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丕文
在美國商學院讀書的時候,最感興趣的是關于企業發展戰略的內容。且由于技術出身,所以更關心公司對技術創新方向的把握或者說是錯誤判斷是如何影響企業或行業興衰的。雖然大多數的案例產生的年代正好是電腦或IT行業大發展的時代,但其中揭示的道理對未來主流發展的行業(如生物制藥,健康和精神滿足),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正如哈佛商學院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所指出的,對行業發展而言,機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形成機會的可能情況大致有幾種:基礎科技的發明創造;傳統技術出現斷層;市場需求的劇增;政府的重大決策等等。機會是雙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競爭者獲得優勢的同時,使原有的競爭者優勢喪失,只有能滿足新需求的企業才能有發展“機遇”。

對于美容護膚行業來講,未來發展方向由很多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所組成,重要而且確定性強的因素(如老齡化),比較容易把握,應及早地進行戰略選擇。對于不確定性因素的分析能幫助進行有前瞻性的安排,新的競爭優勢往往就在對不確定因素的把握中建立。護膚技術是一個典型的交叉學科,特別是多學科的科技進步,發明創造都會加速影響護膚行業,對傳統技術產生挑戰,孕育新的競爭格局??傊?,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美容護膚品行業的一個重要的可確定性因素,就是它最終要滿足的是消費者對美的追求,這種追求的目標是內外兼顧的,既包括皮膚外觀的改善也包括良好身心體驗的追求。這種功效與感受的雙重需求預計仍將在未來繼續指導護膚品的設計理念和技術開發。
消費者對護膚品功效與心理感受的希求,根據她的年齡,文化背景,性格特點,經濟條件,工作生活的外界環境等等而趨于個體化。這種終端消費者多層次多方位的需求就導致了護膚品行業比其他任何個人護理用品(如頭發護理,口腔護理甚至于是彩裝和香水)都更加細分,技術創新和手段也更加豐富多彩。我們可能都注意到了,當你走進高級商場的時候,那里有越來越多的的奢華護膚品專柜。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個人護理品領域能做到這一點。
從功效上來分,美白,抗衰老,和基礎保濕是最大的三塊。美白產品作為一種產品定位是針對亞洲市場的,但作為美白產品的技術基礎,包括常規的日化手段和生物科技技術,以及這些技術要解決的皮膚問題,如減少色斑,祛除膚色不均,祛除暗沉,增加透明感等等,卻是全球性的。大的跨國企業具有一定的優勢,因其能充分挖掘在全球范圍內可能得到的各種各樣的資源和技術手段,并把其成果在全球市場范圍內最大化。
日本是美白護膚品的發達比較早的國家, 從80年代中期開始活躍,至今美白在日本巨大的護膚品市場中占大約一半的份額。在法規上,日本將美白類護膚品劃分為醫藥部外品,管理較普通化妝品要嚴格很多,包括對成分的審批和宣稱的限制。比如說,要宣稱美白的產品必須使用厚生省批準的美白活性成分和輔料成分。 對于新的活性成分的審批可能長達4-7年,要求完整的安全性數據,穩定性數據和美白機理的實驗數據,以及人體功效評價的數據。單單要完成安全性的多個實驗,可能就要花費上百萬美元。所以這么多年來被批準的活性成分也不過十幾種。這些活性成分的來源基本上是從兩個方面,一類是植物(或中藥)來源,如大家熟知的熊果苷和最近批準的厚樸木脂素。 另一類應屬于發掘有美白功效的“老藥”, 如2003年批準的氨甲環酸 (臨床上常用為促凝血劑,后發現有抑制黑色素合成的功能) 和2007年批準的煙酰胺(維生素類藥)。
日本最早的美白消費者群體,經過了20年左右的時間,現在已經步入中老年,他們的護膚需求也隨著開始有比較大的變化。相對于年輕時候更傾向于維持現狀,預防變差的護膚要求,他們現在對護膚功效更有緊迫感,希求更快速更明顯的護膚產品和護膚方式。他們中有些人開始轉向抗衰老護膚品。醫療級美容如激光祛斑,光子嫩膚等也在大都市迅速流行。
伴隨著小巧先進的激光和脈沖光等設備逐漸投入市場,微創(即非手術)類醫療級美容的舒適程度和安全系數都有顯著提高。這幾年來,醫療級美容場所在日本越來越多,而且價格也越來越便宜。對微創手段的需求已經遠遠超過手術量。醫生資質被視為選擇美容機構的非常重要因素。他們的客戶群也從原來比較局限的演藝圈人士逐漸擴到到普通人群。他們已經在逐漸突破醫院的經營模式和形象, 把自己樹立成醫療級的功效和令人身心愉悅的服務與環境設計相結合的新型醫療美容沙龍 (Medical Spa)。他們甚至也通過主流美容雜志等媒體進行宣傳和公關活動。
除了那些已經為大眾所熟知的激光,脈沖光等技術,非光類能量技術如超聲、射頻及等離子等目前正在興起。
它的的明星美白產品宣稱含有“最高濃度的維他命C”,間接夸耀其美白功效專業水平。 這類產品也有人稱其為藥妝品,但世界各國對藥妝品這個說法都沒有規范的定義, 使其變成了一個市場的說法,而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技術或法規的概念。出于對消費者負責的考慮,這是一個潛在的和有待解決的問題。
縱觀日本美白護膚品的發展史和現狀,美白產品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戰,走到了一個交叉路口。首先是醫療級美容的顯著和快速的功效,為消費者樹立了新的標桿和期望值。傳統意義上的護膚品和醫療級美容之間要重新進行定位。第二點是隨著中老年消費群的逐漸增多,美白類型護膚品要考慮如何能夠開發出有針對性的適合他們不同需求的產品。最后就是由于日本法規對醫藥部外品的嚴格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美白產品的宣稱和背后的技術進步,結果是廠家要花很大成本,很長時間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創新,消費者漸漸失去耐心。這些因素導致了美白類產品所占的市場規模在日本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因為日本的護膚品,尤其是美白類護膚品對其他亞洲市場影響很大,觀察日本會對我們把握中國美白類產品的未來方向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在不久的將來,護膚理念和護膚手段將更加趨于多元化。消費者在不斷尋求能滿足其對功效和身心體驗雙重追求的最佳組合。用來進行組合的手段包括醫療級美容機構,普通美容院,介于美容院與醫療機構之間的“養生美容“機構,外用的護膚品,內服的美容食品或飲料,以及幫助改善整體健康狀況的個人生活方式等等。這些不同的手段在每個消費者護膚的“菜單”上定位將會越來越明確, 每種手段都會有自己的范疇和金標準。
對于護膚品來說,尋找安全有效的活性成分仍然會是研發的著重點,新的突破點來自于各學科進一步的交叉。生物科技的高速發展將幫助找到更精確的作用靶點來幫助實現所需要的功效。這實際上是在采用藥物開發的手段來發現新的作用機制,以期跨越性地提高功效。最近開發出的新的美白成分α-黑色素細胞刺激素(α-MSH)受體拮抗劑就是具有這樣特點的新技術。α-MSH是一種小的多肽,由腦下垂體分泌, 也會由皮膚角質細胞分泌,通過作用于黑色素細胞表面的特定受體,調控黑色素細胞產生黑色素。α-MSH受體拮抗劑阻斷α-MSH與其受體的結合,黑色素細胞就不被激活產生黑色素。有了很好的活性成分,如何增加其穩定性和透皮吸收的能力,我們也能從藥物開發領域得到很多啟發。
生物科技特別是基因組學可能帶來的另外一個亮點就是在真正意義上使 “量身打造”護膚方案和護膚技術成為可能。今天人們已經可以檢測出在外界特定刺激下(比如說紫外線),哪些基因表達會增加。未來可以根據對這些活躍基因的了解,開發出特異性更強效果更顯著的的護膚手段。未來的五到十年,新的突破點將來自于人類基因組學的進展。與生俱來的個體皮膚的差異可能歸結到一個或幾個DNA片段上。在你還年輕的時候就可能知道你將來是更要擔心皺紋還是色斑的問題。也許這種檢測就需要你提供一點點唾液那樣簡單。也許這樣的服務貴到只有少數人才能承受得起,但正像其它高科技一樣,其普及的速度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是“干細胞療法”。干細胞技術將譜寫醫學的新篇章,也勢必會對護膚技術產生深遠的影響。事實上,隨著對成體干細胞研究的深入,發現皮膚中至少含有6種成體干細胞.目前研究取得結果較多的表皮干細胞和真皮多能干細胞, 研究人員認為其在創傷修復,組織工程 (皮膚、牙齒, 頭發)、基因治療及整形美容等方面的應用都有廣闊的前景。皮膚的衰老主要體現在表皮層變薄和真皮層萎縮,研究人員利用干細胞培植皮膚再生技術開發出更接近真皮基質的三維支架,應用于皮膚衰老整形中。創傷修復后的皮膚再生是很多抗衰老技術研究的基礎,干細胞在該領域大有可為。
亞洲經濟的高速發展必將帶來亞洲文化逐漸成為主流。這包括亞洲的美麗標準和美容手段。中醫藥在大中華區,日本,韓國及東南亞都有很強的信任基礎。雖然目前對中醫藥在護膚品中的使用還大多局限于使用中藥中的個別植物成分,相信在未來的技術開發上將會越來越重視中醫藥的整體觀以及強調預防的觀念。對于口服美容食品或飲料來說,中藥也會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當然,挑戰仍然是如何保證其安全性。
雖然目前中國的護膚品市場占主導優勢的還是大家熟知的一些大的國際公司,但綜上所述,經過將近20年的快速發展,新的臺階擺在了所有人面前,走上這個臺階可能就是一個很不同于今天的新天地,在這個新天地里,后來居上的機會將大大增多,找出自己有競爭優勢的新的技術平臺和與之相配套的商業模式將是取得成功至關重要的。
編輯/胡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