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俄羅斯、加拿大、德國記者 趙漢臣 陶短房 青木●本報特約記者 鄭潤宇
俄羅斯9日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了冷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的閱兵,俄羅斯人視之為“提振民族精神的全國性儀式”,而西方則反感地用“蘇聯式閱兵”對其定性,并質疑莫斯科“以武力膨脹替代發展”。與閱兵式上展出的先進武器相比,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的激烈警告令西方更受觸動:任何入侵者都將受到應有的回擊。就在閱兵前,北約拉了大批前蘇聯共和國在格魯吉亞舉行軍演,俄羅斯則驅逐了北約外交官。5月7日是梅德韋杰夫就任總統一周年,西方曾對普京離任后的俄羅斯抱有幻想,《莫斯科時報》以美國在東歐部署導彈防御系統為例說,梅德韋杰夫一年來對西方“一寸都沒有后退”。梅德韋杰夫9日的尖銳話語似乎表明這種對抗還將繼續。
紅場彌漫著國家認同
5月9日是俄羅斯為紀念打敗納粹德國而設的衛國戰爭勝利日,1941-1945年間蘇聯犧牲了2700萬人。俄羅斯《晨報》說,“俄羅斯人含著眼淚慶祝節日”。
近一小時的閱兵上午10時開始。美聯社說,“一排排的導彈和坦克隆隆駛過莫斯科紅場,數十架戰斗機從頭頂飛過,這是后蘇聯時代俄羅斯最大規模的一次軍事實力展示”。報道說,“總統梅德韋杰夫嚴厲警告,俄羅斯準備好應對任何挑戰,并稱其軍隊已經受住了實戰檢驗———顯然是指與格魯吉亞的戰爭”。“梅德韋杰夫和普京從列寧墓前的臺上注視著閱兵式,列寧墓被用俄羅斯的三色國旗遮蔽,顯然是為了回避與蘇聯過去比較”。報道還說,閱兵式展出了大約9000名正步走的軍人和超過100輛戰車,包括新的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首次展出了尖端的S-400防空導彈,俄官員稱其作戰性能無與倫比。參加閱兵式的還有69架戰斗機和直升機,是去年的兩倍。梅德韋杰夫在閱兵式后對老兵們說:“我想,紅場閱兵會令每個人為我們國家自豪。”
9日的閱兵遍及俄全國。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公布的民調顯示,70%的俄羅斯人支持恢復勝利日在紅場閱兵。《蘇格蘭人報》說,載有巨大的白楊-M核導彈和最新的“凱旋”S-400防空導彈的卡車穿過紅場,引起官員、老兵、軍官和普通人群陣陣驚嘆。閱兵式上,《環球時報》記者強烈感受到了紅場的凝重氣氛,很多年輕人和小孩拿著康乃馨在閱兵結束后走到滿身勛章的老戰士面前送給他們,和他們握手、合影,紅場彌漫著強烈的國家認同。
《阿拉伯新聞報》10日說,盡管俄羅斯的遼闊疆土和極端氣候擊敗了希特勒和此前100多年前的拿破侖,但對入侵的恐懼仍切實存在。文章稱,莫斯科仍對其無力阻止北約迫使塞爾維亞在科索沃問題上屈服一事感到刺痛。昨天莫斯科閱兵式用意就是展示其實力后盾。
西方緊盯俄實力與弱點
法新社題為“俄羅斯通過蘇聯式的閱兵式展示軍力”的文章稱,紅場閱兵“是俄羅斯在與北約關系再度緊張之際恢復蘇聯傳統的最新之舉”。法國諾曼底電臺的報道說,從列寧墓前隆隆駛過的裝甲軍車,讓人感覺到俄羅斯武裝力量的嶄新雄心,而不遠的黑海之濱,北約卻在前蘇聯的格魯吉亞領土上展開大規模軍事演習,這顯然不會讓檢閱者感到舒心。報道稱,盡管數以千計的受閱士兵步伐整齊,“烏拉”聲響徹云霄,盡管隊伍中不乏S-400防空導彈這樣的尖端武器,但由于油價下跌和金融風暴的侵襲,俄羅斯軍費拮據依舊,甚至無法按原計劃給閱兵軍人更換新軍服。
法國歐洲新聞電視臺稱,慶祝戰勝納粹64周年的紅場閱兵與其說是對歷史的緬懷,不如說是對現實的反應。報道稱,經歷過蘇聯解體后漫長失落的俄羅斯人急欲通過盛大閱兵表現民族自豪感的恢復,并提醒昔日的對手“我們回來了”,這從梅德韋杰夫總統的講話中體現得十分明顯。報道稱,顯然俄羅斯對北約不斷東擴以及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相繼西附十分不滿,前不久發生的格魯吉亞未遂兵變,更讓這種不滿和對立暴露無遺,這也賦予此次紅場閱兵以更多的“示威”意味。《柏林日報》10日說,俄羅斯人一是要警告向北約靠攏的前盟國;二是向美國在東歐部署導彈防御系統及北約東擴示威。德國《明鏡》周刊稱,俄羅斯試圖用“盔甲打天下”,用“武力膨脹替代發展”。
阿爾及利亞《共和國報》說,蘇聯解體之后紅場閱兵一度中斷18個年頭,這與其說是政治原因,不如說是快速下滑的國力,讓新的俄羅斯聯邦力不從心,也讓昔日的勝利之師士氣低落。在此次閱兵儀式上,梅德韋杰夫公開指責西方和北約軍事同盟,在格魯吉亞和其他地方進行“針對俄羅斯的軍事冒險”,并警告“任何對俄羅斯的威脅,都將受到以俄羅斯名義進行的堅決回擊”,這些都體現了俄羅斯開始試圖用武力提醒西方,不要染指俄羅斯的勢力范圍。
英國《泰晤士報》9日卻一口氣列出了俄軍的多項缺陷:俄防長謝爾久科夫不久前坦承,俄羅斯武器裝備90%已過時;軍隊存在“頭重腳輕”現象,國防部計劃到2012年裁減20萬軍官;副國防部長潘科夫上周透露,20%的高級軍官,包括50名將軍,未能通過能力測試,將被解職;俄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在格俄沖突后抱怨,俄軍只有17%做好戰斗準備,“要找到一個能勝任帶兵打仗的中校、上校或將軍,你得在整支軍隊里一個個去找”。
5月7日是梅德韋杰夫執政一周年。《莫斯科時報》總結說,上任一年,克里姆林宮沒有政策轉變。報道稱,普京2008年曾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聯合記者會上說“梅德韋杰夫的民族主義不會比我更少”,如今許多觀察家認為普京說的沒錯。報道說,梅德韋杰夫上任頭12個月里,俄羅斯軍隊出境作戰,去年8月進入格魯吉亞;親西方的烏克蘭在新年假日再次失去了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吉爾吉斯斯坦在承諾關閉美軍基地后,得到了俄羅斯20億美元獎賞;莫斯科在反對前美國政府在東歐設立導彈防御系統的立場上沒有后退一寸;俄羅斯與伊朗的核能合作在繼續,而向伊朗出售敏感的軍事系統只是暫時中斷,隨時都可恢復。
俄羅斯為何重閱兵
莫斯科大學教授考斯科夫1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對有著1700多萬平方公里的俄羅斯而言,特殊的政治儀式有著非凡意義。他說,勝利日對俄羅斯而言是一種民族的勝利標志,在這個時間舉行大規模閱兵,將歷史與現實聯系在一起,民族的勝利情感將在其中傳遞。這種儀式有一種神秘力量,能夠團結所有渙散的心靈,凝聚在同一面旗幟下,平日的問題和分歧將在共同利益、共同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中化解,只有共同的命運,這是一種振奮全民族精神的重大儀式。
俄羅斯對外經濟關系研究所伏拉基斯拉夫博士說,俄羅斯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有一個關于二戰的故事,在勝利日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方式,在目前面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這尤其是一劑全民振奮的強心針。
《俄羅斯周刊》將俄羅斯的閱兵上溯至1242年。當時,由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率領的俄軍在楚德湖擊敗了德國條頓騎士團。獲勝后,身著戎裝的涅夫斯基在勝利的教堂鐘聲中率軍進城。彼得大帝也以鐘愛盛大閱兵式著稱,孩提時彼得就指揮軍事方陣,成為沙皇后通過護衛隊繼續這種做法。到19世紀,閱兵已成為俄羅斯人生活中一種定期活動。蘇聯政府繼續這種傳統,于1918年5月1日勞動節在莫斯科西北一個地方首次閱兵。但對紅軍來說,兩次最激動人心的閱兵分別是1941年和1945年。1941年,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但紅軍仍以方陣經過紅場,隨即直接開赴戰場迎敵,最終保住了整座城市。1945年閱兵式是在經歷4年鏖戰擊敗納粹德國后舉行的,凱旋的蘇聯軍隊將納粹旗幟丟在列寧陵墓前,煙火照亮了夜空。在蘇聯解體后,閱兵式被視為蘇聯象征而放棄,但葉利欽很快意識到,將勝利日解釋為對蘇聯政權的贊頌是一個錯誤。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逐漸恢復。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陸南泉說,普京曾說俄羅斯只能做強國,俄羅斯人的大國強國意識很強,在他們內心里,俄羅斯是不能受人欺負的,這種心理也體現在他們對閱兵有種特殊感情。目前,西方通過各種方式威脅俄羅斯的安全,俄羅斯的傳統“地盤”也受到西方染指。沙俄時期俄羅斯搞集權和擴張,現在俄羅斯則首先需保住地盤,保持住原來的國際影響。梅德韋杰夫警告任何侵略都將遭到俄羅斯回擊,表面看來是警告格魯吉亞,其實是在警告西方。俄羅斯此次閱兵就是想告訴西方,俄還是軍事大國,不會任人宰割,俄羅斯現在雖然在經濟等方面有各種困難,但軍事上是不遜于人的,世界上現在軍事上能和美國抗衡的只有俄羅斯。這次閱兵還有一層意味,俄羅斯不會對西方主動挑釁,但涉及到根本利益,俄羅斯是絕對不會低頭的:“擴張到我的家門口,我是不會讓步的。”▲
環球時報200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