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新
隨著WTO貿易救濟規則的確立和各成員方貿易救濟立法的完善,貿易救濟權的行使已被納入到嚴格法治化的軌道。WTO規則既允許成員方對本國產業實行合理與適度的保護,同時又要防止濫用該權力而導致的貿易保護主義。因此,研究和探討WTO貿易救濟權的行使與規制問題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WTO貿易救濟權的概念和特點
WTO貿易救濟權是指國內產業受到或即將受到國際貿易損害時,進口國政府的貿易救濟主管當局(以下簡稱主管當局)行使的對此種已發生或即將發生的損害采取補救或預防措施的權力。根據各國立法與實踐,貿易救濟的職責均由政府機構承擔。如美國負責貿易救濟的機構主要是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TIC)。我國的貿易救濟工作主要由商務部負責,但涉及農產品的國內產業損害調查,由商務部會同農業部進行。
貿易救濟權具有以下特點:
1.貿易救濟權屬于行政權的范疇,由政府機構來行使。政府機構之所以成為貿易救濟的提供者,是由貿易救濟自身的特殊性所決定的。這是因為國際貿易對國內產業的損害,在本質上是市場失靈的一種表現,政府在糾正市場失靈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2.貿易救濟權行使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從WTO成員貿易救濟的立法和實踐來看,國內產業利益與公共利益是一致的。貿易救濟權的行使,既是對國內產業利益的保護,也有助于增進公共利益。
3.貿易救濟措施是貿易救濟權的行使結果。貿易救濟措施實施目的是為了彌補進口產品因傾銷、補貼和過激增長等原因對其國內(地區)產業造成損害所帶來的損失,有效維護國內相關產業的安全,是通過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以及數量限制的方式實現的。
4.貿易救濟權的行使要受到法律規制。貿易救濟權是在WTO追求貿易自由化和公平貿易的前提下才被允許使用,并不允許被恣意濫用。因而,在實踐中,就必須加強對調查發起、補償與報復以及規避貿易救濟等行為的法律規制。
二、WTO貿易救濟權的行使
從主管當局發起貿易救濟調查開始到貿易救濟措施終止,為貿易救濟權的行使過程。該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一) 調查的發起
調查的發起是指主管當局根據申請人的申請或自行決定立案調查的程序性行動。這是貿易救濟權行使的前提。因為一旦調查不能發起,主管當局就不能采取任何貿易救濟措施。在大多數情況下,貿易救濟調查都根據申請人的書面申請而發起。申請人要求主管當局發起調查,必須具備相應的主體資格,即申請人應當具備相應的身份、產業和國籍等要素條件。如在我國新聞紙反傾銷案中,申請人為代表國內新聞紙產業的吉林造紙(集團)有限公司等九大國內新聞紙廠家。此外申請人還負有舉證責任,其所舉證據包括:傾銷的事實、損害的表現以及傾銷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二) 調查的實施
調查發起后,主管當局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方式開展調查活動。調查的目的主要是收集和核實有關的證據,以確定外來損害行為、損害以及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成立。貿易救濟調查,主管當局可以采取包括問卷、抽樣、聽證、實地核查等方式在內的各種適當方式進行。必要時,經有關國家或地區同意,還可以派員赴有關國家或地區進行調查。如在新聞紙反傾銷案中,我國的主管當局先后兩次向國內相關生產企業發放了調查問卷;舉行調查聽證會;趕往吉林造紙(集團)有限公司、石硯造紙廠、宜賓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鴨綠江造紙廠進行了實地調查、核實;還應韓國韓松紙業有限公司的邀請,對其進行了實地核查。
(三) 救濟措施的實施和復審
貿易救濟措施只能在防止或補救國內產業損害所必需的時間和限度內實施。在WTO體制下,各成員方實施貿易救濟措施的期限都不得超過WTO相關協定所規定的期限。在實施一定期限或期限屆滿時,主管當局應當進行行政復審。如在貿易救濟措施實施期限屆滿前,主管當局如經中期復審認為繼續實施貿易救濟措施的必要性已不存在,可以提前終止貿易救濟措施的實施。期限屆滿經審查確定貿易救濟措施仍有繼續實施的必要,主管當局可按規定將實施的期限適當延長。如,2004年6月30日,我國的反傾銷主管當局在對新聞紙反傾銷案的期終復審中,認為進口新聞紙對國內產業損害仍然存在,決定對原產于加拿大、韓國、美國的新聞紙仍然繼續征收反傾銷稅,實施期限為5年。
三、WTO貿易救濟權的法律規制
(一)對調查發起行為的法律規制
對貿易救濟權的法律規制,首先應當規范調查的發起行為。貿易救濟調查的發起,有申請人申請發起、調查當局自行發起兩種方式。在WTO體制下,這些發起方式都已經受到WTO貿易救濟規則和各成員方立法的嚴格控制。
1.對申請人申請發起調查的規制
(1)提出申請的主體資格
并非任何人都有資格申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相關規則對申請主體資格是有限制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貿易救濟對國際貿易的扭曲。在有關反傾銷或反補貼的調查申請中,WTO規則對申請人的資格作了具體的規定,即:申請只能由國內產業代表提出。如果申請得到其總產量占國內產業中表示支持同類產品總產量的50%以上的國內生產者的支持,則該申請應被視為“由國內產業或代表國內產業提出”。但如果表示支持申請的國內生產者的產量不足國內產業生產的同類產品總產量的25%,則不得發起調查。如在冷軋硅鋼片反傾銷案中,雖然申請人、國內產業代表僅武鋼一家,但由于武鋼是當時國內惟一生產冷軋硅鋼片的企業,所以可以代表國內產業提起反傾銷調查申請。
(2)主管當局對申請的審查
申請人申請發起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時,主管當局必須對證據資料進行嚴格審查,并對有無“足夠證據”支持發起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作出判斷。只有在主管當局確信有“足夠證據”證明存在傾銷(或補貼)或損害的情況下,主管當局才能決定發起調查。反之則應對申請予以拒絕,且調查應迅速終止。
2.調查當局自行發起調查的法律規制
貿易救濟主管當局基于其所承擔的消除外來貿易損害行為對國內產業的保護責任,在沒有收到貿易救濟調查申請的情況下,也有權自行決定發起貿易救濟調查。但相關法律對主管當局自行發起調查是有嚴格限制的,即只有在無申請人書面申請且掌握了相對人的充分證據的“特殊情況”下才能自行決定發起相關調查,而在通常情況下,并不能自行決定發起調查。在實踐中主管當局自行決定發起的情況是十分少見的。
(二)對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的征收數額的規制
反傾銷(補貼)稅的征收數額應低于或等于傾銷(補貼)幅度,這是維護貿易公平的需要。如在冷軋硅鋼片反傾銷案中,我國的主管當局認定原產于俄羅斯的冷軋硅鋼片存在傾銷。傾銷幅度為11%~73%,對我國國內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并且該損害與進口產品的傾銷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終裁決定對俄羅斯進口冷軋硅鋼片征收6%~62%的反傾銷稅。同時,WTO規則和各成員方法律對臨界傾銷幅度都作了規定,即出口價格低于正常價值的差額,如果不大于按出口價格的百分比表示的2%,則可以忽略不計。這也是進口國政府是否決定采取反傾銷措施的重要指標界限。但是,低于3%的若干國家(地區)的總進口量超過同類產品總進口量7%的除外,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實施累積評估。
(三)對貿易救濟措施的補償與報復的規制
在WTO體制下,針對不公平競爭的傾銷或補貼進口產品采取反傾銷或反補貼措施時,采取措施的進口成員方無須承擔補償的義務,其產品被采取反傾銷或反補貼措施的出口成員方也不得單方面進行報復。但進口成員方對進口產品實施保障措施,常常涉及到補償和報復問題。GATT1994第19條和WTO《保障措施協議》規定,實施保障措施的進口成員方,應努力維持它與可能受到該措施影響的出口成員方之間的減讓平衡。為此,實施保障措施的進口成員方應向受該措施影響的出口成員方提供相應的補償,否則,受影響的出口成員方有權實施相應的報復。為了防止無補償的保障措施和針對保障措施采取的報復措施給國際貿易造成扭曲,WTO為保障措施項下的補償和報復確立了一套較為完備的法律規則。由于這些規則的存在,保障措施項下的補償和報復受到了嚴格的法律規制。
1.關于補償的規制
按照《保障措施協議》的規定,進口成員方對某種產品采取保障措施,除了必須符合相關的實體要件和程序要件之外,還須滿足受到該措施影響的出口成員方的補償要求。保障措施項下的補償,是指對某種產品采取保障措施的進口成員方,對受該措施影響的出口成員方承諾另行減讓,以消除保障措施對出口成員方的貿易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可見,這種補償既不是金錢的支付或實物的交割,也不是對具體的出口商的賠償,而是由采取保障措施的進口成員方對受該措施影響的出口成員方的其他產品給予新的減讓,從而在總體上維持采取保障措施的進口成員方和受該措施影響的出口成員方之間減讓的平衡。
2.關于報復的規制
采取保障措施的進口成員方和受該措施影響的出口成員方不能就補償問題達成協議時,受影響的出口成員方有權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期限內對實施保障措施的進口成員方的貿易中止實施實質相當的減讓以作為報復。按照《保障措施協定》的規定,受保障措施影響的出口成員方實施報復必須遵守以下規制:(1)必須經過事先磋商的程序;(2)嚴格遵守實施報復的時間要求;(3)只能實施貨物貿易理事會未予否決的報復;(4)報復不得超過與保障措施的影響實質相當的程度;(5)對符合條件的保障措施在寬限期內不得實施報復。
從具體實踐來看,受保障措施影響的一些出口成員方為了向采取保障措施的進口成員方施加壓力,雖然在保障措施實施后便立即宣布了報復措施并提出了報復的清單,但這些出口成員方為了防止其報復行動被WTO爭端解決機制認定為違反報復的規制,通常也會等到WTO爭端解決機構裁定該保障措施違背WTO規則或者在3年寬限期屆滿后才正式實施報復。
(四)對規避貿易救濟行為的規制
在貿易救濟權的行使過程中,還可能產生出口商規避貿易救濟措施的問題。為了確保貿易救濟權的正常行使和強化貿易救濟措施的效果,有關國家和地區已開始重視運用法律手段對規避行為進行規制。規避貿易救濟行為最初主要表現為轉運零部件,但近年來,隨著有關國家和地區反規避措施的加強,出口商們又創造出了一些新的規避手段。實踐中常見的規避貿易救濟的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1)進口國組裝產品;(2)第三國組裝或加工產品;(3)輕微改變產品;(4)后來改進產品。出口商采取這些做法,便可達到規避進口國貿易救濟的目的。
目前,規制規避行為的反規避規則主要見之于有關國家和地區的國內立法,國際統一反規避規則尚未形成。從歐美反規避規則來看,反規避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出口商的哪些行為可以被視為規避貿易救濟行為,或者規避貿易救濟行為應當具備哪些構成要件。只有法律對該問題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主管當局認定規避行為和采取反規避措施才有章可循,否則,反規避的具體運作必將陷入困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