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錦懷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是舉世聞名的童話作家,他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等童話故事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廣為傳播。那么,誰是最早向中國讀者介紹安徒生的人呢?
中國學界一般認為是周作人。比如,李紅葉稱:“中國最早介紹安徒生的是周作人。”(《安徒生童話的中國闡釋》,中國和平出版社,2005年,P13)韓進稱:“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中國兒童文學的啟蒙家周作人,同時也是中國介紹與研究安徒生童話的第一人。”(《安徒生童話在中國的百年版本之旅》,中華讀書報2005年3月23日)王蕾也說:“中國學界一般認為,最早向讀者介紹安徒生的中國人是周作人。”(《安徒生童話的翻譯與中國現代兒童觀的建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年第5期,P27)
不過,落實到細節之處,學者們的論述就出現差異了。李紅葉在其書中寫道:“1912年,周作人撰有《童話略論》,1913年,該文發表在《教育部編纂處月刊》上。…一這是中國最早論及安徒生的文字。”韓進認為:“早在1908年,周作人在《域外小說集》第2卷末刊出的域外小說集以后譯文的目次中,就預告要翻譯‘丹麥安兌爾然(今譯安徒生)的作品。”王蕾則說:“1909年7月,魯迅與周作人的《域外小說集第二集》中曾預告第三集中將收錄‘安兌爾然的《寥無聲繪》。這是安徒生的名字首次在中國出現。”
三位論者,三種說法。不過,韓進與王蕾所論有異,但二人均認為周作人是在《域外小說集》第二集的預告中首次提到安徒生及其童話作品的,其時間遠在李紅葉所說的1913年之前。設若為真,李紅葉之論首先被排除。
韓進認為“《域外小說集》第2卷”在“1908年”出版,王蕾認為是"1909年7月”。兩種說法中必有一種錯誤。這一點很容易查證。魯迅在《(域外小說集)新版序》中寫道:“在一九。九年的二月,印出第一冊,到六月間,又印出了第二冊。”(嚴家炎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2卷1917-1927》,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P202)魯迅用的是農歷(陰歷),將之轉為公歷,可知《域外小說集》第一集的出版時間為1909年3月,第二集的出版時間為1909年7月。這兩個時間在張菊香、張鐵榮合編的《周作人年譜(1885-1967)》里精確到了“日”,即1909年3月“2日(陰歷二月十一日)”與1909年7月“27日(陰歷六月十一日)”(《周作人年譜(1885-1967)》,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P79、81)。
王蕾所論也有錯誤之處。她認為《域外小說集》第二集卷末預告《域外小說集》第三集中將收錄“‘安兌爾然的《寥無聲繪》”。而張菊香、張鐵榮在轉錄《域外小說集》第二集卷末刊登出的預告時則寫道:“丹麥安兌然(通譯為安徒生):《和美洛斯垅上之華》”(《周作人年譜(1885-1967)》,P82)。劉運峰編的《魯迅全集補遺》之“《域外小說集》(第二冊)以后譯文及新書豫告”中也寫道:“丹麥安兌然和美洛斯垅上之華。”(《魯迅全集補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P460)兩相印證,可知《域外小說集》第二集卷末預告中并非將原作者名Andenen譯為“安兌爾然”,而是譯為“安兌然”;同時也未提到譯名為《寥無聲繪》的這篇安徒生作品,而是《和美洛斯》與《垅上之華》。
不過,在劉運峰編《魯迅全集補遺》之“《域外小說集》(第一冊)以后譯文及新書豫告”中查到如下文字:“丹麥安兌然寥天聲繪”(P459)。這里的“寥天聲繪”可能就是王蕾所提到的《寥無聲繪》之誤,而且編者在腳注中稱這份預告“原載1909年2月日本東京神田印刷所《域外小說集》(第一冊)書后”,將當時采用的農歷日期誤為公歷日期。
從目前的資料來看,沒有充分的證據指出《域外小說集》第一、第二兩集卷末的預告到底是魯迅還是周作人所撰,故而我們暫時只能認為,這兩種預告是魯迅與周作人共同擬定的文字。這樣一來,我們必須改口說:1909年3月,魯迅與周作人在其合譯的《域外小說集》第一集卷末預告中首次提到安徒生(當時譯為“安兌然”)及其作品《寥無聲繪》;同年7月,魯迅與周作人在其合譯的《域外小說集》第二集卷末預告中再次提到“安兌然”及其另外兩篇作品《和美洛斯》與《垅上之華》。
但是,能否據此就稱魯迅與周作人便是最早向中國讀者介紹安徒生之人呢?恐怕不可。其實,王蕾在其文中已經提及,但令人遺憾的是她視而不見,只是沿襲前人說法,未能對自己采用的史料加以考證,以至于無法得出新結論。
王蕾指出:“孫毓修在1909年《東方雜志》第6卷第1號‘文苑欄目發表《讀歐美名家小說札記》一文,評介安徒生的生平與作品。”查閱原刊,發現《東方雜志》(TheEastern Miscellany)第6卷第1期是在“宣統元年正月二十五日發行”的。查萬年歷,“宣統元年正月二十五日”是1909年2月15目。這個時間早于《域外小說集》第一集的出版時間:宣統元年陰歷二月十一日(1909年3月2日)。
《東方雜志》第6卷第1期的“文苑”上載有孫毓修的《讀歐美名家小說札記》一文。孫毓修開篇介紹的是《天方夜譚》,其后便開始介紹安徒生。其介紹文字如下:
安徒生Anderson者,丹麥人也,以說平話聞于時,著Fairy Ta]es,人人誦習,至今不廢。西人文言一致,故雖里巷之諧語,貓犬之眺號,無不可以著于竹帛。后人讀之,如親見其抵掌高談,而意為之移,此其所長也。當謂騷賦既興西京,作者乃有“七”體誦之,以為可以起廢疾疑,即說平話之濫觴也。古者言語文字差別殊少,枚叔所云僅以通俗,迄乎易世,故訓殊而音讀變,始視為高文曲冊矣。移風易俗莫善于此,故自古重之。當明之季,有柳敬亭者,以是名家稗官小說尤易動人,豈“七”之流風余韻興。安徒生研求此術,乃至讀書十年,而后成家。王公貴人,成禮聘之。而安徒生恒喜以恢諧之辭,強小兒而語之,使聞者不懈而幾于道。其感人之速,雖良教育者不能及也。方柳生之世,普及教育之制未聞,士大夫所以樂與之者,不過資其胡謅以為諧笑,蓋未得此事之正用也。柳生談笑而折寧南,其功賢于十萬師,云亭梅村既傳之矣。然游哈經哥平者莫不見安氏之銅象,學生朝夕過者,男子脫帽女子鞠躬為禮。而柳生之名不彰焉。吾不能不吊柳生之不遇也。(原文使用繁體字豎排,筆者據原文意思添加標點符號。)
孫毓修對安徒生的介紹很簡單,“以說平話聞于時,著Fairy Tales”就將其作家身份介紹完畢。他更注重對比安徒生與柳敬亭的不同際遇。二人都用“平話”進行創作,在各自所處的時代都是聲名遠揚,受到達官貴人的禮遇。但到了后世,柳敬亭之聲名不顯,而安徒生則成為丹麥的標志之一,其銅像立在首都“哈經哥平”(現通譯為“哥本哈根”),為世人所瞻仰。孫毓修簡要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認為柳敬亭所處的明末并未普及教育,故而其平話創作無法持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少年兒童;而安徒生創作的童話作品語言詼諧感人,極具教育意義,對少年兒童具有恒久的吸引力,故而其影響一直持續至今,深受人們的喜愛與敬重。
綜上所述孫毓修在其《讀歐美名家小說札記》一文中簡要介紹了安徒生,而這篇文章的發表時間是1909年2月15日,要早于魯迅與周作人合譯的《域外小說集》第一集的出版時間1909年3月2日。因此,孫毓修才是最早向中國讀者介紹安徒生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