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歐盟向中國的出口鞋類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進行日落復審的現實,分析了這一事件的背景及產生的原因,探討我國鞋類出口企業的應對策略。指出了建立“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的必要性。
關鍵詞:日落復審;反傾銷;應對聯盟;貿易保護主義
日落復審(sunset Review)又稱期終復審或到期復審(Expiry Review),它起源于歐盟反傾銷法規,并被寫入世貿組織《反傾銷協議》。是指在反傾銷措施實施屆滿前的合理時間內,調查機關應利害關系方申請發起或調查機關主動發起的復審程序。反傾銷期滿后可以通過日落復審繼續延長。因此,如何應對日落復審關系到企業及其產品能否重返當地市場。
歐盟委員會于2005年對中國和越南皮鞋發起反傾銷調查,2006年10月開始對中國皮鞋征收為期兩年的16.5%的反傾銷稅,并于2008年10月到期后,再次進行“日落復審”。
這是近十年來歐盟對華最大的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將高達7.3億美元,涉及1200余家中國制鞋企業,400多萬產業工人。很多中國鞋類產品將不得不退出歐盟市場。面對這樣的現實,由廣東8家鞋類企業自發組建的“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宣告成立,目前已經發展到180多家企業加入。該聯盟的成立,意味著中國的企業對反傾銷意識的進一步加強,意義重大,刻不容緩,非常必要。
一、歐盟對華鞋類產品反傾銷的背景
中歐鞋類貿易爭端始于2004年。來自中國海關的統計顯示,2004年中國出口到歐盟的鞋類產品為8.1億雙,出口金額21.8億美元;2005年1-10月,更達到8.05億雙,同比增長19.2%,貿易額為26億美元,增長41.8%。這些產品以低檔鞋為主,出口原價僅為2.71美元。隨著中國低價鞋對歐出口的迅速激增,中國鞋類產品在歐洲頻頻遭遇不測:在德國舉行的第89屆杜塞爾多夫國際鞋展上,香港鞋商被德國警方以參展商品侵犯產權為由被扣押和裸體搜身,在“歐洲鞋都”西班牙埃爾切,發生了華商鞋店被焚燒的惡性事件,人為造成了中國鞋商約800萬元的經濟損失;俄羅斯也出現了圍攻中國鞋城的暴力行動等,8000萬元溫州鞋在莫斯科被扣。這些貿易爭端都屬于個案,對中國鞋業并沒有造成太大的沖擊。
進入2005年,在全球鞋類配額正式取消的大背景下,歐盟宣布對我國鞋類實施“事先進口許可檢控措施”;2005年4月在第二次世界鞋業大會上,歐盟發出了設限信號。5月,歐洲鞋業聯盟向歐盟提出了反傾銷申訴。6月和7月,歐盟對我國產的兩個稅號的勞保鞋實施反傾銷調查;2006年1月,歐盟做出拒絕給予中國13家鞋類企業“市場經濟地位”的決定,認為“中國低于成本的皮鞋損害了歐盟制鞋商的利益”;自2006年4月7日起,歐盟開始執行對中國進口皮鞋加征臨時反傾銷稅的過渡方案,稅率從當年4月份起的5個月內從4.8%逐步增加到19.4%;2006年10月5日,歐盟理事會批準對中國產皮鞋征收正式反傾銷稅的方案,從10月7日起分別對中國皮鞋征收16.5%的反傾銷稅,為期2年。歐盟反傾銷措施,自實施以來,對中國皮鞋產品出口產生了較大沖擊。根據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提供的數據,2007年上半年,歐盟皮鞋進口數量與同期相比下降7.76%。其中,從中國進口數量為0.86億雙,進口金額為9.43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26.37%和21.36%。
2008年,10月2日,歐盟委員會宣布,由于啟動了對中國和越南皮鞋的反傾銷復審程序,歐盟將暫時維持對這兩個國家生產皮鞋的反傾銷稅措施。這項決定意味著,歐盟從2006年正式對從中國進口的皮鞋及童鞋征收為期兩年的16.5%的反傾銷稅將再延長12至15個月。
二、歐盟進行反傾銷調查的原因分析
1 “中國制造”的大量涌入
據歐盟統計,在到2005年3月為止的12個月里,歐盟進口的中國產皮鞋激增320%,而德國鞋業聯合總會的統計數據則顯示,2005年上半年德國共進口2.35億雙鞋,其中1.07億來自中國。大量進口的背后,是歐盟本土企業的大規模萎縮。30年前,德國制鞋工業有700家生產商,9萬名從業人員,如今已減到約100家生產商和1.3萬從業人員。
2 歐盟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隨著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不斷加強,關稅水平不斷下降,WTO成立后,傳統的貿易保護主義做法,如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受到嚴格約束。同時各國經濟發展水平處于不平衡狀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日趨激烈,導致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各國對本國產業的保護力度不斷出現加強,在反傾銷中普遍存在歧視外國出口產品、明顯偏袒本國產品的現象。而反傾銷措施是WTO所允許使用的反對不公平貿易、保護本國產業安全的一種合法的措施之一。調查當局在征收反傾銷稅的稅率時,不用考慮關貿總協定最惠國待遇的承諾,更主要的是,反傾銷協議中未明確規定之處又為調查當局提供了充分的自由裁量權。正因為反傾銷具有形式合法、容易實施,能夠有效地排斥外國產品的進口卻不容易招致報復的特點,它所帶來的益處短期內要比降低成本和加快技術創新來得更直接、更容易。因此被許多國家廣泛使用,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用來保護本國國內工商業或轉嫁經濟危機的有力手段。
3 歐盟對我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置疑
歐盟指責中國鞋類企業“享受政府的稅收優惠”。此次歐盟發放給企業填寫的調查問卷,要求企業提供接受財政補貼情況。所謂補貼,包括關稅優惠、優惠撥款、貸款、政府采購等多個方面。這是歐盟首次在反傾銷案件中動用了反補貼的辦法,暴露了歐盟將反傾銷對象從產品轉向產業、政策、制度的意圖。其實這是沒有根據的。所謂的“稅收優惠”,指的是中國政府給予外資企業的“兩免三減半”等稅收政策。在中國入世談判中,歐盟已經同意中國給予外資企業優惠的稅收政策。而中國的鞋類企業主要是外資、合資和私營企業,完全按市場規則獨立運行,不存在違背WTO規則的地方。出口鞋的利潤本身就不大,只有10%左右。中國鞋的出口競爭力就在于中國的輕工業基礎好,勞動力低廉。而這種優勢相對于越南、印度等國家更加低廉的勞動力,正逐漸失去。
歐盟指責中國鞋類企業從政府獲得優惠的貸款和低廉的廠房租金。這也是缺乏依據的。我國鞋類企業通過大規模生產,節約了原材料成本。但由于沒有自主品牌,主要是為國外各大鞋類品牌做貼牌生產,即使獲得了利潤,也被中間商瓜分殆盡。
截止目前,至少有39個國家認可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自1998年至2005年底,歐盟在至少28%案件中同意給予中國公司市場經濟待遇,而此次歐盟向中國鞋類企業提出反傾銷申訴,顯示了歐盟在認定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一個大倒退。
三、面對“落日復審”,中國制鞋企業的應對措施
1 建立“歐盟對華鞋產品應對聯盟”是必由之路
對歐盟的指責及反傾銷的申訴,中國的企業必須采取應對措施。它已不單純是某一個或某幾個企業的事,而是關系到中國鞋業的整體發展與未來的共同的大事。
過去我國的企業在遭受反傾銷措施時,通常會選擇放棄應訴,這勢必導致國外反傾銷之風愈演愈烈。可喜的是,近年來我國的企業開始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利益。此次歐盟反傾銷案件中,由各鞋類企業組成了“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可以說是實現了由單獨應訴到聯合應訴的飛躍。
中國的鞋類企業不是單純依賴政府,而是自發組織起聯盟,聯合起來對抗來自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為自己的公平待遇奔走游說,這正說明了市場意識覺醒的中國企業的團體進步。貿易壁壘也好,貿易摩擦也罷,均屬于市場行為,也需要用市場的手段解決。企業的事情必須由企業自己來解決,采用談判、妥協、或者法律的手段,乃至訴訟至國際法庭都可以。不要動輒將反傾銷申訴上升為政治事件,要求政府出面解決問題。如果政府插手太多,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就會受到質疑。
“應對聯盟”的成立,正當其時,很有必要。“應對聯盟”需做的事就是要聘請好的律師做好應訴準備。收集證據,堅持法律抗辯,如有必要,甚至可以向歐洲法院請求司法審查,或推動政府提請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構裁決。
同時要看到,歐盟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西班牙、意大利、法國和葡萄牙贊成征收反傾銷稅。瑞典、丹麥等國反對。英國、德國的立場尚不明確。歐盟委員會采取逐步加征稅收的措施,其實也是為了給歐盟不同的成員國和中國的鞋類企業一個調整的時間。我們的鞋類企業,要把歐盟內部的所謂“利益集團”聯合起來,利用歐盟相關的法律規定:“在采取反傾銷措施時,應當考慮共同體利益,即歐盟的共同利益。”向世界說明對中國的鞋類產品采取反傾銷措施會損害歐盟的進口商、零售商乃至消費者的利益。
“應對聯盟”可以在政府的幫助下,派團前往歐洲,游說那些態度不明朗的國家,爭取這些國家的支持和理解,并就歐盟制鞋產業的衰退與中國鞋類出口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進行抗辯。通過產業分析,證明歐盟提出反傾銷訴訟的理由是不合理的。因為制鞋行業不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利潤也不高,該行業的發展決定了歐盟已經不適合再進行制鞋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生產,應當將此轉向更適合的國家。歐盟制鞋企業應當正視這個現實,轉而向高科技產品和鞋類設計方面轉型,而不是找借口打壓中國鞋類產品。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據統計,歐盟80%的制鞋設備都出口到了中國,而中國的鞋產品由于升級換代需大量從歐盟進口制鞋的化工產品、皮革制品和配套材料。實際上在中國鞋產品出口到歐盟之前,歐盟鞋業生產就大量轉移,其產業問題就已經顯現。如果中歐的鞋業貿易受到影響,不僅歐洲制鞋各行業將面臨萎縮,歐盟進口商的貿易成本也將大大增加,直接損害的是歐盟的消費者的利益。這場貿易摩擦,沒有真正的贏家。
2 提高鞋產品附加值,培育自主品牌
中國制鞋業仍以加工貿易為主導,面對危機,應加快提升價值鏈分工地位,即伸延價值鏈,發展上游零部件配套,形成產業集群優勢,加大研發力度,從OEM向ODM發展,獲取技術創新的超額利潤;延長服務價值鏈,發展倉儲、物流,鼓勵發展自主品牌、建立國際銷售渠道。康奈集團就堅持走中高檔路線,在法國、美國、意大利、希臘等開設了100多家品牌專賣店,在歐洲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基礎和穩固的客戶網絡,歐盟反傾銷對企業整體影響不大。奧康集團在與意大利第一品牌GEOX公司的合作過程中,學會了國際品牌的先進技術和理念。因此,只有扎扎實實地重塑中國鞋業的良好形象,用過硬的質量、合理的價格和國際化的品牌參與世界大市場的競爭。
另一家著名鞋類企業百麗則通過上市后的一系列措施,進行資源整合,通過收購森達鞋業務及向男鞋業務強勢擴張。此次收購如果整合成功的話,將可能對大型鞋企的市場形成沖擊。筆者認為,目前在我國的鞋市場仍然高度分散的情況下,百麗收購行業另一領軍企業,在整合成功的前提下,將促進國內鞋業市場份額從高度分散逐步走向集中,并對行業競爭格局產生影響。
雖然由于對中國鞋產品進行反傾銷申訴,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歐美市場有所萎縮,但需求仍然存在。次貸危機改變了美國人的消費方式,不會再像原來一樣一次性買幾雙鞋,但他們會傾向于選擇性價比高的優質鞋,或者是一鞋多用的多功能鞋,誰最先掌握了這種變化的需求,就能搶占市場的先機。這就需要國內鞋企在創新產品上下功夫。品牌會在市場上越來越表現出巨大的力量。一個成功的品牌為企業帶來的產品議價和影響力,往往是任何有形資產所不能比擬的。創立品牌,培育品牌,加強技術研發,是鞋業企業在下一輪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
3 建立境外生產基地,開展境外加工貿易,有效規避貿易壁壘
面對反傾銷稅率提高帶來的風險,皮鞋制造企業已在紛紛想辦法規避。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生產線轉移,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都成為國內制鞋企業考察、轉移的熱點地區。采用生產線轉移的方式大多是臺資企業所為,而又以給國際品牌“貼牌”生產的企業為主。臺資企業基于“分散投資”的策略,此前有不少在東南亞地區建有規模不大的制鞋廠,此次歐盟反傾銷開始后,不少企業將涉案產品調整向這些東南亞工廠,或直接在東南亞地區包一個新廠,短期內把部分訂單轉移過去。一些臺資企業認為,此次歐盟對華反傾銷,有可能在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形成一個國際制鞋業的新生產基地。
4 開發新興出口市場,但不放棄老市場
發展新興市場、擺脫單一市場也是鞋業突圍的關鍵。傳統歐美市場的出口萎縮,但俄羅斯、中歐、中東、南美、亞洲等地近年增長勢頭較強,鞋企可通過開拓不同地域的市場,降低整體出口風險,并及時研發生產不同檔次的產品,增加產品種類,以適應不同的市場和客戶群。
5 進行轉口貿易,靈活應對反傾銷申訴
眾所周知,澳門根本就不是皮鞋的生產基地,但近年來,從澳門出口的鞋類產品激增。歐盟很容易就判斷出很多鞋子是由其他國家和地區借道澳門轉口歐洲的。很顯然,為規避歐盟的高稅率,中國企業已經采取了這種應對措施,但結果是澳門也被歐盟納入到了皮鞋反傾銷的范圍。
中國企業的另一個慣用手法就是通過降價來吸收反傾銷稅。例如,按照歐盟的裁決,原來lO歐元一雙的鞋子,鞋類進口商理應為每雙鞋交納2歐元的反傾銷稅,這樣一來,歐盟進口商人的進口成本就達到了12歐元一雙。但一些中國制鞋企業為了使進口商同意繼續購買,同意將價格降為8.3歐元/雙,降價后進口商被加征的反傾銷稅為8.3歐元的20%,即約1.7歐元,這樣其進口總價仍為10歐元一雙。這種做法對歐盟來說更加敏感,因為歐洲反傾銷的宗旨就是提升價格。
其實這些繞過和跳過反傾銷措施的方式并不好,因為使用這些方式的企業并沒有真正掌握歐盟的反傾銷規則。那些對反傾銷進行吸收和規避的中國鞋企很可能在下輪的復審中被征收更高的反傾銷稅。如果中國企業的出口價格下降了,進口產品在歐盟的銷售價格有沒有發生變化或有沒有發生足夠變化,那么把柄就落到了歐盟手里。
可以預見,歐盟對中國鞋類企業的反傾銷調查,不是此類調查中的第一案,也決不是最后一宗,“應對聯盟”也完全有理由作為一種固定的組織長期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