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金融危機催生G20峰會走向臺前
G20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產生的。上世紀90年代,東亞經濟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活力,僅由于泰國貨幣貶值產生的所謂“蝴蝶效應”,就幾乎使東亞各國(中國除外)在一夜之間都受到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包括日本也難以幸免。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被稱為富國俱樂部的七國集團(7G)未有任何作為,IMF的所謂救市行動更是遭到東亞一些國家的遣責。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防止類似亞洲金融危機的重演,為了在發達經濟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國家之間建立非正式對話渠道,1999年9月,美國等幾個工業化國家的財長在華盛頓提出建立20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它由8國集團和11個重要新興工業國家以及歐盟組成。1999年12月16日在德國柏林正式成立。
通常G20每年舉行一次會議,大體上是各成員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一起磋商,IMF的執行總裁和世界銀行行長作為當然成員也參加會議。G20不設常駐機構,由其成員國和地區集團輪流擔任主席,任期一年,每個成員國都有平等的發言權。
2008年11月,由于美國引發的“金融海嘯”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之中,在歐洲人要求舉辦領導人峰會的壓力下,時任美國總統布什選擇了G20峰會,第一次召開峰會的G20儼然成為了拯救世界危機的“總指揮部”。僅僅幾個月之后,第二次在倫敦召開的G20峰會更是引起全世界的極大關注和期待。
可以說,正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歷史性地把G20峰會推向臺前。
G20峰會第一次采取“共同行動”
G20倫敦峰會前夕,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都在通過各種渠道傳達自己的訴求,而且發達經濟體內部引發出很大分歧,法國總統薩科齊曾威脅如果法、德提出的改革金融監管方案得不到滿足就要退出峰會。然而,倫敦峰會召開3個多小時之后,美英與法德之間在會前的緊張對立就峰回路轉,G20峰會在很多問題上取得了一致認識,并同意采用應對金融危機的六項“共同行動”。
其一,G20同意為IMF增資5000億美元,使其資金由原來的2500億美元增加到7500億美元,以提高其支持財政困難國家的能力。同時,還將增發IMF中2500億美元的特別提款權,讓所有成員國都有資格獲得,并向發展中國家傾斜。這將由此結束美國操縱IMF投票權的一家獨大局面。
其二,G20同意今后兩年為促進世界貿易融資2500億美元,其中包括世界銀行將于5月份推出的500億美元融資計劃。這對重振世界貿易和投資至關重要。G20各成員還同意迅速采取行動,致力于結束多哈回合談判,以達成一項宏大、平衡的世界貿易協議。
其三,G20同意共同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并重申去年11月份華盛頓峰會的承諾:即不設置任何新的投資或貿易壁壘,不采取任何新的出口限制措施,不實行任何違反世貿組織的出口刺激措施。并同意點名遣責違反自由貿易規則的國家和地區。
其四,G20同意改革世界金融監管系統,規范對沖基金,建立金融穩定委員會和全球金融中心的預警機制,完善評級機構的行為規則和監管制度。同時,G20還同意對金融機構高管的薪金收入設限,制止其短期高風險投機活動,要求監督范圍應覆蓋私人銀行及國有和半國有銀行。
其五,G20同意打擊避稅天堂,終止銀行的暗箱操作,向拒絕簽署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規章的避稅天堂實施制裁措施,并公布黑名單。
其六,G20同意在2010年底前共同投入5萬億美元,以刺激世界經濟的復蘇。會前美國提出各國經濟刺激計劃應達到GDP的2%的主張,盡管受到法、德等國的反對,但最終20國同意采取統一行動,增加財政支出以刺激經濟。
G20峰會究竟給世界帶來了什么?
G20峰會召開本身就已經是個奇跡。不管倫敦峰會提出了什么,或者承諾采取什么樣的行動,我們都不能指望一次會議就能改變整個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從G20華盛頓峰會坐而論道到倫敦峰會能夠采取“共同行動”,從這次峰會前的分歧公開甚至對抗到會議之后能達成一致共識,這本身對于處于經濟低迷的整個世界不能說不是一個震動。它固然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可以肯定它為人們提供了這個世界可能發生改變的某些風向或者期待。這是因為:
第一, 它為世界各國提升了抗擊全球金融危機的信心。人們之所以特別關心這一次峰會,是因為美式資本主義光輝不再,G8面對危機無力發號司令,全球金融危機還沒有見底,更不清楚這次峰會將如何收場?當會議結束時出人意外地達成了多項共識,這無疑給世界各國一致應對金融危機提振了信心,全球股市連續數日飄紅,已經驗證了這一點。
第二, 它為世界主要經濟體應對全球經濟、金融問題搭建了有效的平臺。在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之際,G20站到了最前沿。20國集團集中了世界上主要的經濟力量,這些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約占全世界的85%,人口則占到世界總人口的近2/3,盡管G20利益關系錯綜復雜,但能夠通過對話和相互妥協而達成某種一致,這無疑為日后解決全球重大問題提供了一個有效機制,甚至將比聯合國會議更有效率。從一定意義上說,G20峰會也將為實現世界和平、合作與和諧的目標提供了一個全球對話的基礎。
第三, 它為世界金融機構游戲規則的改變松動了一道閘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兩大世界金融機構,是二戰后工業化國家控制全球金融活動的產物。它的規則制定或改變,過去大都是由美國說了算。而這次G20同意為IMF增資,就標志著國際金融機構改革開始啟動。IMF向發展中國家增發特別提款權以及兩大金融機構按能力選擇領導人,至少傳遞了另一個信號,世界金融機構游戲規則的改變將會擴大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和參與權,將會從撬動的閘門縫隙中注入一道新的曙光。
在這次倫敦峰會中,中國的作用更加凸現,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胡錦濤主席在大會上的發言以及會前答記者問中提出的多項訴求,在這次會議最終成果中都有體現。G20峰會不同于G8峰會的根本之處,就在于發展中國家不僅擁有話語權,而且它們的發聲必須受到尊重。
當然,世界秩序的終結不是一天可以實現的,它將是一個漫長的、新舊勢力充滿爭斗的過程。比如,倫敦峰會前,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一致認為,這次美國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機,根子就在于美元霸權的國際貨幣體系,導致了全球經濟的長期失衡。我國中央銀行行長周小川會前提出了“超主權貨幣國際儲備貨幣”的主張,可以說這是改變世界舊秩序的一劑良方,因而得到很多國家的的贊同。但這次會議上沒有充分討論,這絕不僅僅因為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還不愿自動放棄美元霸權國際地位帶來的好處,同時,中國和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沒有找到如何避免美元資產由此改變遭受巨大損失的辦法。這有可能是一場長期的“貨幣戰爭”。
G20倫敦峰會已經落幕,一時掀起的波浪很快就會趨于平靜。不管這次會議的具體成果將受到何種評價,但它所寓含的價值,可以說既是舊秩序走向終結一種歷史性象征,也是新秩序走向開始的一種全球性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