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各地區在經濟社會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受限于自身實力和經濟基礎,無法縮小與國內其它地區的經濟差距。本文對實施西三角發展戰略的總體構想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西三角;經濟圈
西三角建立的總體構想是,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過程中,將我國西部地區經濟實力較強、科研基礎條件較好、區位相對優、經濟聯系緊密、并已初步形成區域經濟圈的重慶、成都和西安三大城市整合起來,突破秦嶺屏障,使成渝經濟帶和關中經濟帶貫通,形成西部區域都市經濟圈。并通過重慶沿長江實現與長三角經濟區互動,形成“承東啟西、跨越南北”的“西三角”開放的經濟圈格局。我們認為,西三角的建立是以重慶、成都和西安為核心,結合重慶、成都和西安產業發展特點,西三角應以重化工業、水電、火電相結合的電力能源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綠色特色農業、旅游業和物流商貿業作為優勢產業重點開發。
一、將重化工業定位為西三角地區首先必須集中力量發展的優勢產業
重化工業包括汽車、摩托車、機械裝備等機械制造工業,天然氣及鹽化工、醫藥化工等工業。這類重化工業的帶動性強,可以帶動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加快發展。從國際、國內工業化的歷史經驗看,重化工業是這一段加快發展的戰略產業,尚處于工業化發展中前期階段的西三角地區,有多方面的發展重化工業的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
二、把電力工業,定位為西三角發展的重點產業
根據我國石油等能源資源相對不足而確定的能源長期戰略決策,大力發展水電、火電并舉結合的電力能源工業。“西三角”地區資源種類多樣,儲量巨大,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以煤炭、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為主的基礎開發產業。重慶域內江河縱橫、水能資源可開發量達749.82萬千瓦,地下礦泉水資源屬中國三大富庶地區之一。礦產資源豐富;四川有河流1400多條,蘊藏了充足的水資源和巨大的水能資源。全省水能蘊藏量可開發的有9200多萬千瓦,居全國首位。陜西省秦嶺以北屬黃河水系,以南屬長江水系,全省年徑流量426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達1400多萬千瓦。日前探明儲量的有91種。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有58種。
三、把高新技術產業定位為西三角發展的優勢產業
重慶、成都和西安三大核心城市,不僅是西部的經濟中心,而且也是西部的高科技研發中心。區域內云集了眾多國家和部屬高等院校和國家科研機構,是西部高新技術產業力量最集中地區。以重慶、成都為核心的成渝經濟區有67所高校,1766個科研院所,50名兩院院士,116萬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以西安為核心的關中地區有52所高等院校,1072個科研院所,二個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因此,將三大都市的科技力量聯合起來,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工和高效協作,其科技力量并不在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區域之下,從而,為區域科技引領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條件,顯然,要比單純的成渝經濟圈和陜西關中經濟圈的科技實力強、科技支撐力大。
四、把綠色特色產業定位為西三角的一大撫農產業
西三角地區二元經濟結構特征仍然很明顯,廣大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農村勞動力人口豐富,貧困人口所占比重較大。目前,地區差距、城鄉差距、階層差距的問翹日益增大,2008年,重慶、成都和西安等大中城市的居民收入為同期當地農民的3倍左右。在遭遇經濟危機的同時,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勞動力找出路的問題。因此,發展綠色特色產業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培育發展以無污染的優質農產品為原料的綠色特色產業,需要建立和擴大農、林、牧、漁種植和養殖業基地,采用高新技術和適用先進技術,實行科學規范種植、養殖,進行產品質量認證,創造綠色特色品牌和名牌,以此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產業非農化。
五、聯合發展旅游業,把其定位為西三角的重大產業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結構的逐步升級,旅游市場需求增長的潛力巨大。西三角廣大地區有豐富多樣的可供開發的旅游資源。川渝兩地的九寨溝、青城山、長江三峽等等,陜西境內黃帝陵、西安碑林、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古城墻等十大景觀堪稱“中國之最”,都是世界知名的旅游勝地。因此,在西三角地區應建立健全協調機制,整合旅游資源,進行聯合開發。實現旅游資源的優化組合和優勢互補、深度發掘文化內涵。
六、把物流商貿業定位為西三角發展的基本產業
產業機構布局要與城鎮化有機的結合,物流商貿業的發展能充分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而且西三角地區具有較強的地理優勢。長江全長6300公里,橫跨11個省市區,其流域是中國開發條件最好、潛在優勢最大的流域經濟帶,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1/3以上。“西三角”南北溝通以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一寶成線為主要交通干線。從陜西寶雞到四川成都的寶成鐵路全長676公里,北起寶雞,聯通關中平原城市帶,與隴海鐵路相接,南至成都,與成渝、成昆鐵路相連,中接陽安鐵路于陽平關,是溝通西南與西北的咽喉動脈,是四川第一條同全國鐵路網聯結起來的鐵路干線,鐵路縱貫中國西南和西北,沿線經過陜、甘、川三省的19個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