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存在嚴重缺陷,這致使各金融機構無法有效分散和轉移風險,阻礙了其發展。本文首先界定了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所面臨的信貸風險,并將其與城市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進行對比;其次,對我國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的現狀進行了具體分析;最后,針對我國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的缺陷,提出6點完善我國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信貸;信貸風險;信貸風險補償機制
一、引言
風險補償機制,是一種有效的風險分散形式。在建有完善風險分散機制的信貸市場中,金融機構能及時有效地分散和轉移其所面臨的風險,甚至在風險發生后,亦能到合理補償。
我國農業是弱質產業,涉農貸款風險大、成本高,風險與收益不對稱,這削弱了農村金融機構支持農村經濟的動力。為確保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經營,有必要建立較為完善的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目前,我國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還處于起步階段,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幾乎不曾出臺相應的擔保制度或補償辦法,各農村金融機構也缺乏足夠的風險控制能力。因此,通過探討及學習國外金融機構信貸風險管理的成功經驗,構建相對完善且適合我國國情的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將對促進我國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二、農村信貸風險的內涵及其特征
有關風險的研究,各學者從不同角度界定了風險。J.S.Rose bloom(1972)及F.G.Crane(1984)等認為風險意味著未來損失的不確定性,即風險一旦發生,只能表現出損失,不存在從中獲利的可能性。C.A.Williams(1985)則從更寬泛的層面定義了風險:在給定的條件和某一特定時期,未來結果的變動。
鑒于農村金融機構在從事信貸活動時更注重損失的實踐,本文將農村信貸風險描述為:借款人(農戶或民營企業主等)不能按期還本付息致使農村金融機構未來收益的不確定程度。同城市商業銀行相比,農村金融機構所面臨的信貸風險具有3個特征:
1 主要由客觀因素引起
城市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多因借款人過失或蓄意欠款所致,屬主觀因素引起的風險。而農業生產易受天氣、自然災害等不可抗的客觀因素影響,農戶收成具有較高風險,直接導致農業貸款還款的不確定。因此,不可抗的客觀因素是農村信貸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
2 波及面較廣
城市居民大都擁有固定職業,可以依靠每月穩定收入償還銀行貸款。除特殊的經濟時期外,城市商業銀行極少發生大規模的違約事件。農戶則主要依靠當年的農業收益來償還貸款。農業收成常受雨雪、洪澇等自然災害影響,且災害一旦發生,將危及大面積的農業生產地區,導致大量農戶無法及時償還貸款,造成大范圍違約。
3 損失較大
城市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時一般有抵押品做擔保,風險較低。在農村金融市場,由于缺少合適的擔保抵押品,貸款多為信用貸款。一旦借款人違約,農村金融機構將損失所有貸款,承受嚴重損失。
三、我國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的現狀
相較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承擔更大的信貸風險,這將削減農村金融機構向農戶提供貸款服務的積極性,阻礙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壯大。因此,完善的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對農村金融市場及農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國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尚處于起步階段,其發展極不健全且存在諸多不足,具體表現有4點:
1 利率補償機制缺失
高風險的農業貸款一般要求高利率,其中包含部分風險溢價,以有效補償風險。但我國政府對農村金融市場中的貸款利率實行了嚴格管制,利率補償機制無從發揮作用,難以合理補償信貸風險。2004年10月,央行規定,城鄉信用社的貸款利率上線在在0.9至2.2倍之間浮動;2008年5月起,“只貸不存”小額貸款公司發放貸款的利率獲準在基準利率的4倍之內,由資金供求雙方自由協商,其雖高于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但仍遠遠低于民間信貸市場貸款的平均利率。
2 外部風險補償機制的缺位
目前我國農村信貸市場外部風險機制的缺位,迫使農信社、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農村金融機構擔負起支農重任。外部風險補償機制的缺位主要體現為:農業保險制度不完善;貸款損失補償機制不健全;巨災保險機制缺位;信用擔保機制不合理。集中體現在:缺乏有效的資金補償機制,商業性擔保機構擔保費率過高;缺乏風險分散機制,擔保機構被迫承擔過高的信貸風險;擔保品種貧乏。
3 金融機構缺乏風險內控能力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制度落后,缺乏有效的內部風險監控機制。如呆賬準備計提能力不足;準備金的存留與金融機構的擴張速度不匹配;壞賬核銷方式不符合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現狀;呆賬壞賬的保險制度不完善;貸款動態監督管理機制的不完備等。同時,推向市場的金融產品種類有限,無法滿足自身控制和分散風險的需要。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金融機構對信貸風險的防范和控制能力,甚至影響到農村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
4 農村信用環境欠佳
一方面我國農村信用體系不完善。我國尚未建立統一完備的農村征信體系,各金融機構間信息溝通困難,獲取信息的成本和交易費用較高。二是農戶信用意識較低。各地區政府極少進行金融知識的宣傳教育,貸款企業和個人信用意識淡薄,往往意識不到還款的強制性、必要性和法律性,拖欠貸款的行為時有發生。
四、完善我國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的政策建議
由上文可知,我國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的發展還極不完善,存在很多不足和問題。為更好地發展我國農村金融市場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結合上文對我國農村信貸風險及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現狀的分析,本文提出6點完善我國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的政策建議:
1 放松利率管制
若要完善我國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首先政府需要逐步放開金融管制,對農村金融機構實行“非審慎”監管,允許其實行靈活自由的貸款利率定價機制,為其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在貸款推廣初期,對農民實行優惠利率政策;貸款逐步被農民接受后,公開貸款成本并在此基礎上適當提高貸款利率,隨后,按照農村金融市場實際的資金供需狀況,將農業貸款利率進一步提高,實現農村金融機構利益與農戶融資“雙贏”的目標。
2 完善外部風險補償機制
僅僅放松利率管制還不足以完善我國農村的信貸風險補償機制,與此同時,政府還需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建立完善的外部風險補償機制,積極運用財政資金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增加涉農貸款。
(1)建立直接信貸風險補償機制。主要措施包括:逐步建立農業貸款保險制度;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實行稅費優惠政策。減免農村金融機構的營業稅等稅收,央行直接為農村金融機構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保證融資渠道穩定暢通。
(2)完善間接信貸風險補償機制。一方面政府應著手構建全面的農業保險體系。建立收入保險機制,在農作物總收入低于特定水平時實施賠付;實施巨災保險,當由于氣候或自然災害等原因導致大面積農作物產量異常低時,政府直接對農戶補貼。另一方面政府應完善信用擔保補償機制。當農村信用擔保機構發生代償損失時,地方政府實施補貼,補償其損失額的50%-80%。
3 構建區域信用體系
農村信貸市場地緣性特征極強,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現有”信息,構建區域性的信用體系:以縣級或市級為單位,利用農戶的私人信息如家庭成員、健康狀況、平均收入水平等建立信用檔案,將之劃分不同的資信等級;將資信等級與貸款額度、貸款利率等掛鉤,并根據資信狀況的變化實施晉級、降級或取消信貸資格的動態管理。同時,政府還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構建區域性的信用網絡平臺,實現地區間信貸機構的農戶信用信息的共享。
4 實施嚴格的貸款審查及監督
政府部門需督促農村金融機構實施嚴格的貸款審查制度。首先,地方政府應督促本地區的農村金融機構,按照制定的信用等級評定條件和標準審核借款農戶,科學評定農戶的資信等級,合理確定信貸額度;其次,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之初,就要向農戶及時傳達明確規定,并根據農戶的信用特點,對其實行動態監管,在還款期限內,進行分期、分時的還款督促。
5 加快農村金融服務創新
政府應推動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的創新的大力發展。因此,政府應從三方面入手:
(1)鼓勵涉農貸款的資產證券化。鼓勵金融機構以農業項目未來的收益或收費等經營收益為擔保,將相關涉農貸款證券化以獲取取抵押貸款,擴寬金融機構自身的融資渠道,轉移部分信貸風險。
(2)促進金融服務多樣化。出臺相關規定,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實現由單一存貸服務向信貸、咨詢、保險等綜合金融服務轉變,以業務組合的形式來分散其所面臨的信貸風險。
(3)推動信貸機制和金融產品的創新。創新多種形式擔保的涉農信貸產品,在滿足農戶及鄉鎮企業實際信貸需求的同時,實現農村金融機構對風險管理的要求。
6 加強金融法治教育
政府還需要加強金融法治的宣傳和教育,培養農戶“借貸必還,還貸準時”的借貸意識。地方政府可以鄉或鎮為單位,定期舉辦信貸知識培訓班,鼓勵當地農戶積極參與,印制金融知識及信貸法規宣傳手冊,分發到各家各戶,并派專人為農戶答疑。由此,農戶的還款意識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