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云
讀古訓正家風
近讀幾則古代名宦的家訓:
包公家訓:如后世子孫為宦有貪贓枉法者,不得放歸本家,死后也不得葬入大墓中……
鄭板橋臨終教子:滴自己汗,吃自己飯,自己事業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漢。
林則徐教子詩曰: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讀罷古訓,掩卷沉思,遙想這幾位古代名宦,當年都是忠直耿介且又有建樹的官宦名人。他們對子女管教甚嚴,奉公守法,家風純正,磊落坦蕩,威從廉來,在歷史上留下了好名聲。然而,我們回到現實中來,再對照一下當今報章披露的一些為官之家,由于家風不正,導致“后院起火”“禍起蕭墻”的結果,實在令人感慨萬端。
社會大家庭,家庭小社會。好的家風,熏陶出正直的家庭成員;壞的家風,則孵化出不齒于世的敗類。古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今人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作為人民公仆的領導者更應該懂得反腐倡廉,首先要治理好自己家庭的道理,教育好自己的親屬和子女,以平常人平常心看待一切,使自己家中永遠吹拂著良好的家風。唯有如此,“家庭腐敗”之風才能避免,否則“一室不治,何以治天下”?
善“順”益身心
□ 歐陽德祥
孔子說:“六十而耳順。”老夫過“耳順”已多年,深感善“順”乃老年生活之真諦。
眼順——看得慣。“萬物風中起,千情眼中生”。各種事甭管合不合自己胃口,要看得慣。多看生活中美好的、積極的一面。看人也多看別人的長處、好處。你眼里總是綠葉紅花,心中則會常刮宜人春風。
耳順——聽得進。“耳聽八方”,各種聲音入耳,多聽少說。對善良的勸告、提醒要聽得進。少聽別人的牢騷話、消極話、挑撥話、家長里短的話。即使聽了對你不友好的話,也不必較真兒,一笑置之可矣。
嘴順—說得好吃得下。說得好—逢人多說暖耳的話,關心、稱贊人的話,夸人兒孫的話。不說引起別人緊張的話、添堵的話。吃得下—即在生活上要善待自己,節儉不苛求。飲食上要隨意一些,不挑食,不暴飲暴食。
身順—順著過。“江無回頭浪,人無再少年”,被歲月揉搓得皺了的臉不再平展,被百味咀嚼得掉了的牙不再長起。要接納在年歲增長中生理機能變弱的現實,別去趕“抽、隆、染”的時髦,別去做“增大、延時”的傻事。老有所為,也要順著身體和體能來。
心順—想得開。萬事在心境,把心放松、放寬、放平、放低。與己與人與物與自然都別較勁,心安理得地享受已經得到的“小幸福”。
我們無法留住時光的腳步,但可以享受時光的美好;無法預知未來的生活,但可以享受現時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