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竑
國際金融危機已波及到我國實體經濟,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投資、出口和消費這三駕馬車受到沖擊,特別是在珠三角地區,大量的外向型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以及大學生就業難等問題凸現。
然而,金融危機對江蘇等地企業的沖擊卻相對弱得多。在外貿企業集中的蘇南地區,雖然局部地區也出現了企業倒閉現象,但受沖擊尚不嚴重,昆山2008年倒閉的企業一共只有37家。長三角2008年的投資增幅和出口增幅分別達13.6%和17.7%,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0.6%。特別是蘇南地區經濟逆勢增長,常州市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176.3億美元,同比增長33.3%,南京一批從事服務外包的企業, 在金融危機爆發后還在大批招兵買馬,迎來發展機遇。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不同的情況呢?分析珠三角和蘇南地區的發展模式,可以找到答案。
一、發展現代服務業,承接服務外包業務是抗擊金融危機的有效手段
1.蘇南地區揚棄了“以工業為主”,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經過多年努力,相對降低工業的比重,由二、一、三的產業順序轉變到二、三、一。雖然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蘇南五市經濟發展速度有所回落,但在速度回落同時產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調整優化,現代服務業增速始終高于GDP增速,2008年預計增加值增長15%左右,服務業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角”,南京大力發展軟件外包業務,成為長三角地區繼上海之后全國第二個服務業比重超50%的城市。而珠三角除深圳市之外,則主要由加工貿易導引,多以服裝、玩具、家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盡管每年第三產業在珠三角仍處于上升之勢,但是這種勢頭落后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近年來的比重隨著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不升反降,在2002年服務業比重達到47%后,逐年下降,出現了背離的現象。
2.蘇南地區形成以高新技術為主導,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并舉的產業結構。大力推進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現代國際制造業基地,向研發設計和銷售兩端的“微笑曲線”延伸,突出引進核心高新技術,引進研發中心。由此又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現代服務業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進一步推動了以服務外包業為特征的產業結構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為主導,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并舉的產業結構。珠三角是我國最早的開放地區,勞動密集型、缺乏技術和品牌的“三來一補”企業多。這種經營摸式是成本導向的“游牧型經濟”,以追逐低廉的生產成本為特點。隨著經營成本提高和政策的調整,“搬遷”和“轉型”成了珠三角從事加工貿易企業的“關鍵詞”。在金融經濟危機的打擊下,不少企業倒閉也就不足為奇了。
3.蘇南地區抓住全球服務外包轉移的新機遇,努力從“世界工廠”邁向“世界辦公室”。沿滬寧線正在加緊建設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無錫太湖服務外包科技園、蘇州物流中心等10多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大力承接服務外包業務,南京、蘇州、無錫由此入列國務院批準的全國20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據統計,2008年,以蘇南五市為主的江蘇省軟件業銷售額達1200億元,同比增長44%;國際服務外包總協議金額約11.68億美元,同比增長169%。以南京為龍頭的蘇南國際外包服務產業帶已聚集了1100多家服務外包企業,執行離岸外包協議額占江蘇省的70%以上。蘇南地區大力承接服務外包,發展服務業,不僅為制造業發展提升了空間,也增強了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
二、承接服務外包業務應對金融危機的基理分析
受危機的影響,國際銀行界掀起了并購狂潮,使剛起步的國內服務外包企業,能與印度等國外起步較早的服務外包地區處于同一起跑線上。歐美跨國公司為了節省成本,更會把越來越多的不斷分離出來的非核心技術服務外包出去,甚至包括國外公司的某些服務業人才也會因企業倒閉而流向中國。這些都是我們發展外包的機會,也是我們化解危機、發展經濟的機遇。
1.服務外包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整體競爭力,抵御金融危機的沖擊基礎
服務外包是新型現代產業體系中最高層次中重要的一環,也是當前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國際服務業轉移的新形式,跨國公司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專注于核心業務的發展,把非核心業務剝離出來,交由更專業的和更低成本的第三方完成。2007年國際服務外包總值已經達到了1.2萬億美元,未來幾年還將以30-40%的速度增長。目前,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0%以上,主要發達國家達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國家也達到了43%的平均水平,服務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超過貨物貿易的增長速度,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表明,承接服務外包,發展現代服務貿易,能夠提高整體競爭力,有助于抗擊金融危機的沖擊。一個直觀的例子便是蘇南地區,2006年蘇南貨物與服務貿易出口占GDP比重為85%、69%,遠高于同期國內水平,在金融危機沖擊下,企業倒閉數量遠遠少于浙江和廣東。
2.發展服務外包是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經濟結構優、產業層次高的地區表現出了良好的抵御能力和發展后勁。抗擊金融危機,根本之舉就是要優化產業結構,轉變我國粗放型增長的外貿增長方式。一般來說,服務外包出口附加值高,對能源、土地等稀缺資源占用較少,基本不產生污染,可突破中國外貿發展的資源約束瓶頸,降低外貿發展的負面效應。同時,承接服務外包比傳統產業有著巨大的優勢,從增值幅度來看,相較于制造業2%至5%、最高不超過15%的增值幅度來說,服務外包的增值幅度高達100%;從收益來看,服務外包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來料加工制造業的20倍,能耗卻只有制造業的20%。承接以跨國公司為主的各類服務外包將成為我國吸收外資的新增長點,是經濟發展的“綠色引擎”。所以,發展服務外包,可以產生產業轉移效應、出口結構優化效應、突破貿易壁壘效應,從而有效化解金融危機。
3、發展服務外包是產業升級,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江蘇省企業抗金融風險能力強于浙江、廣東,就是因為其工業處于產業鏈的相對高端,是我國承接國際信息技術和軟件業外包的重要基地。在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過程中,發包方對承包方的技術水平有較高要求,只有那些達到一定的技術和管理水平的企業才能爭取到外包業務。同時,承接國際外包業務的企業通過頻繁的外部聯系可以快速獲取有利的信息和知識,并可通過“干中學”掌握發包方的一些新技術。通過承接服務外包,推動新技術的擴散與應用,還可以加快傳統產業價值鏈的上下游攀升:一是向上游技術與資本密集環節攀升,主要開展研發活動和核心零部件生產;二是向下游銷售與品牌服務環節攀升,主要是擴展市場渠道建設和品牌建設,活動,包括創立國際品牌。可以說,國際外包正在成為繼傳統的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和許可證等途徑之后的又一新的技術擴散路徑。因此,在發達國家的發包企業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通過積極承接國際外包可能更能夠迫使企業改進技術。提高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更能夠實實在在地提高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從而有助于產業水平的提升,從而提高抗風險的能力。
4、發展服務外包是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途徑,有利于促進內需,化解危機
化解金融危機,需擴大內需,增加就業率。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東部沿海地區出口導向型企業大量關閉,導致2000多萬農民工提早返鄉、流動就業或失業。加上今年將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各級各類學校畢業生人數近1800萬,“大學生就業難”成了社會的焦點。承接服務外包無疑是解決問題的出路之一,服務外包產業可以涉及到很多行業,業務范圍非常廣,從低端的軟件測試、人力資源代辦代理,到中端的財務處理,客戶服務,再到高端的軟件研發、項目管理,無所不包。這一特性使得服務外包的職業覆蓋面廣,提供職業機會多,吸納就業能力強。很多的離岸外包項目,本質上就是勞動力出口。以呼叫中心為例,員工規模上千的服務外包企業在大連就有許多家,印度甚至出現員工上萬的。事實上,服務外包所提供的就業規模不亞于當年的制造業向中國轉移所創造的機會。這對于我國充分利用巨大的勞動力資源也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三、積極發展國際服務外包產業,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建議
我國政府積極引導和鼓勵服務外包,具備了發展服務外包的政策基礎。出現了一批服務外包搞得較成功的城市和企業,摸索了一些成功經驗。隨著“千百十”工程的推進,對服務外包也逐步重視。但是,中國大多數外包服務企業仍然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從事低層次的編碼和測試工作。提升中國服務外包企業的能力,發展中高端業務就是當務之急。具體來講,還應在以下方面進行努力:
第一,政府部門應高度認識服務外包產業重要性。目前,國際服務外包貿易作為一種新型的現代服務貿易形式,社會各界對其產業特征普遍還不夠了解;此外,由于目前服務外包貿易在貿易總量中所占比重較低,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很小,因此政府各部門對其發展的重要性尚認識不足。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尚未充分認識到這個產業的價值,甚至連這個產業的概念都搞不清楚。所以重點工作之一就是要讓各級政府理解到服務外包可以提倡一種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模式和能夠解決大量就業的意義,并且能夠主動運作這一產業。
第二,實施大公司戰略,政府幫助企業開拓海外市場。中國的服務外包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偏小的問題,發展和壯大骨干企業,是服務外包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基礎,也是開拓國際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印度前20家軟件企業年出口占該國軟件服務年出口總額的42%,平均每家企業年出口1.66億美元;中國前20家軟件企業年出口只占全國的13%,每家企業年均出口475萬美元。相比企業規模,中國平均每家軟件企業每年業務收入不到60萬美元,而印度是218萬美元。因此,政府應當積極推進外包企業資源重組,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促進軟件外包出口基地的建設。此外,為了擴展企業的外部市場,政府還應當像鼓勵貨物貿易出口一樣積極扶持外包企業的出口。
第三,改善服務外包人才的培養方式。目前中國的外包人才呈現出結構性的失衡狀態,許多從業人員不適合服務外包的要求,大中專畢業生的外語能力和基本商務技能普遍較低。印度和愛爾蘭的服務外包發展的不錯的主要原因就是擁有大量懂英語、計算機、金融的專業人才。中國的人力資源在這些綜合素質上面還是差距不小,從而直接導致了中國離岸服務外包中BPO的比例極少,而現在又是BPO發展超過ITO的階段。中國眾多高校、培訓機構需要針對服務外包行業的特點培養英語、計算機、金融的初級復合人才。同時從跨國企業引進熟悉服務外包的專業人才,來直接對接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
參考文獻:
[1]吳先滿等.蘇南經濟發展國際比較無錫日報2008-10-10.
[2]張明志,國際外包對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影響的機理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08年1期42-47.
[3]楊青 等服務外包競爭力分析及政策選擇宏觀經濟管理2008年 6期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