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 豐
脂質體技術的未來
脂質體不僅能有效地分散化妝品成分,還是與磷脂酰膽堿的配伍良好的賦形劑。利用脂質體技術制成的皮膚病藥劑已經成功地用于治療數種皮膚疾病。

一般而言,脂質體和納米乳比使用的乳液更適合肌膚結構。換言之,就是這類配方不會破壞肌膚脂雙層的整體結構,而且也不會在清潔肌膚時被洗掉。從現代化妝品發展戰略的意義上講,這類處方含有最低的輔料性成分,僅給肌膚帶來極小的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實踐證明磷脂酰膽堿在低濃度下穩定,因此無需制成高濃度配方。而且在角質層反復應用磷脂酰膽堿還會產生積累效應。多數情況下,脂質體和納米乳彼此之間相容,均可用作一種架構工具。所以,這類配方在未來化妝品科學中極有發展前途。
近年來,大量載體被提出并作為藥物載體賦形劑應用于配制外用藥物。據稱,與傳統外用藥物相比,這類藥物賦形劑能提高并控制藥物的釋放度。雖然這類膠體粒子是皮膚病學中的大熱門,但是鮮有論文論及它們在外用配方中的應用,大量專利是這類技術的主要文獻源。
使用含有維生素A(15.7±0.8%)的卵清蛋白微球體(粒度為222±25μm)配制o/w乳霜。研究了該微囊化維生素A乳霜體外和體內藥物釋放度,并同非微囊化維生素A乳霜進行了對比。體外研究表明,在最初的3h,微球依然保留在肌膚表面,于是可以延長維生素A的釋放時間。這種微囊化配方的生物利用度達78.2 ±7.3%。
有兩種過氧苯甲酰外用藥水,一種由藥物直接分散配制的普通藥水,另一種是藥物被包囊于苯乙烯-二乙烯基苯聚合物體系后配制的微囊化藥水。體內研究表明,羅猴皮膚從聚合物體系吸收的過氧苯甲酰比從普通藥水中吸收的少。在兔和人身上完成的積蓄性皮膚刺激性試驗表明,微囊化藥水比普通藥水對肌膚刺激性更低。體內抗微生物試驗表明,試驗配方與傳統制劑的功效相當。
在一項有360位患者參加的為期12周多中心、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中,試驗了一種含0.1%維A酸配方的抗粉刺療效。與安慰劑對比,維A酸包囊配方在炎性、非炎性以及損傷的全部數量上均顯著降低,并具有統計學意義。避蚊胺包囊后的避蚊效果提高了,而且肌膚吸收也降低了。含避蚊胺的脂球(10%)可有效避蚊3.5小時。該配方中的避蚊胺經皮吸收的量是同濃度避蚊胺酒精溶液的三分之一。
納米粒
盡管納米粒在化妝品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專利授權量也在增加,但是有關在皮膚外用的相關出版物和研究報告卻很少。活性成分與納米球的結合試圖調節活性成分在肌膚上的釋放速度。當考慮研制納米囊時,活性成分通常屬于親脂性,它們也可以由油性化合物或分散體組成。其宗旨就是通過保護活性成分達到控制其釋放速度的目的。活性成分的釋放速度取決于它們自身的性質。
蘭蔻公司上市了一種含維生素E納米囊的化妝品(Primordiale)。該公司宣稱維生素E可通過肌膚外層呈濃度梯度廣泛分布。相關研究已經證明了維生素E加入納米粒后,不但保護了它的功效,還提高了穩定性。這種超微粒還具有粘性,可在肌膚表面形成一層粘性膜,達到保濕功效。肌膚的水合作用還可使活性成分加速透過肌膚,提高護膚功效。
納米粒(聚酰胺)粘附在肌膚表面延長釋放時間的想法已經證明是切實可行的。當乳液中的包埋粒子由40%升高到98%時,其釋放時間延長。粒子大小、表面電荷以及有效載荷等決定了納米粒的性質和用途。研究人員將UVB過濾劑Uvinil?T?150包囊進脂質納米粒中,他們發現Uvinil?T?150的陽電荷顆粒對頭發的親和性是陰電荷顆粒的100倍。他們還發現,含有維生素A和E納米粒的凝膠比空白對照物的療效更高。
復合乳
首個w/o/w復合乳的商品是Lancaster公司于1991年上市的Unique Moisturizing潤膚霜。復合乳在化妝品中的應用早已在專利中公開,如香精包囊于內相的組方就是其中一個應用的例子,這樣的產品可在長時間內釋放出極少的香精。專利還公開了復合乳在化妝品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包括防曬劑、卸妝水、潔面劑、滋養劑、保濕劑以及爽膚水等。有學者證明了多電荷水溶性小分子如磷酸枸櫞酸鹽可以以脂質體和復合乳的形式存在,并具有抗營養不良性鈣化的積極作用。在大鼠鈣化模型的動物實驗中,這兩種載體均能有效減少人工誘導的皮下鈣化斑。但是在相同劑量下,單純使用磷酸枸櫞酸鹽則沒有療效。使用水溶性分子(葡萄糖)分別配制w/o/w、o/w和 w/o等三種乳液,其中葡萄糖從o/w乳液中釋放出來的速度最快,從w/o乳液中釋放出來的速度最慢,從w/o/w乳液中釋放出來的速度中等。

含2.5%鹽酸利多卡因的單乳和復合乳與其水溶液和膠束乳液的體內釋放度進行了對比試驗,包括麻醉的作用時間以及人體耐受性等。結果表明,與水溶液相比,鹽酸利多卡因復合乳的麻醉時間更長、眼刺激性更小以及療效更高等。
微乳液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研究人員對微乳液中的活性成分透皮吸收性能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如今,大量的化妝品都是微乳形式,包括身體護理品、面部護理品和護發品等等。其中,浴油、瘦身產品、頭發定型劑、硬甲油、保濕劑、抗皺劑、預防皮脂溢產品以及抗衰老產品等主要在歐洲、美國和日本等市場銷售。
有學者設計了模擬微乳透皮滲透作用的體外試驗,這種酪氨酸的o/w微乳由甜菜堿衍生物表面活性劑、苯甲醇、十六烷和水等組成。使用裝有大鼠皮膚作為過濾網的擴散池試驗裝置,對放射示蹤的酪氨酸從這種微乳載體與從液晶體系和乳液的釋放行為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微乳還是液晶配方均比乳液中酪氨酸透過表皮的滲透率高。但是,皮膚刺激性試驗表明,液晶配方對皮膚刺激性較強,微乳不對皮膚產生刺激。
微乳經常由于其中所含的高含量表面活性劑會對皮膚產生刺激反應。使用生理親和性的非離子以及聚合物表面活性劑配制微乳即可出現這類問題。微乳配方發生刺激性的可能性與其結果關系密切,由于微乳和液晶之間的平衡狀態,當微乳接觸皮膚時可能會發生溶解皮膚,導致重組為液晶形式。于是皮膚刺激就開始出現了。基于此,在透皮過程中形成的體系的性質以及殘留在皮膚表面上的表面活性劑等對于預防產生皮膚刺激反應非常重要。
使用磷脂微乳凝膠、單層大豆磷脂脂質體和棕櫚酸異丙酯溶劑等分別完成了人體皮膚急性刺激性試驗和積蓄性刺激性試驗。結果表明,大豆磷脂微乳凝膠的急性刺激性極低,積蓄性刺激較低。一般而言,微乳涂敷在皮膚上后,由于成分的滲透和/或蒸發以及皮膚攝入水分導致微乳結構發生改變。形成的物質及其透皮行為最終會影響皮膚藥物轉運體系的有效性。
納米乳
有大量專利公開了納米乳的配方。最近,蘭蔻公司上市了Re-source香體噴霧,即一種富含神經酰胺的納米乳。直到目前,對納米乳配方的科學研究主要集中在非腸道方面的應用。有科學家指出,直徑為100-300nm的亞微粒乳液比通常的外用藥能更廣泛地滲透進肌膚。已經觀察到了不同甾體和非甾體抗炎藥以及局麻藥的療效提高了。有研究人員測定了酮洛芬和雙氯芬酸亞微粒乳液局部肌膚給藥后,藥物滲透進肌膚、肌肉和關節等局部組織以及血漿中的濃度,并與口服這些藥物后體內藥物濃度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酮洛芬和雙氯芬酸亞微粒乳液與口服給藥途徑相比,其肌肉組織的濃度是后者的60-80倍,在關節中的濃度是后者的9倍,在血漿中的濃度比后者低4-6倍。無溶劑的亞微粒乳液的透皮性能提高,使得這種外用藥載體非常有希望成為提高親脂性藥物的經皮滲透率以及靶向性的工具。
包囊技術的未來發展
預測未來我們將從包囊技術獲得什么益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提到包囊技術領域未來發展時,我們目前要有清醒的認識,即以應用為導向的研究重在解決實際問題。假如說已經出版的包囊技術(包括脂質體、納米粒、微粒、微乳、復合乳和納米乳)論文數量表明該知識領域發展的重要指征,那么,該領域在未來的幾十年里還會有更大發展。
李宏編譯 編輯/胡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