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忠 宋 倩
教練問:“如果這個愛情和你的事業沖突了呢?”
亞萍回答得理直氣壯:“人不能像機器一樣,只會工作,不懂感情,家庭,愛情。人不可以沒有感情,這種感覺很奇怪。”
看到恩師那樣擔心,亞萍不由得安慰他,自己會以團隊為重,順其自然。可是張燮林深知:這個女娃一旦愛上,就像打球一樣,將全部真誠奉獻出來,他不禁祈禱那個會擾亂亞萍心緒的男生晚些出現。
可是誰也沒想到,那個男生竟然一直在她的身邊不遠處,蟄伏了七年。這個男主角就是林志剛。
一盒巧克力的蜜意初戀
鄧亞萍并沒有太多注意跟他同年進入國家隊的林志剛。她只聽說男隊新人的林志剛,有著非凡的技藝和過人的能力,她只知道那個廣東男孩說話有些咬文嚼字,白白的皮膚,娃娃臉,倒是有那么點福相。她最關注的倒是林志剛的打法。
有人調侃鄧亞萍說:“林志剛打起球來活脫脫一個男版鄧亞萍。”開始鄧亞萍沒在意,可是被說多了,不由得對林志剛留意起來。這個林志剛外表看起來斯斯文文,個性卻很執拗。生活井井有條,打球更是追求完美。1993年對鄧亞萍和林志剛來說,是有著特殊意義的一年。經過短短幾個月的合練,他們在四十二屆世乒賽上竟取得了混雙第三名的好成績。國家隊的隨隊醫生關大夫便琢磨了起來,兩人正好是混合雙打,若能更加密切的交往,豈不是對公對私都有好處?
于是她就在給鄧亞萍做按摩的時候,探了探鄧亞萍的口風:“亞萍,你跟林志剛配合得怎么樣?”
亞萍不知該怎么回答,稱贊吧,怕被察覺自己的小秘密,批評呢,又不知批評他什么,于是亞萍難得一回地支支吾吾起來:“挺好的……”關大夫一看就明白了,不由得加緊問:“我覺得你們可以進一步了解一下,志剛這人還是很不錯的,你說呢?”在多年共同的訓練生活中,他們早就有了莫名的好感,只是誰也不好說穿,有了關大夫的催化,兩人開始了青澀的初戀。亞萍火一樣的球風讓林志剛也斗志滿滿,業余時間兩個人也曾雙雙上街散步,談球藝、談想法、談未來……唱卡拉OK的時候,林志剛也會陪亞萍一起唱她最喜歡的《我的未來不是夢》……但因為二人都是國家隊的主力隊員,又配對混雙不久,礙于面子,不好向大家公布,于是出去散步的時候二人總借討論技術之名,隊友一起聚會的時候兩人也總會保持距離,表現得不在乎對方。
這年11月,鄧亞萍和林志剛代表國家隊一起出征在瑞典舉行的乒乓球公開賽。前往瑞典前,在去鎮江的大巴上,林志剛悄悄地塞給鄧亞萍一盒心形巧克力。那是一個紅色的包裝盒,上面有個金色的蝴蝶結。鄧亞萍抓著巧克力,心里緊張極了。她知道巧克力代表的含義,那是愛情。可是在林志剛的注視下,她想吃掉它,卻又舍不得。想珍藏起來,又怕林志剛覺得她矯情。她恍惚地把巧克力從左手遞到右手,又從右手遞到左手。如此反復多次,急得出了一身的汗。林志剛終于忍不住了,他拿過鄧亞萍手中的巧克力盒子,取出一塊剝去包裝的錫紙,再遞給她。鄧亞萍把巧克力小心地含進嘴里,那絲般的潤滑和纏綿從鄧亞萍的舌尖一直纏繞到她的心里,讓她恍惚了很久。平日在賽場上叱咤風云的鄧亞萍,現在面對心上人的示愛,卻顯得那么嬌羞和茫然,而林志剛看到亞萍沒有什么反應,也不敢多問一句話。
離開鎮江的前一天晚上,林志剛終于找到一個機會,和鄧亞萍單獨相見。林志剛喃喃地說:“我是第一次給女孩買巧克力,那個……不知道買的合不合你的口味。”鄧亞萍拿出那盒巧克力給林志剛看。林志剛見巧克力原封未動,心里很緊張,以為她要把巧克力還給他。鄧亞萍看他緊張得滿臉通紅,忍不住笑了:“這盒巧克力我想等到比賽結束再吃。咱們都努力,爭取拿金牌,到時用它給咱們慶功!”林志剛這才大舒一口氣,慶幸自己不是一廂情愿。
正是有愛情的保證,瑞典比賽場上鄧亞萍表現得尤其出色,她不僅輕松摘取了冠軍。林志剛也表現出色,他和劉國梁合作贏得了男雙冠軍。瑞典歸來后,鄧亞萍和林志剛的愛情在國家隊幾乎成了公開的秘密。這一年,鄧亞萍20歲,林志剛22歲。
好勝之心遭遇猶豫之情
這對國家隊的金童玉女的愛情讓他們在事業上也迎來了巔峰。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只要有乒乓球大賽,賽場上就會有鄧亞萍和林志剛的身影。林志剛的球也打得非常棒,由于動作非常優美灑脫,圈里人送他一個“馬騮剛”的美譽。
盡管如此,國家隊的領導還是決定把林志剛送回廣東隊。因為鄧亞萍在乒壇太重要了,她的作用是別人無法替代的。為了保護國寶級的鄧亞萍,領導只好對林志剛忍痛割愛。被打回廣東隊后,林志剛發奮努力,很快便重新回到國家隊中。然而再次歸來的林志剛已沒有了以往一線主力的位置,甚至一度還給參加奧運會等比賽的隊友們當起賽前陪練。他與鄧亞萍的戀情悄悄地轉入地下。而另一方面,鄧亞萍在那時接連拿下數個世界冠軍,一個黯然失色,一個榮耀光鮮,林志剛與鄧亞萍之間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這讓林志剛很失落,內心有一種強烈的落差,他擔心二人的愛情之路走不長久。鄧亞萍只覺得自己的感情不會改變,而且相信林志剛會支持自己奪冠,恰巧鄧亞萍在廣島亞運會上輸給了小山智麗,心情不太好,她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顧及男友,他們倆有了隔閡。
不久,林志剛代表廣東隊跟隨國家隊一起到美國比賽。沒想到林志剛在賽場上的優美灑脫竟然給他自己惹了禍。一位美籍華裔女球迷瘋狂地迷上了“馬騮剛”。只要有林志剛的比賽,女球迷就瘋狂地給林志剛吶喊助威,大喊“我愛你”,尖聲喊叫高出了所有人的聲音,坐在看臺上的隊友們還取笑林志剛在異國魅力四射……
比賽結束后,那位女球迷竟然執著地跟著林志剛。林志剛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隊友們不得不關上休息室的門,女球迷則佇立在門外,久久不肯離去。女球迷的事兒鄧亞萍也知道,有時兩個人在電話里說起來,鄧亞萍還為女球迷的癡迷所感動。可是接下來的事兒讓鄧亞萍和林志剛都有些哭笑不得。
林志剛回國后,繼續服役廣東隊,鄧亞萍仍在北京。女球迷竟然從美國飛到廣東找到廣東隊,要求見一見林志剛。林志剛本不想見她,可一想到人家大老遠地從美國跑來,有些于心不忍。他本來打算跟鄧亞萍一起見見女球迷,把事情說清楚,但此時的鄧亞萍在國家隊集訓,不在廣東,林志剛不愿意讓鄧亞萍浪費時間和精力,就自作主張,一個人見了那個女球迷。見面之后,面對女球迷的熱情,林志剛表示自己已經有交往多年的女友,并且打算結婚,只是為了免得球迷找亞萍麻煩,沒有透露她的名字。交談幾句就分手了,讓林志剛沒想到的是,女球迷的感情也因為跟林志剛的接觸更加升溫。女球迷不管林志剛有沒有女朋友,回美國后,接二連三地給他寫信,傾訴自己的思念和愛慕。林志剛回了一封信,強調自己已有了女朋友。可對方不理睬,兀自來信。林志剛出于禮貌,偶爾給女球迷回一封信。
可旁人并不知曉林志剛給女球迷信里的內容,女球迷頻繁的來信使大家猜測林志剛是否陷入另一段感情。其實林志剛也陷入了兩難境地。他不想傷害女球迷,堅信女球迷的狂熱會慢慢淡化,他本想告訴鄧亞萍,可猶豫了很久,覺得這個事情不該讓集訓的鄧亞萍平添煩惱。可正是這種猶豫,造成了兩人最大的誤解。
此事終于傳到鄧亞萍耳朵里,亞萍不信,打電話給林志剛:“你是不是跟她通信很久了?”“她是不是還去廣東找過你?”“你為什么這么久都不告訴我?”林志剛說:“我覺得這是小事,不值得告訴你!”亞萍非常生氣:“你知不知道兩個人在一起最主要的就是坦誠和理解,如果這樣都做不到的話,那還怎么相處……”而林志剛卻覺得亞萍小題大做。女球迷的熱情的確讓林志剛找到些許被人崇拜的感覺,與鄧亞萍在一起所承受的失落和壓抑在女球迷這里得到了補償。可是他不認為這能撼動二人多年的感情。亞萍的拗勁上來,讓林志剛一直壓抑的情感也爆發出來,兩個人大吵一架。異地戀的辛酸與思念,都變成了互相詰難。
此后,雖小有爭吵,但由于林志剛的開朗活潑,鄧亞萍的善解人意,他們心中并未產生隔閡。鄧亞萍常常是跟林志剛生完氣還會幫林志剛洗這洗那。可是在女球迷的問題上,矛盾卻越積越深,這件事竟然成為橫亙在他們中間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林志剛自始至終對那個華裔女孩兒沒有半點其他想法,可碰到心高氣傲的鄧亞萍,常常就轉化成了原則問題。于是,同樣追求完美的他們為了逃避矛盾竟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分手,一對戀人就這樣分道揚鑣……
她不想因和男朋友分手而影響中國隊的成績,于是訓練時跟機器人一樣:接發球,教練以每分鐘四十五個球的速度,連珠炮般發向球臺的兩角,必須拼命奔跑著一一接回;練扣殺,乒臺對面的教練兩邊喂球,力量大、速度快、落點刁,她就像影子般往返移動于一米半寬的球臺兩側。用大運動量找回自己的狀態……當鄧亞萍在亞特蘭大第二次奪得奧運會女單冠軍之后,終于情難自控,泣不成聲:“太難了,幾年之后我還能奪得這個冠軍,我付出的太多了!”
她付出了愛情,付出了超人的努力,獻出了火一樣的青春。而林志剛則選擇了更徹底的逃避。1998年,林志剛從廣東隊退役,直接奔赴法國,加入了法國著名的“飛躍俱樂部”。
重聚在世紀之交
鄧亞萍在諾丁漢交了很多朋友,每個人都說亞萍很棒。可是當她一個人回到居所的時候,亞萍只是個等待關愛的小女人。居所里沒有親人沒有朋友,甚至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找不到,她羨慕朋友們成雙成對的親昵,而在外越是熱鬧,回家后的孤寂就更像水一樣一點點滲透到鄧亞萍的骨髓里。
這時的鄧亞萍已經27歲了,自從幾年前與林志剛分手后,她雖有嘗試著找朋友,卻一直沒有涉足真正的情感。不是不想,而是認為:遇到那個人之后,其他人就只能是將就了。亞萍不喜歡將就。每到夜深人靜,一個人躺在床上,林志剛那帥氣的面容和陽光的笑容,無數次在她的腦海里盤旋。那些一同打球并肩作戰的美好日子,那盒大巴車上的巧克力,第一次牽手、第一次接吻、第一次寫情書、第一次以情侶的身份跟他的朋友聚會被稱作“林嫂”……
回過頭想想,如果不是那個美籍華裔女孩兒的出現,他們的愛情或許早已瓜熟蒂落了。亞萍也常常問自己:如果是現在的話,自己還會像以前那樣解決問題嗎?自己還會不管不顧地一味斥責對方不夠真誠嗎?也許從他的角度想,自己的做法是不是真的有些盲目沖動……每次想到這些,鄧亞萍都懊悔不已,自己當初太要強、太好勝,做法也太沖動、太不理智了!
盡管兩人多年一直沒有聯系,但鄧亞萍一直在默默地關注著林志剛,知道他這些年來一個人在法國打拼,依然孑然一身。就算再麻木的人,也能猜出林志剛的情誼,何況是鄧亞萍,她很想給他打電話,但女孩子的矜持讓她幾次拿起話筒又放了下來。
猶猶豫豫中,一年多過去了。2002年初,鄧亞萍再也忍不住思念的煎熬,撥通了他的電話,輕輕地問:“你還好嗎?”林志剛接到電話,先是覺得自己聽錯了,隨即興奮地幾乎要把電話扔出去,話語里有幾分緊張和激動:“我挺好的。你呢?現在好嗎?”百感交集的淚水從鄧亞萍的眼眶涌了出來,林志剛隱隱聽到了鄧亞萍的哽咽,內心五味雜陳……
這以后,兩人經常在電話里聊天。直到鄧亞萍在劍橋的學習情況穩定,林志剛和瑞典名將卡爾松合作,使飛躍隊兩度獲得法國乒超冠軍,兩人通話時,林志剛試探著對鄧亞萍說:“我想過來看你,行嗎?”鄧亞萍遲疑了一會兒,吐出三個字:“你來吧。”
英格蘭的北部,冬季也就進入了它的雨季,在淅瀝瀝的雨絲之中,一個草長鶯飛的春日也就不遠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