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有為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向縱深方向發展,社會分工更加細致,市場競爭也更加激烈,全球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特征和新趨勢。把握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發展趨勢,搶抓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新機遇,對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和轉變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一、產業融合發展日益深入,部分制造企業向服務提供商轉型
在當前經濟發展中,伴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升級,現代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之間的融合發展日益深入。這種融合更多地表現為服務業向制造業的滲透,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直接作用于制造業的生產流程,很多企業依托制造業拓展生產性服務業,通過企業再造和并購重組等方式,從銷售產品發展成為提供服務和成套解決方案,部分制造企業實現了向服務提供商的轉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制造企業服務化”。典型模式主要有:
(一)依托制造業拓展生產性服務業
許多傳統的制造業企業依托制造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形成了新的業務增長點,通過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提升了企業的整體競爭力。服務業在許多跨國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利潤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典型的代表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 Appliances)。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通用電氣公司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備的品牌、技術、內容開發、全球化、人力資源、財務實力等關鍵能力,執行“重組”戰略,依托制造業積極發展商務金融、消費者金融、信息技術等利潤豐厚、發展前景廣闊的生產性服務業,極大地增強了市場競爭力。2002年以來,通用電氣公司逐漸退出了包括美國抵押貸款發起業務等營業收入約500億美元的業務,收購和發展了營業收入約800億美元的新業務。進行業務整合之后,通用電氣公司共擁有六個行業領先的業務集團:基礎設施、醫療、商務金融、NBC環球、工業和GE消費者金融,使企業的制造功能和服務功能融合為一體。2003年以來,服務業收入占通用電氣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超過了60%。通用電氣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多元化服務性公司,同時也是高質量、高科技工業和消費產品的提供者。在雷曼兄弟等投資銀行倒閉、通用汽車公司等大企業嚴重虧損的背景下,通用電氣在2008年仍然能夠取得180億美元左右的盈利,每股盈利仍保持在1.78到1.84美元左右。通用電氣公司金融服務業務在2008年實現盈利90億美元。從制造業到服務業的多樣化、相互融合的業務賦予了通用電氣巨大的戰略靈活性,通用電氣實現了高效成長。
(二)從銷售產品發展成為提供服務和成套解決方案
在當今社會,消費者更加注重產品的個性化以及產品使用的便利性,服務的附加價值增大。國際上一些大型的傳統制造企業積極發展各類與產品相關的服務業務,向服務業滲透和轉型,從銷售產品發展成為提供服務和成套解決方案,作業管理從制造領域延伸到了服務領域,服務業務成為新的增長點和利潤來源,為這些傳統制造企業贏得了競爭優勢。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是此領域的典型代表。
IBM公司于1911年創立于美國,傳統上是一家信息工業跨國公司,現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公司。20世紀90年代中期,IBM公司在硬件業務上陷入了困境。在此背景下,IBM成立了全球服務部,在前總裁郭士納的帶領下啟動從硬件向軟件和服務的戰略轉型。事實證明,IBM的轉型取得了成功,服務業務占公司總營業收入的比重超過了50%,IBM公司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信息技術服務企業。
進入新世紀后,面對商務環境的變化,IBM重新確立了以客戶為中心的導向,倡導“隨需應變”(e-business on demand)的轉型理念,進一步改變商業流程,外包其核心業務以外的功能部門,對全球服務部門進行機構調整,為客戶提供服務和成套解決方案,積極開展服務創新、全球整合轉型、服務產品化。為實現差異化和可持續發展,IBM對一些傳統業務進行了取舍與更新。2003年以來,IBM分流了很多日常性的業務,比如以17.5億美元的交易價格將全球PC業務出售給中國聯想集團,但在關鍵的高價值領域如咨詢、信息隨需應變、服務資產等方面加大了投資。同時,IBM還開展了新計算模式的研究,轉變了協作創新的方法,能夠為客戶提供集成了硬件、軟件、融資和服務的成套解決方案,使IBM從硬件到軟件和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強化了IBM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可以幫助客戶利用IT將其市場和成本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提升了IBM的市場競爭力。
由于IBM近年來成功實現了業務轉型,具有很強的抵御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能力。2008年,IBM的營業收入達到了1036億美元,這是IBM營業收入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創下歷史最好成績。該公司每股盈利高達8.93美元,預計2009年將在此水平上繼續提高到每股9.20美元。
(三)從制造企業轉型為服務提供商
伴隨著人力成本的逐漸上升和競爭環境的發展變化,制造過程的利潤空間已經很小,在此背景下,許多國際知名的大型制造業企業積極進行產業鏈重組,將制造業剝離出去,逐漸將企業的經營重心轉向諸如提供流程控制、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客戶管理、品牌維護、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從制造企業徹底轉型為服務提供商。此方面典型的代表是美國的耐克公司(Nike)。
耐克公司在生產上采取了虛擬化策略,所有產品都不由自己生產制造,而是外包給世界各地的生產廠家,耐克公司集中人才、物力、財力開展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和品牌維護。利用制造業務外包這種先進的生產組織方式,耐克公司實現了快速發展,同時也獲得了超額的利潤。一雙耐克鞋,生產者只能獲得幾個美分的收益,而憑借銷售、研發和品牌,耐克公司卻能獲得幾十甚至上百美元的利潤。
20世紀90年代以來,耐克公司加大了新產品研發和營銷的力度,積極擴張全球銷售網絡,同時大力發展非鞋類運動用品,如運動服及體育器材等,銷售額實現了持續增長。在2008年5月31日結束的2008財政年度里,耐克公司的營業收入為186億美元,同比增長14%;持續性經營利潤為19億美元,同比增長26%,成為行業的領跑者和創新者。
二、生產性服務業國際轉移加速,服務外包發展潛力巨大
近幾年,國際生產性服務業通過服務外包、業務離岸化、外商直接投資等方式向新興市場國家轉移的趨勢漸趨明顯。盡管制造業仍然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核心領域,但生產性服務業向我國的轉移明顯加快,生產性服務業正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新興重要領域。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對我國今后的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一是服務外包。服務外包可分為信息技術外包(Informati0n Technology Outsourcing,簡稱ITO)和業務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簡稱BPO)兩大類。服務外包既是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動因,也是生產性服務業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20世紀90年代,服務外包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和低增值型生產性服務業為主。進入新世紀以來,不僅勞動密集型和低增值型服務外包不斷擴展,而且知識型的服務外包增長很快。目前,服務外包已廣泛應用于IT服務、金融服務、設計、財務管理、會計服務、售后服務、人力資源管理、信用卡處理、呼叫中心、物流等多個領域。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服務外包發展迅猛,全球服務外包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據全球權威的IT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高德納咨詢公司(Gartner)統計,2004年全球服務外包業務總額為3040億美元,2005年為3344億美元,2006年達到3980億美元,2007年為4736億美元。服務外包的增長速度不斷提升,2005~2007年平均增速約為20%。服務外包的發展潛力巨大。
二是跨國公司業務離岸化。生產的國際化帶動了服務的國際化,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非核心的生產性服務業務轉移到成本相對低廉、投資環境較好的國家和地區。離岸化的業務不僅為跨國公司自身提供服務,而且可以直接向東道國和第三國公司提供服務。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我國國內競爭環境的變化,跨國公司開始對我國進行大規模系統化投資。一方面表現在跨國公司從單產品、單環節的生產和加工,開始向上、下游產品及相關產業延伸,另一方面還表現在跨國公司不僅把生產加工基地設在我國,研究與開發、采購、營銷、培訓、售后服務等各個運營環節也開始在我國建立。近年來,已有通用電氣、大眾汽車、IBM、微軟、杜邦、拜耳、愛立信、摩托羅拉、郎訊、惠普等一大批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了研發中心。據商務部外資司的統計,截至2007年底,跨國公司在我國共設立了研發機構1160家。2002年以來,一些跨國公司將亞太地區總部從日本東京、中國香港等城市轉移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其中很多為全球500強企業。
三是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一些與跨國公司有戰略合作關系的生產性服務企業,如物流、咨詢、信息服務、設計、財務管理等領域的企業,為了給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國家開展業務提供配套服務而將服務業進行國際轉移,或者是服務企業為了開拓東道國市場和開展國際服務貿易而進行服務業國際轉移。20世紀80年代以來,跨國投資逐漸成為服務業國際競爭的一種重要形式,服務業的跨國直接投資在全球跨國投資總額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1990年,服務業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超過了第一、第二產業之和,在跨國投資總額中所占比重達到了50.1%。20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在投資總額中一直占據一半以上的份額。近幾年服務業跨國投資繼續增長,2005年以來服務業跨國投資在投資總額中所占比重達到了2/3。
三、創新商業模式,發展新興業態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科技與服務業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在科技進步和組織創新的推動下,全球生產性服務企業根據商業環境的變化不斷創新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和經營業態,開拓新的市場空間。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技術進步與創新也是整個產業鏈技術進步與創新的源泉,推動了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
(一)加強商業模式創新
商業模式創新是指企業在供應鏈、運營、銷售渠道、服務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開展的創新。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歷程表明,一次重大技術創新往往能夠激發出大量全新的商業模式。成功的商業模式往往具有三大特點:新穎性、獨特性和不易模仿性。為提高市場競爭力,生產性服務企業不斷創新商業模式,進行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IBM公司發布的《2008年全球CEO》調查報告指出:40多個國家的1130位CEO中,80%都認為巨大的變革正在迫近,幾乎所有的CEO都在調整企業商業模式,2/3的CEO正在實施大規模的創新,以便能抓住全球整合的商機。
新興企業是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力量,少數企業通過“快魚吃慢魚”方式實現了快速發展。在一些信息技術行業中,一旦某家企業的商業模式取得成功,就會導致強烈的“馬太效應”,甚至出現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贏者通吃”的局面。當然,商業模式也有生命周期和環境適應性,任何商業模式都不是永恒的。
(二)發展新興業態
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服務業與新技術相融合而產生的一些新興服務業態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一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產生了一些市場潛力大的新興服務業態,如軟件外包、互聯網信息服務、通信增值服務、動漫等;二是隨著產業鏈重組和專業化分工的不斷深化,以科技和管理為支撐的一些生產性服務業獨立出來,實現了快速發展,如研發服務、工業設計、市場調查、工程咨詢、管理咨詢等;三是新技術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在一起,促進了電子商務、現代物流、遠程教育、網上銀行等新興服務業態的發展。新興服務業態已經成為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新動力。
四、積極進行組織創新,集群化發展特征明顯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產性服務企業積極進行組織創新,集群化發展特征明顯。生產性服務企業不僅在制造業產業集群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而且自身也依托集群化發展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一)生產性服務業引領和支撐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
生產性服務業是制造業產業集群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反過來也推動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這主要體現在:第一,很多制造業產業集群是依托專業批發市場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起來的。例如,浙江溫州以社會化分工、專業化協作、發展專業批發市場為基礎,形成了以皮鞋、服裝、低壓電器、打火機等為主導產品的多個中小產業集群,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第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制造業產業集群的運營效率。研發、采購、生產、運營、銷售、配送、售后服務等是制造業鏈條上的不同環節,產業鏈條的運轉更多依靠生產性服務業,服務業的效率對制造業產業集群的運營效率影響很大。第三,服務體系支撐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壯大。如果服務支撐體系對制造業的支持是綜合的、配套的、快速反應的體系,能有效滿足制造業的服務需求,那么,制造業產業集群就會取得市場競爭優勢。反之,就會降低制造業產業集群的運營效率,制約產業集群的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在提升制造業產業集群競爭力方面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二)產業集群是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行之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
很多生產性服務業,如信息技術、金融、物流、科研服務等,產業自身的特點和規模決定了企業在一定區域內的聚集具有集群的競爭優勢。當產業集群形成規模和特色時,會形成生產性服務業集群的品牌效應,獲得更高的市場認同,提高區域競爭優勢。美國的硅谷是世界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的典范。邁克爾·波特教授通過對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等10個工業化國家的考察,認為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集中表現在這個國家內以集群形態出現的產業上。引導生產性服務業的集群化發展,增強生產性服務業的集群競爭力,是國際上提升地區產業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三)依托產業集群深化區域經濟合作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縮小了各國與各區域之間的距離,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流動并實現優化配置,世界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區域競爭由總量提升轉向依托產業集群、優化質量的競爭,區域經濟由注重城市單體的發展轉向注重整體競爭力的提高,深化區域經濟合作是各國、各地區避免邊緣化的重要措施。區域經濟合作的重點是依托產業集群,提高產品配套和產品創新能力,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在城市群之間形成分工合理、競爭有序的產業布局,增強產業發展的后勁和活力。▲
參考文獻:
[1]胡漢輝、邢華:《產業融合理論以及對中國發展信息產業的啟示》,《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第2期。
[2]霍景東、夏杰長:《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分化、互動與融合的實證分析》,《經濟研究參考》2007年第41期。
[3]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
[4]藍慶新:《世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特點及趨勢》,《經濟研究參考》2008年第2期。
[5]劉世錦等:《傳統與現代之間——增長模式轉型與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選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6]楊益:《主動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中國經貿導刊》2008年第3期。
[7]IBM公司、通用電氣公司2007年年報;耐克公司2008財政年度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