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海嘯席卷全球,將全球的經濟在半年內拉入了“冰川季”,各國的貿易壁壘、消費萎縮都在呈增長趨勢。金融危機對我國許多企業都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而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項目,資金管理,需要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進行全面反思,問題和對策。
關鍵詞:金融危機;資金管理;企業創新
一、企業資金管理必要性
資金管理(money management),顧名思義,就是對企業資金的管轄治理。資金是企業進行生產和經營等一系列經濟活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而資金管理始終貫穿于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之中,地位舉足輕重。而且資金管理又是財務管理的集中表現,有資金才有財務。同時,企業資金使用效率的高低對企業能否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企業普遍存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強化資金管理和控制約束,同時提高企業資金使用效率則更為重要。資金管理的好壞,甚至直接關乎生產經營的成敗和企業的存亡。因此,流動資金的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且涉及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資金管理的核心內容就是對資金運用和資金籌措的管理。只有抓住資金管理這個中心,采取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疏通資金流轉的各個環節,才能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因此,加強資金的管理及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金融危機對企業資金管理的影響
1 金融危機的本質特征
金融危機不同于經濟危機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在本質上是人們基于經濟未來更加悲觀失望的預期,從而使整個區域內貨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蕩。與經濟危機這種經濟實體的普遍萎縮不同,金融危機主要表現為一種內在的消費心理的崩潰和消沉,繼而限制了消費行為。而經濟危機的本質上是購買力的不足。金融危機的產生多數是由經濟泡沫引起的。
2 金融危機對企業資金管理的影響
(1)強迫企業資金管理重新審視風險投資。企業的最高目的的是利潤的最大化,而高利潤的背后往往是高風險,但是高風險往往又具有減少競爭、提高企業生存環境質量的優勢,因此,對高風險的迎合往往是現代企業,尤其是西方自由主義經濟主導下的企業的一種普遍價值。很多企業都認為,有風險的投資才是有價值的,因此對風險往往缺乏起碼的防范和控制意識。而金融危機主要是將一些信貸投資公司作為入侵的主要對象,從而激化了資金在投、融、貸等環節中的虛擬性和無序性,從而增加了風險。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企業在其資金管理方面是迎合這種虛擬的、低受控的融資渠道的,因此,埋下了諸多金融風險隱患,而一旦金融危機爆發,經濟泡沫開始呈現多米諾破滅,大量投資公司倒閉,使得企業資金大量滯留在銷售前階段而得不到回籠,阻塞了流通,造成了企業普遍的經營虧損,資金匱乏。因此,金融危機的爆發,強迫企業資金管理者重新審視風險投資,轉而開啟了計劃經濟性質的風險投資方案。
(2)對宏觀經濟環境的沖擊使企業資金管理者調整對金融機構的政策。金融危機的另一大的影響,就是上文提到的外貿壁壘,即對出口的限制。當前仍在持續的這場世界金融危機必將波及到實體經濟部門,導致宏觀經濟整體上受到影響。而伴隨著雷曼兄弟公司這樣的金融機構的破產,周邊銀行業由于其多數持有雷曼兄弟的股份而隨之虧損倒閉。越是金融產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受到的金融危機的直接危害就越強烈。金融危機之后將是整個經濟的系統性衰退伴之以的系統性風險。經濟放緩,市場動蕩,銀行必將產生一定的壞賬,影響金融機構的利潤水平。因此,企業的資金管理者決定調整對金融機構的業務策略和使用資金的尺度,盡管金融創新推動資本市場發展的方向不會改變,但是首先要承認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且風險防范意識必須強化。
三、企業資金管理改革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針對金融危機對國家宏觀經濟、金融機構、企業運營環境的影響,企業要想擺脫金融危機造成的社會普遍性消費萎靡、通貨膨脹等,企業在其資金管理模式選擇和控制上,應該著意應對金融危機所造成的系統性危害的建設性上。
1 擇優選定資本結構,以小博大,規避金融風險
資本結構即企業各種資金類別的構成及比例關系。企業在確定整體財務結構時,往往需要綜合考慮收益和風險的關系,選擇最優資本結構,確保企業價值最大化和資本成本最低,而這種結構性參考,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國內或區域宏觀經濟環境、消費能力普遍下滑的時候尤為重要。具體來講,可以以零營運資金為目標,對企業的營運資金實行“零營運資金管理”,從存貨管理、應收賬款管理和應付賬款管理三個方面著手。對于存貨管理,一方面要加強銷售,通過銷售的增長來減小存貨周轉期;另一個方面要通過確定訂貨成本、采購成本以及儲存成本,計算經濟批量,控制在存貨上占用的資金,使之最小。對于應收賬款管理,在信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企業要制定合理的信用標準、信用條件和收賬政策;通過這些措施來鼓勵客戶盡早交付貨款,從而加速應付賬款的周轉。展延的應付賬款的管理,一般來說,企業越是拖延付款的時間就越對企業有利,但由于延期付款可能引起企業的信譽惡化,所以企業必須通過仔細的衡量、比較多種方案后再做出決定,選擇對企業最為有利的方案。1金融危機下,金融機構往往將許多不良資產和債務都證券化,發包給企業,作為企業資金投入的資產證明,因此,經濟泡沫一旦破滅,金融鏈條逐一打破,企業資金難以回流,造成企業自體資金循環阻塞。因此,對資金結構的選定和調整是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尺度,要學會“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里”。
2 建立專項高效的資金追蹤監督機制
金融危機下,金融風險和各種投資陷阱比比皆是,因此有必要對企業自有資金在生產、流通、營銷、投資等鏈條上進行有效的追蹤和監督。因此,建立資金監管制度并嚴格執行,定期或不定期對財務會計信息、資金收支情況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審計和監督,保證資金活動都在嚴格的程序下進行,從而確保資金的完整和安全。首先,實施“會計委派制”,完善首問負責制,實現逐級負責的有效監督機制。有些企業總公司對其下屬二級公司實行了會計委派制,對下屬單位重大財務事項實施監督,確保會計信息真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委派的財務人員既對企業總財務負責,行使所有者會計職能,又對經營者負責,行使企業內部會計職能。委派財務人員在行使所有者會計職能的同時還承擔著內部審計的職能。該項制度的實行,強化了事前、事中的及時監督,同時,確保企業內統一的財務政策的有效運行,有利于資金管理和運用。其次,開展內部審計,將監督端口前移,側重事前監督。有的企業認識到內部審計與監督在生產經營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強了內審機構的權威和職能,健全了內部審計監督控制制度,強調內部審計與監督不應僅僅是對財務會計信息和經營業績真實性與合法性的結果性審計與監督,而且更重要的是對企業規章制度和重大經營決策貫徹執行情況的過程性審計和監督,把監督關口前移,將更多的精力放到管理審計中去,強化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保證企業各項經營活動都在嚴格的程序下進行。總之,資金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資金如同企業的血液,企業要保證的血液暢通無阻,尤其在金融危機席卷下的投資環境所造成了普遍“貧血”和“淤血”的背景下,企業有必要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補血”和“排栓”策略,以化解金融風險對企業資本金的不良吸納,從而提高企業資金利用率和企業自身活力,度過緊縮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