有限,就像C點所表現的那樣,從而造成效率損失,損失的量表現為無差異曲線Ⅰ和Ⅱ之間社會整體福利水平的差額。
公共物品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斥性,這一特性給旅游基礎設施以及旅游目的地形象等公共物品的供給帶來了嚴重的問題。旅游企業的營銷首先是目的地營銷,而旅游目的地營銷即旅游目的地的整體形象推廣建設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具有顯著的公共物品性質,其收益是由該區域所有旅游企業共同獲得。在公共產品消費的非競爭性和非排斥性的情況下,每個旅游企業都會希望別人出資進行目的地營銷及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旦別人進行了這樣的投資,他就可以從中獲益且不必支付任何費用,這樣就產生了“搭便車”的現象。
因此,市場機制在提供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推廣和旅游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等公共產品供給的過程中就失效了,顯然依靠市場機制本身的供求調節必然使得市場所提供的這些公共物品的供給量將遠遠小于產業最優的數量。如圖1-1點C所示(C點提供的公共物品的供給量遠遠小于E點),這就會極大地損害了整體旅游產業的運行效率,限制了旅游產業的發展。我們需要政府發揮其“看得見的手”的功能,利用包括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財政政策手段來解決公共物品引發的旅游市場失靈的問題。

三、外部性理論視角的分析
本部分主要探討由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宣傳和建設,旅游企業的旅游產品創新存在顯著的正外部效應的情況下,政府部門如何糾正由于正外部性所引發旅游市場配置的無效率的問題,為政府對旅游企業產品創新及積極參與目的地營銷的企業和行為進行財政支持提供理論依據。
主流的公共部門經濟學認為:只要一個人和一個企業的行動影響了另一個人或企業,而后者沒有為此付費或收費,外部性就會出現。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提供正外部性活動的個體的邊際收益小于社會收益,提供負外部性活動個體的邊際成本小于社會成本。其結果是存在負外部性的產品會過度生產,在正外部性的產品會供給不足。
庇古(Pigovian)提出可以通過政府的補貼使得提供正外部性的個體的邊際收益等于社會邊際收益,使得外部性活動的供給水平達到社會的最優水平。假設某企業進行某種經濟行為所得到私人利益為Bp,而行動產生的社會利益為Bs。在存在著正外部性的情況下,Bs>Bp,如果該企業這一經濟行為所導致的私人成本Cp大于私人利益Bp小于社會利益Bs,那么以個人收益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就會停止行動,其停止行動的那一點就是Cp=Bp的那一點。從社會的角度看,社會收益還沒有達到最優狀態,繼續進行該經濟活動對全社會有利。假設該企業繼續這一經濟行動,它所受到的損失部分為Cp-Bp,與此同時,社會上其他受益者由此得到的好處為Bs-Bp,由于Bs-Bp>Cp- Bp,因此可以從正外部效應溢出的部分拿出一些來彌補企業的損失,從而使社會福利得到改進。
這一理論在現實中則演化成為對一些正外部性的制造者提供支持,如對創新的研究活動給予補貼等。曼昆稱這種補貼是以,市場為基礎的政策向私人提供社會效率的激勵,與任何稅不同,它關注受到影響者的福利,存在正外部性時的正確激勵,從而使資源配置接近于社會最優。
就旅游業的發展而言,旅游新型業態和產品的開發是一個國家及地區旅游業長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且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特征。企業的旅游創新活動不僅使得個體獲利,促進旅游產品的更新和結構的改善,有助于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市場機制本身對創新產品的激勵不足,使得企業獲得的創新旅游產品的個人邊際收益遠遠小于社會邊際收益。如由于在開發創新型旅游產品或線路時投入較大,且產品開發成果容易被復制,旅行社行業出現嚴重的產品雷同現象,繼而引發無序的價格戰及全行業的微利甚至虧損的狀態。這就需要政府對旅游創新開發活動進行補貼,針對外部性較強活動的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提供合意的財政激勵,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使得旅游新型業態和產品達到適宜的供給量。
事實上,我們也要明確以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目的地營銷為代表的旅游公共物品也具有外部性特征。政府應當對參與旅游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和目的地整體宣傳促銷的單體旅游企業給與一定的財政補貼,對地區旅游業發展有益的活動給予支持和獎勵。雖然這種補貼措施并不能完全彌補個人邊際收益與社會邊際收益的差距,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補貼或獎勵提供了一定的合意的激勵水平來鼓勵企業的這種正外部性的行為。
四、研究結論
政府依據旅游市場運行的客觀規律,運用財政支出、稅收等工具可以幫助解決旅游經濟中由于公共物品、外部性引發的市場失靈;幫助改善旅游業作為幼稚產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力求達到資源在旅游行業的最優配置。
首先,政府財政支出政策。主要是財政直接投入旅游業的政策,可以幫助解決由于公共物品問題引發的旅游經濟的市場失靈;解決旅游基礎配套設施的供給問題;解決單體旅游企業無法獨自承擔目的地的整體宣傳促銷問題,為單體旅游企業和旅游產品的進一步市場促銷創造堅實的基礎。
其次,由于旅游產品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特征,這些創新活動所產生的社會效益遠遠大于單體旅游企業的經濟效益。然而,市場機制本身對創新產品開發激勵不足,這就需要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的政策,糾正由于正外部性引發的市場配置無效率問題,提供有效的激勵,促使企業積極參與旅游產品的創新和開發活動,幫助解決具有正外部性旅游產品的供給不足問題。
總之,財政政策作為促進旅游業發展的最重要的政府激勵制度之一,能夠使得資源配置更為合理,優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整體效率。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及國際著名旅游目的成功經驗都證明政府對旅游業公共投資和財政補貼的多少,對旅游企業提供多少稅收優惠,都會對本國或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公共部門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83
[2]曼昆.經濟學原理[M](中文版).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08~220
[3]許峰,李臣剛.經濟學視角下的政府旅游管理職能研究[J].旅游科學.2005(6):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