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工業化有了飛速的發展。在中國經濟穩步發展的今天,我們也應該看到和重視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和影響。農村日益成為污染的聚集地,在環境權益保護方面,農村居民往往處于弱勢地位。本文通過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和農村環境保護的關系,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工業化;環境問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一、工業化發展與環境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空前增強,工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實現了由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由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后、門類單一向工業基礎顯著加強、技術水平穩步提高、門類逐漸齊全的重大轉變。工業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國際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缺乏的大國,在工業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工業化發展隨之帶來的環境問題。我國大多數地區為了追求經濟的發展,走的是以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先發展、后治理”的經濟模式,存在著大量的浪費和破壞問題。正如李趕順所指出的“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來帶動經濟高增長。它是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導致了許多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并釀成了災難性環境污染后果。在資源存量和環境承載力兩個方面都已經不起傳統經濟形式下高強度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如果繼續走傳統經濟發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那么,只能阻礙我國進入真正現代化的速度。”
中國今后的有效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對工業化經濟發展和環境問題之間的處理。由于作為發展中國家,同時又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中國在其發展道路上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種“試錯”的方式前進的。同時又由于中國人口眾多、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等諸多問題又增添了這一兩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的復雜性。
二、社會效益與農村環境問題
在這一大背景下,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已經不容忽視。正如前述,中國需要在世界格局之下,處理好工業社會與風險社會不同的挑戰。而在應對這一挑戰之中,政府、企業和民眾的行為及其結果將會與每一位中國人的利益相關,也與企業的效益相關。在二元社會結構下,我國污染防治投資大部分投到工業和城市,農村的環境保護長期受到忽視,農村環境問題令人堪憂。據了解,我國現代許多地區的江河湖海已經成為主要污染源,沿河、沿江、沿湖的居民深受其害。國家環保部門的統計表明,我國目前尚有3億多人喝不上干凈的水,1.5億畝耕地遭到污染。以福建地區為例,在閩西北廣大農村,大量違規的小冶煉廠、小水泥廠、小煤礦、小作坊比比皆是。據了解,在福建三明、龍巖兩地的鄉鎮當中,年產量小于10萬噸的小水泥廠就不少于100家,在當地造成了大量的污染,這些未經國家允許開辦的小廠房、小作坊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和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及其惡劣的影響。一些地方的環境污染已經危及農民的生存權,因環境污染而引發的疾病嚴重困擾農民的生活,這些都不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同弱勢產業的農業和弱勢群體的農民一樣,農村環境問題也處于某種弱勢。農村居民這種弱勢地位可能來自以下幾個原因:
1 由于受習慣思維及鄉村自然經濟的深刻影響,絕大多數農村鄉鎮在工業化進程中忽視了環境規劃和治理,致使局部地區污染嚴重。
2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小城鎮和鄉村聚居點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傾向日益明顯。但與城市相對規范的規劃、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相比,小城鎮和鄉村聚居點在這些方面明顯落后,臟、亂、差現象突出。
3 國家用于農村環保建設的基金投入不夠,工業生產的特點使得污染性企業集中于市郊或偏遠鄉村,民間缺乏非政府環保組織,等等。
4 源于農民自身的原因,環保維權意識不充實、農業生產勞動量大用于維權的時間和經歷少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妨礙農村居民對于自身正當的環境權益的保護。
因此,我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有必要加強對農村環境問題的處理。
三、改善工業發展與農村環境問題的對策
1 要想有效的解決農村發展所帶來的問題,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理念,堅持科學發展觀。發展是第一要義,但是要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在發展的同時使環境效益得到保障。
2 繼續嚴格控制人口數量,提高全民人口素質。進一步把農村計劃生育工作與農業經濟、改善農民生活結合起來,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普及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
3 合理使用、節約和保護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確保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償利用。嚴格執行農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耕地。加強流域立法,強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統一規劃與管理,協調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4 加大環境保護和治理污染的工作力度,強化農村環境質量的綜合治理,使農村的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控制和治理工業污染,加快推行清潔生產技術,調整能源結構,依法關閉產品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不具備安全生產的冶煉廠、水泥廠、煤礦等。
5 進一步明確政府職能,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提高政府政策的一致性、協調性和可預見性。不斷提高決策過程中的公眾參與程度,促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加強環保隊伍建設,努力提高社會基層的環境工作的質量。繼續開展全民可持續發展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科學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同時,政府和企業要向公眾提供完備、翔實的環境信息,提高公眾的參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