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杰
[摘要]跨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經濟從低迷走向復蘇,并且經濟增長表現良好,那么中國經濟是否又將高速發展?經濟發展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初期階段表現為“橫向型經濟”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地,最大化的全方位追求“量”的擴張;中期階段表現為“縱向型經濟”以競爭市場為目的,重量形出擊,不斷完善、創新技術來深化市場需求;后期階段表現為“縱橫交錯型經濟”這時基本形成了全球性的少數企業的壟斷形經濟,既追求“量”的擴張又講究“質”的進步。
[關鍵詞]中國經濟 發展戰略 全球化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戰略確定的理論基礎。它深刻揭示了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發展的規律,對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經濟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方針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都作出了科學的論斷和精辟的闡述。正確認識中國社會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我們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
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基本“瓦解”,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已大大加強,新體制的基本構架已大體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其主要表現是: 第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 第二,市場經濟對資源配置的基礎地位得到確定并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三,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企業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發展。 第四,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體制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增添了新內容。 第五,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調控經濟的機制和手段正日趨成熟和完善。 第六,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及社會保障體系正在建立和實施。
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行政指令性、計劃縱向分配資源的方式已基本上向多家競爭、市場橫向配置資源的方式轉變;實現了由憑票供應、商品匱乏的賣方市場向品種繁多、產品豐富的買方市場轉變;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的經濟向多層次、全方位開放的經濟轉變;經濟運行由以“短缺”為基本特征的供給約束型向以市場需求約束為主并與資源約束相結合的類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正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國民經濟由大起大落轉向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改革發展趨勢
1.“三步走”長期發展戰略
鄧小平同志設計了中國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第一步,從1981~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2.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
為了更好地實現“三步走”戰略,鄧小平同志提出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地區間不平衡發展。他說:“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也要考慮到國內各個不同地區的特點才行。”“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
3.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
鄧小平同志認為經濟建設要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他在談中國現代化建設戰略時反復講到,人多是中國最大的難題,指出“人口問題是個戰略問題,要很好控制”,“計劃生育工作是一項戰略任務,一定要抓好”;同時他還號召全國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
4.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經濟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
鄧小平指出:“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
三、為了實現民族振興,首要的任務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發展生產力,使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快速跨入強國行列
1.要解放思想,利用高新技術,使我國經濟建設跨越式地發展
我國經濟建設要取得跨越式地發展,要在以下幾方面作出努力:(1)大力發展我國的民營經濟,實現經濟超常規、跨越式地發展。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可以成為我國超常規發展的道路之一。(2)高新技術是傳統產業發展的先進生產力。
2.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努力提升工業結構層次,積極推進我市名牌戰略
要成為現代化國家,我們就需要有合理的產業結構,有相當的工業結構層次,企業群體中有數量可觀的名牌。“名牌”包括方方面面,有名牌產品、名牌工程、名牌服務、名牌飲食、名牌旅游景區等。“名牌”不僅僅是優質,它還需要有知名度,要有穩定的質量和良好的售后服務,尤其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它對于城市的穩定、發展和繁榮都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名牌”,把它提到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來對待。政府應在技術創新、技術改造、技術引進、生產協調、安排能源和運輸,以及企業改革與管理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進—步促進其上水平、上規模、擴大市場覆蓋及占有;凡列入規劃的企業要進一步加強質量管理,認真貫徹ISO9000系列標準,完善質量體系,提高質量和信譽,擴大品牌效應,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新體制的成長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在此過程中,各種導致經濟波動的因素都會出現,都需要認真加以對付。經過過去幾年的調節,中國經濟已經開始擺脫通貨緊縮,進入正常增長,但這不等于說一切可能引起通貨緊縮的因素都消失了,也不意味著不會再出現引起通貨膨脹的因素。中央政府(宏觀調節是中央政府的任務)必須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提高宏觀政策的研究水平,提高宏觀決策的及時性和正確性,逐步掌握對經濟增長實行“微調”的“藝術”,盡可能地使經濟不再出現過去的大起大落,才能使我們的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盡快地追上先進國家的水平,實現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目的。